67年前,走进扫盲班的工人
1952年仲夏,50岁的奚翠珍穿着一套香云纱的宽松旗袍,戴一副圆框老花镜,坐在教室第一排。教室里担当老师的,是一位看上去不过20岁左右的女青年,梳着齐耳短发,身着白衬衫,面对30多个年龄不一的“学生”,手指着黑板上的注音符号。
这张照片刊登在解放日报1952年8月20日第5版上,标题是《奚翠珍已经会读报和写信了》。整个版面一共12张图片,记录了老年女工奚翠珍上“速成识字班”的过程。
我要找的人就是她。这位奚翠珍,是谁?
新中国的“第一堂课”
奚翠珍,国棉九厂女工,上海解放时,她47岁,一字不识。
工厂里的黑板报上,天天有各种有关改进生产的好消息发表。黑底白字写得拳头大,可是奚翠珍却“每天走过黑板报前,总是挤在人当中,东问西问,这样才能知道一些消息”。
解放后她虽也认了300多个字,但解放日报上每天登载着许多大事,她还是看不懂,常常只能对着报纸发呆。
1952年,与奚翠珍一起重新回归课堂的还有40余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当时,由于多年战乱与教育的中断,全国文盲率十分惊人: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
当年7月,上海市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开始在首批36个国营工厂的工人中,推行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许多原本不识字的“奚翠珍”在工厂车间、里弄、农民业余学校学习。据上棉第一、三、八、九等4个厂统计,有8000多名工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有的人还在脱盲的基础上继续求学,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大学生。
在翻找资料中,我发现1952年8月20日报纸的第3版,还配有一篇《五十岁女工奚翠珍学文化的故事》,开篇就形容奚翠珍是“一个不识字的党的宣传员”。
奚翠珍认识了300多个字,连续两年被选为学习模范。由于工龄长,她是工厂的车间助理员,也是宣传干部。工厂成立速成识字班后,她被派去“脱产学习”,要求一个月学2000个字,回到车间后担任读报员和报纸通讯员的角色。
纺织女工命运转折
在解放日报的资料库里,记录了奚翠珍所在的脱产识字班成员的集体合影,成员大多是女性。
她们背靠树荫,在工厂的草坪上或坐或立,大多梳着短的直发,或束扎着成对的小辫,未施脂粉,穿着朴素的棉布衬衫和连衣裙。姑娘们虽久居嘈杂的车间,仪态竟十分端庄,眼眸里透着光亮。
拍照之地,位于杨树浦路的纺织厂内。若将时间倒流,从拍照之日向前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这条杨树浦路上,大多是由外商在华大规模扩建的纺织工厂。女工们过去的境遇如何呢?
据《上海妇女志》记载,缺乏文化和技术的女工,作为一种廉价劳力,整天在噪音、尘埃、湿气中进行超负荷的劳动。每天工作12小时,每人每天平均吸入的花絮达0.15克,患肺病的十之七八。有些纱厂规定工人上厕所要领牌子,女工往往因领不到牌子而拉在裤子里。不少厂家没有浴室,有的工人只得偷偷拎水到厕所冲洗,被发现后还要受处罚。没有劳动法的保护,女工往往营养不良,患病率极高。
这是当时上海中外资纱厂推行包工制的后果,2万多名女工身处恶劣的工作环境。正因为如此,在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中,纺织女工广泛参与罢工运动,以反抗日本和英国监工的欺压。
到了解放后,女职工摆脱了过去的剥削,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为提高。1953年12月21日,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决定在全市47家私营棉纺厂实行工时改革,把10小时两班制,改为8小时三班制。因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女职工的工资数额和男职工一样逐年增长。到了1964年,纺织工人的月工资为75元,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可养活一个三四口之家。纺织工业部也实施岗位工资制,女青年都愿意进纺织厂,群众中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
“女儿女儿快快长,长大了好进纺织厂”。
从档案中一探究竟
照片上的女工们出生于动荡岁月,她们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照片中的工人大多已不可考,唯有奚翠珍的音容相貌被完整地记载了下来。
记者了解得知,上海的国营纺织业工厂都会设立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简称“退管会”)。记者辗转找到了国棉九厂员工的管理单位。听闻记者要找国棉九厂的老员工,办公室主任宋建国立即问记者索要了具体的员工名字。隔了一天,宋建国便告诉我,找着奚翠珍了。
1958年9月21日,奚翠珍在《解放日报》登了一篇文章《我要做文化的主人》
3月21日,记者如约来到徐汇区陕西南路333弄7号。一进门,宋建国就将“奚翠珍”的牛皮纸档案文件袋一把交到我的手里。
A4大的牛皮纸袋正中有“档案”两字,用楷书印制的加粗繁体,犹如一份卷宗。原来,“奚翠珍”的个人档案一直如此躺在国棉九厂6500名登记的员工档案之中。
档案袋的左上角标记着“编号143,奚翠珍”。我小心翼翼打开,除开材料目录。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职员简历表”,这是进入工厂必须填写的资料。
奚翠珍原名唐翠珍,结婚后才随了夫姓。籍贯是“浦东南汇”。文化程度一栏里填写的是初小三年级(当时义务教育仅限于初小阶段,即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和大多数人一样,奚翠珍完成义务教育便进入自来水厂工作。
奚翠珍18岁时,学了刺绣挑花工艺。20岁时,便只身来到普陀“小沙渡”附近的纺织工厂布机间工作。但没过2年,因生病(也可能是生孩子)回乡休养。
1929年1月,她进入当时日商收购并扩建的兴泰纱厂第三工厂,也就是国棉九厂的前身。一直做到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奚翠珍逃回南汇避难。直到1933年奚翠珍才辗转回到工厂,过了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下了班就回到1公里外眉州路60弄的家照顾孩子。但没有多久,就遇上七七事变,工厂停工,奚翠珍只能靠卖小菜度日。抗战结束,她经介绍回到中纺公司第九棉纺织厂。
战乱不断,但幸运的是,奚翠珍遇到了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丈夫。丈夫奚福生是商务印书馆制版间工头,经济相对比较宽裕,两人一起在上海眉州路的家养育出三个儿女。奚翠珍与丈夫感情很好。在1952年奚翠珍上速成识字班的组照里,也有一张她与丈夫的合影,写道:奚翠珍的老伴很起劲,为她花了九万块(旧币)买了一副老花眼镜,作为入学礼品。
1953年10月—12月,学会了读报写信的奚翠珍被中国纺织工会邀请去青岛休养,可谓一项殊荣。
档案的最后一页,奚翠珍已经55岁。从工厂退休,成了眉州路的一位里委主任。上识字班的经历,作为一项“事迹”,再次被其他的里委干部提起:“在厂工作时,她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由于积极努力地学习,因此被评为速成识字法的学习模范。又,她在退休后并不以为年老,而是参加里委工作……”
再见,国棉九厂
奚翠珍离开工厂,成为里委主任不久后,中纺公司第九棉纺织厂就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当年10月1日,国棉九厂与十厂合并为“新上棉九厂”,一跃成为职工近万人的沪东一流规模大厂。
“国棉九厂拆掉前,谁都没意识到要留影纪念,解放日报的这些照片实在太珍贵了!”宋建国回顾了奚翠珍的档案后,连连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时候工厂就是个小社会,托儿所、幼儿园、卫生所一应俱全。妇女上班不用担心照顾孩子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很多女性劳模。”宋建国说,“过去做苦力,现在当家作主,想必奚翠珍当时对党的感情很深。”
宋建国说,“有人算了一笔账,解放以后,国棉九厂仅上交的利税,就能再造10个当时规模的工厂,可见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如今,国棉九厂的厂区保留了当时的办公楼,位于杨树浦路2086号,是如今上海市黄浦江杨浦段滨江指挥部办公室。百年工业历史与未来滨江蓝图在此交接棒。
站在这里,遥想当年,从黄浦江上吹来的春风,是否也拂动过女工奚翠珍的旗袍和鬓角的发丝?
解放日报1952年8月20日第5版以《奚翠珍已经会读报和写信了》为题,讲述了国棉九厂一个老年女工参加速成识字班学文化的经过。
上一篇:1950年,一位菜贩子被军管会逮捕,后被直接判处死刑,这是为何
下一篇:商场这些“托儿所”,彻底解放操心爹妈的双手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