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文科新人
原标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文科新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须与时俱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发展,建设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的新文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为我们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新文科是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和突破口,以多学科知识聚变的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
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应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融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外部融合,建构既有鲜明自主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把学科建设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科语言、学科风格和文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既需要打破目前以单一或个别学科为基础的大学学院建制,以及依附于单一学科的资源配置、人员聘任等制度,还需要在实际的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文化和信念,使跨学科文化发展成为大学文化和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从不同维度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念创新。地方综合大学如何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发展,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打造文科新兴交叉学科,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体系
教育部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培养新时代文科新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将新文科建设的规划图、路线图、施工图一一落地落实。
(一)拟定新文科建设方案。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包含专业整合优化、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创新及质量评价标准重塑等。坚持统筹谋划、整体布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融合为抓手、以质量文化建设为保障的基本原则,探索形成“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立体化新文科建设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板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内容;在公共选修课模块中加入文史经典与科学素养、社会研究与数字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课程,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课设置中,通过组建实验班,实现文理交叉、文文交叉,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培养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文科人才。
(二)重组优化新文科课程体系。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等对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聚焦新文科课程体系构建,学校通过“嫁接”“杂交”“融通”的方式,开出与文科专业关联度高、实用性强的新兴科技类课程清单,并按照语言文学类、财经类、政法管理类等若干文科大类,编制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课程目录,初步形成涵盖面、受益面较广的新文科课程体系。“嫁接”即以原有文科专业课程为主干,将拟开新科技课程直接实施高枝嫁接,以最便捷快速方式完成文理课程的相互交叉对接。“杂交”即适当打破文理专业既有课程编排体系,在基础课、平台课、选修课不同板块,依照课程自身逻辑关系和难易程度,据需植入部分体现新科技知识的课程和体现地方大学的校本特色课程,实现文理课程的无缝对接和全程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通”即拟定专业大类(即大文科)课程修读指南,规定文科生必修的理科类课程菜单以及课时、学分占比等,学生可不受现有院系和专业限制,跨院系自主选课,按要求完成相应学分,促进文理、文文兼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变革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努力开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可供多元化选择的培养菜单。辅修制、双学位、导师制等多种学习形式并呈;增设新文科人才培养讲坛和讲座;改革学分制管理办法,为学生打通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壁垒,开展跨学院联合培养;增进高校与本地各类组织“双协同”,把校企、校社等合作做实做细,努力提高文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小组合作、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用,缓解教学资源供需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健全质量保障机制。组建新文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新文科建设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通过对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模式创新、要素保障等情况及工作实效的督导,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采用政策激励方式,设置新文科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保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齐头并进。构建第三方专业认证和学校自主专业认证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式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防止两种偏向
文科教育应如何守正与创新,是必须认真思考、冷静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必须合乎中国需要,同时还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发展眼光。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走偏。一是防止生搬硬套,强拉郎配。要防止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脱离校情实际,强拉硬拽,将难度很大的自然科学课程塞进文科课堂,导致学生听不懂、化不掉的“硬融入”现象;在资源建设上,投入多,产出少,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二是防止技术至上,人文精神缺失。就现阶段而言,强调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科与科技领域之间的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但一定要深刻理解文科的学科属性、文科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技术来整合课堂内外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专注力。
总之,新文科建设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愿景,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同时又负有深重的历史责任。随着高校不断开拓进取,持续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必将开创新文科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党子奇 古小波,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