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天”保胜仗记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8-26
手机版

   原标题:“算天”保胜仗记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余高斯 周鹏

  前不久,刚出差回来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来不及休息,便一头扎进办公室。这次,他从用户那里带回来保障难题,带领团队向新一代自主可控数值预报技术攻关。

  张卫民是环境保障领域专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多年来,他倾力于大气海洋数值预报事业,所在团队实现数值预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力提升了大气海洋数值预报保障能力。

  1989年,硕士毕业的张卫民凭借答辩中的精彩表现,成功加入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宋君强带领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小组,成为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拓荒成员,这是张卫民第一次正式接触数值天气预报。

  大气海洋环境始终是战场自然环境最具可变性的要素。尤其是现代武器,越精良对环境条件越敏感。

  张卫民深知,大气海洋环境预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战争胜负。于是,他在大气海洋环境保障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创新,一直专注于数值预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思考解决。

  他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每天都会抽出至少两个小时看论文、推公式、进行学术研讨,这个时间被他称作“自由学术时间”。

  他聚焦国际资料同化理论发展前沿,带领团队在资料同化等多个领域取得前沿创新成果。

  “某系统在调试和开发过程中总是出现预报误差增长过快难题,效果始终上不去,困扰团队很长时间。”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柏年说。

  当团队还陷入对代码和流程的正确性检查过程无法自拔时,张卫民建议刘柏年从源头和原理出发,厘清误差传播机理。

  “我们不能局限在代码实现上,要从技术实现的原理出发寻找答案。”张卫民在一次课题组例会中说,“很多技术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展中寻找答案,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团队借鉴集合预报中的思想,从源头和原理处发力,创造性地利用业务背景场约束控制成员,提升控制成员的精度,有效解决了预报系统误差增长过快问题。”刘柏年说。

  在新一代技术研发中,类似事情举不胜举。张卫民反复强调:“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无法从文献中寻找答案。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参考的东西少之又少。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事物本质、公式来源和物理含义,才能有效制定解决方案。科学如此,工程亦如此。”

  许多业务单位都知道,张卫民是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总设计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起步阶段,张卫民是跨行的新手。

  2015年,为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号召,学数学出身的张卫民被任命为学校某研究院总工程师,再次开启“拓荒之旅”。没有海洋知识,他就去学习海洋相关知识。已经是研究员的张卫民虚心向海洋领域专家请教,拿起书本再次走进课堂。

  为了国家和军队事业,张卫民几次调整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团队成员不断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代码一行接着一行敲,系统一代接着一代做。团队30多年瞄着一套系统做,百万量级代码瞄着一个问题解,才有了今天数值预报技术的重大跨越。

  在大家眼中,张卫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无限的工作热情,像“火车头”一样带领团队向前发展。他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培养气象与海洋环境保障人才。

  “张老师从不限制我们选择课题,更不会轻易否定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在研究生心目中,张卫民对每个学生都保持着尊重与欣赏。他会在科研思路上给学生良好的建议,但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

  从教30多年,张卫民培养了60多名优秀科研人员。现在,数值预报创新团队不时会收到来自多个业务单位的感谢信,感谢他们在环境保障任务中的坚实支撑。(廉颖婷 余高斯 周鹏)

上一篇:一年消失5610所幼儿园,是坏事也是好事
下一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