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封面丨走读湖湘书院:伟人励志出东山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简介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市城区东台山下的东山学校内,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时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湘乡山枣镇人)个人捐银2000两,被公推为倡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院舍落成,初名为东山精舍,后易名为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和东山学校。书院总面积1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2004年,学校被认定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6年,东山书院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书院全景。文端中 摄

  彭伟平

  夏末秋初,天高云淡,我又一次走向东山书院。身为湘乡人,虽然从小便知湘乡东山书院演变而来的东山学校是毛主席的母校,是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站,但仍抑制不住心头的激荡。

  1 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

  东山书院坐北朝南,东南为巍巍东台,西面为悠悠涟水,北为千年龙城,东西为衡山余脉;院内马蹄形便河环绕书院,恰如五彩缤纷的莲花。书院总面积16630平方米。西北、西南各有一阙屋,阙屋后面是一条平坦的石板路,一座横跨池塘的石桥。书院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施小青瓦,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中轴线呈东西向,前后分布三进建筑,两侧对称、南北相向的东西四斋房;三条轴线将书院分成14个院落,院落门门相通。主体格局反映了“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庖湢,罔不具备”的传统书院建筑构成理念。

  走进书院,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清代大书法家黄自元题写的“东山书院”4个遒劲大字。进门后,便可看到书院大堂第一副对联:“东山涟水古井石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领袖将军诗人学者激浊扬清浩气长存”;后面是“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公诚勤俭”校训匾就悬挂在此对联上方,大厅正中有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

  举目四顾,书院高墙围护,河塘环绕,树高草绿,深院静幽,是理想的求学之所。

  

  东山书院。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东山书院原名东山精舍。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为培养贤才,湘乡士绅许时遂等发起筹建东山书院,呈文得到湘乡县衙支持。湘乡有识之士从甲午战争失败中认识到,兴办以讲求实学、培养匡时济世之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遂于1895年农历十二月六日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请求开办东山精舍并递交了《东山精舍章程》。

  陈宝箴批阅湘乡士绅呈送的《禀文》时,目光即被开首的话吸引:“国家之隆替系乎人材,人材之盛由于学校”。东山精舍的创办饱含士绅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寄寓着人们振兴国家的良好愿望。

  它的开办受到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高度关注。1896年7月11日,梁启超主编的上海《时务报》全文登载了《东山精舍章程》。谭嗣同两次来湘乡指导书院的筹建工作。湘乡士绅还向省内外同乡发出募捐倡议书——《致省内外同里官商乐捐稿》。湘乡首里一总三坊十五都,共3051人为筹建东山书院认捐,共捐款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九串七百四十文。

  在湘乡人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阵营中,因军功而擢升督抚者灿若群星,其中刘锦棠充满传奇。他继承叔父遗志全面接掌老湘军时,年仅26岁,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也只有35岁。后刘锦棠成为甘肃、新疆首任巡抚。边疆稍定,刘锦棠即萌去意。1891年,许时遂等人倡建新式学堂东山精舍,恰逢湘军骁将刘锦棠回乡养病,他带头捐纹银两千两,并亲自勘定书院地址,被推为倡修。

  我抬头看向东山书院正厅顶梁,正中绘有中国传统阴阳八卦图,两端书有“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尚书衔甘肃新疆巡抚一等男刘谥襄勤倡修”“大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孟冬月谷旦十八里士绅建”。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富于传奇而厚重的一章,东山书院即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山精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停办两年,1900年6月,建成并更名为东山书院。1907年,曾两任湘乡知县的陈吴萃作《东山书院记》,文中提到“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后清政府诏告天下,废止科举,广兴学校。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制3年,规定招收湘乡本县人。第二任堂长龚翼鹏立“公诚勤俭”为校训。留日归来的英语、音乐教员肖克琳作《东山起风》,即《东山学校校歌》。

  民国政府《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将东山精舍与北京同文馆(后来北京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合并为今天的北京大学)、湖北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等并称为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大学的萌芽。

  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东山精舍的教育目的,脱离了传统学院科举仕进的轨道,转向培养专精一技的实用人才。东山精舍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分科造士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特别重视的是算学。“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以便“养成实材”。可以说这种课程设置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把社会需要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务之急”,在湖南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山精舍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教员,其中有3名从国外留学归来,如曾在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的著名法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和书法家陈尔锡。后来,它虽没像同文馆、自强学堂一样发展成为了日后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但《东山精舍章程》的办学思想,在东山书院及随后的办学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

  2 毛泽东看世界的第一站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的合影。(资料图)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这样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为什么求学东山。

  胡适在《书院的教育》一文中写道: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新式学堂的代表与先锋。因而当少年毛泽东听表哥说起这所新式学堂时,便向父亲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并凭着当场写出的《言志》一文,被校长李元甫称为“学校取了个救国才”,而使自己这个外乡人进入了学堂。“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1950年10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与毛泽东同学、老朋友周世钊谈话时这样深情地说。

  这时,学堂即开设了国文、算术、格致、英语、修身、历史、地理、音乐、自然、图画等诸门课程。学堂里进步的教员经常在课堂上公开讲授《饮冰室文集》等主张维新的书籍,还开讲《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等外国文学作品。正是在东山学堂,毛泽东完成了“从孔孟到康梁”的思想转变。

  周世钊回忆:毛主席在东山读书时喜欢读《新民丛报》。后来“新民学会”的命名就是这样来的。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上音乐课,第一次上体育课,第一次看到了全国地图、世界地图,第一次听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名字,第一次接触到维新思想,第一次听说了俄、美、日等国家,第一次学习英语,第一次唱起了外国歌曲……

  这里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是他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站,也受到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最早熏陶。从韶山来到湘乡求学,毛泽东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这许多“第一次”就是证明。

  3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的教室。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高——高——高,东山起凤,东山起凤毛。

  猗欤秀气钟吾校,斯士尽誉髦。

  春风兼化雨,师师济济荷甄陶。

  愿吾同学,乐群敬业,个个品学高。”

  置身东山书院,这首《东山学校校歌》响起。雄壮的曲谱与古雅磅礴的歌词相得益彰,展露了东山学子志存高远、心怀四方的抱负,洋溢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它诞生于上个世纪初,传唱了一百多年,至今仍作为东山学校校歌,在东台山下铿锵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东山师生意气风发,追求进步。

  在学子们瞻仰的目光里,“东山书院”牌匾遒劲端严、熠熠生辉。而悬于书院大堂两侧的联语:“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则道出了东山书院不一样的襟怀。

  教历史、地理的贺南纲老师对毛泽东欣赏有加,见他对历史感兴趣,就特地把自己一套丝绸布面装订的《了凡钢鉴》送给他。教师送礼给学生,这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是破天荒头一回。

  梁启超号任公,求学东山的毛泽东也以子任为笔名,这是毛泽东崇拜梁启超而效仿的一个直接行动。现在东山学校在校内建起了气势不凡的子任学苑,以鼓励莘莘学子以毛泽东为荣,奋发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东山学校的校训“公诚勤俭”,一百多年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届又一届东山学子。

  毛泽东深受其影响。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与同学朋友坚持“三谈”原则: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他经常和同学们在便河石桥上交流。

  今天,走在校园的便河边、古井旁,我总是陷入沉思,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志向就是在这里萌发。从“公诚勤俭”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谁能说不是一脉相承?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1936年10月,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自豪地说。在学校,毛泽东很发奋,各科成绩都不错,尤其是作文,如《宋襄公论》《救国图存论》获得国文教师谭咏春的高度评价,曾得到他“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评语。毛泽东对进步书刊有浓厚兴趣,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喜欢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对《新民丛报》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并从此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他还喜欢读顾炎武的《日知录》,经常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与同学互勉。

  

  毛泽东为东山学校题写的校名。 肖鹄 摄

  他喜欢读书,借别人的书喜欢在书上圈点评价,尤其是人物传记,使得被借书的人很有意见。但他的毛笔字漂亮,批注的内容有新意,往往画龙点睛,又被书的主人所赞许。他的很多经典佳句在同学中传抄,被同学誉为“文章魁首”。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苟畏难斯落伍矣。”等。还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乌有士不啖菜根而能办天下事者哉!”毛泽东把它写在食堂东壁上,新中国成立后,还常用这两句格言教育身边工作人员。在东山求学时,少年毛泽东常与学友攀登东台山,还积极参加游泳等体育锻炼,磨炼意志,强健体魄……

  毛泽东在这里学习时间不长,老师们认为他应该到更好的学校去,李元甫、贺南纲、谭咏春又联合写推荐信,毛泽东便很顺利地到了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到北京。回忆往事,毛主席感叹:“李元甫先生、贺南纲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为东山学校题写校名。东山书院几经兴衰,几度易名,历风雨沧桑而规制依旧。它为国育才、共拯时艰的办学宗旨一以贯之。

  4 日出东山

  

  毛泽东为东山学校题写的校名。(资料图)

  从“废科举,兴新学”到现在,东山学校弦歌不辍,一百多年来名扬中外。我久久凝视学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教委给学校的“贺信”——“学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看到了历史放射出的光芒。

  今天的东山学子以校友毛泽东为傲,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来东山学校参观的人们满怀崇敬在这里瞻仰、追寻、留连;在毛泽东学习过的教室久久凝思,在毛泽东的座位上静静端坐,在毛泽东与同学们谈论国家大事、交流读书心得的便河石桥上徜徉。便河仿佛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历史,展现未来。河水中那欢快跳跃的锦鲤,就是东山学校一百多年来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出的文化传奇,《东山学校校歌》在耳畔回响,它穿越时空,在蓝天下激荡。

  毛泽东说:“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东山学校为他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实学之基。从东山书院发展而来的东山学校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经世致用,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堪称中国教育的一面红旗……毛泽东之外,陈赓、谭政、毛泽覃、萧三、易礼容,中国地理学先驱黄国璋、教育家汤璪真、王季范等众多革命家、军事家、专家、学者、诗人都让母校充满光辉。

  东山书院是湖湘文化孕育的结晶,东山书院是救亡图存的产物。立人传道是东山书院传承湖湘文化的独特贡献。湘军文化、湖湘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升华,将今日东山学校演绎得精彩纷呈,风华正茂,昂扬向上!

  一路走来,栉风沐雨,朝气蓬勃。在今天东山学校的每一个地方,至今仍散发着毛泽东这位伟人的青春气息。如今,这所从创建之日就担负实学救国使命、培养众多英才的百年名校,欣逢伟大的新时代,见证并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使命。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每当我步入东山书院,进入礼堂,或俯视东山书院院景时,一种神圣、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停步“莲泉”古井,回望东台山,忽悟:“猗欤东台莲泉涌,誉髦斯士敢为先。”

  (一审:田镇圆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上一篇:2023年山东省成人高考报名办法解读(20问)
下一篇:【廉政明德苑】礼尚往来还是违纪违法,如何辨别?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