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延:专业选不对,人生没机会?
从来没有一届高考像今年这样,把选专业这样一件千人千面的事情,发酵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或者说,痛点。
这其中固然有网红老师张雪峰“语出惊人”的催化剂作用,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焦虑情绪的一次共振。一边是打工人“六十五岁退休,三十五十岁失业”,另一边是大学生们的“学历贬值,工作难找”,难到深处,这两拨人开始达成一致:要是当年不选这个专业就好了。
选专业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孟庆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2003年,十八岁的孟庆延被调剂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这个当初看起来毫无用处他也完全不了解的专业,如今成了孟庆延的事业和人生价值所在。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略带“反转”的人生经历,今天的孟庆延对于网络上出现“一考定终身”或者“一报定终身”的观点不敢苟同。
在他看来,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高考或者大学都只是其中的一站,即便是这一站没做好,后面也可以补救,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命运由此被决定”。
在我看来,道理虽然是这样的,但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选错专业的纠错成本始终是更大一些。在如此内卷的环境下,到底有没有相对好的解决方案?在他的新书《谁的问题》里,孟庆延曾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回答。不过,在这个短视频主导下的碎片化时代,真正去看书的人还是少的。所以,7月20日,我们用直播的方式,跟孟庆延教授聊了聊。
一、 选专业是在预测未来,但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2016年,如果有人主动报考了化学与材料专业,懂行的人都会觉得他疯了。
因为,当时它们还是“天坑专业”。如果那时你去问正在就读该专业的学长学姐,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他们多半会告诉你,利用课外时间学学编程吧,四年后争取去高薪的互联网公司,要不然就只能考研考公了。
但是,真到了2020年,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由于反垄断,抢破头进互联网的毕业生遭遇无故毁约;由于中美的大国博弈,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这种硬科技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原本无人问津的“天坑专业”却成了香饽饽——车企、半导体和风投开始高薪挖化学和材料人才。在2020年之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这一点。
今天,那些追逐热门专业的考生和家长,在四年之后,很难说就不会遭遇这种不确定性。孟庆延说,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一定要破除那种“一个决策管20年”的执念。回望过去的四十年,你会发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其实一直是风水轮流转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都没有互联网这个行业,今天沦为牛夫人的土木专业,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曾是小甜甜。
在孟庆延看来,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考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的实用主义导向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同步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
孟庆延硕转博中间,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犹豫期。那时候他快30岁了,每个月拿着2000块钱的博士津贴,生活压力很大。当时社会还没有那么卷,出去找份高薪工作也不难,所以他一度产生了放弃读博的想法。这个时候,他的导师在做选择时跟他讲,决策的核心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每天朝九晚五,或者996,然后有比较好的收入,还是说我愿意“以学术为志业”,将来去谋求一份教职。这两种选择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更喜欢哪种生活方式。深思熟虑之后,孟庆延觉得自己应该去选择后一种,这才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现实的生活压力、与同学之间的落差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孟庆延说,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你去念个专门培养技术的学校或者专业,当个高级蓝领工人,在今天这种内卷环境下,其实也许更好就业。但是,大家还是挤破头地去读大学,不想做蓝领工人,不正说明即便是内卷的时候以何种方式生存也很重要吗?
二、天坑专业未必真坑,选错专业也不要紧
社会学,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今天,都是很多人眼中的“天坑专业”,要不也不会出现孟庆延的38位大学同学里面有35位是被调剂进来的这种事情。
但是,这种“天坑专业”真的坑了这些学生吗?孟庆延说,并没有。
他拿自己身边的现实举例子,他的38位本科同学,第一,没有失业的;第二,大家总体上活得都还过得去,第三,大家的职业分布非常多样化,做什么职业的都有。
如果说孟庆延读大学比较早,当时社会还不卷。那么今天,他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的副教授,最近几年教的学生,体制内、企业里,继续深造的都有,也没有出现大家以为的“天坑专业”的毕业生特别难就业的情况。
大学不是技术学校,你也并不是为了学习一门专门的谋生技能才读的大学。比方社会学,它教学生的是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当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基础,后面他在面对很多职业的时候,总体上适应性还是比较强的。
除此之外,大学还拥有另一个“商榷”的地方,那就是——不是读了什么样的专业,就一定要去做什么工作。
孟庆延说,他经常会问那些跟他读博士的学生,以后你想干什么,如果他们回答说,以后想出去搞钱,他会特别开心,因为他们是没有掉入学啥就必须干啥的这样一种陷阱。对于大学来讲,社会学只不过是一个训练思维的工具,关键还是,学生如何在未来进行运用。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你真的掉进了一个比社会学还难弄的“天坑专业”,你很不喜欢它,这个专业很难就业,你仍然有办法纠错。比方,你可以通过考研换专业。在学历通胀的今天,那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很多也都要通过考研去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你一个“天坑专业”的学生,通过考研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似乎也是一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
三、越是内卷,越应该选自己热爱的
孟庆延读大学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那时候,大学虽然取消了包分配,但是大学毕业生们找份体面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所以,当时有很多学生即便获得了保研资格,也没有选择读研究生,而是直接就业了,那个时代,大家心中的选择是非常多样的,而且敢于将心中的选择付诸实践,大家对于所谓的“不确定性”没有这么敏感和胆小,反而觉得是一种机会。
在那个阶段,大家的心态都是只要努力就有机会,谁也没有想过经济增长也是有极限的。后来,当经济增长遇到瓶颈,企业开始降本增效的时候,大家开始觉得呆在企业里面不确定性太强了,才出现了今天大家经常讨论的互联网大厂员工辞职去体制内、清北毕业生竞争街道办工作这样的新闻。
如果用后视镜视角看,这一切又都是正常的。现代社会是经济学会,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是有波动的,甚至是有极限的,所以我们今天遇到这种内卷情况,并不意外,它也不只在中国发生。我们的邻居日韩,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怎么办呢?
没有好办法。
再或者换句话说,人生就是,也只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今天大家一窝蜂地想进入体制内,说不定十年之后,大家又一窝蜂的想出来,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比方上世纪90年代的公职人员的下海潮,著名地产商冯仑就是在那个时候弃官从商的,大家都有体感,我们似乎也不需要赘述。
话虽如此,不过,今天,大家仍然会说,你不要扯那么远,现在就是比较卷,我们应该怎么选专业?
在孟庆延看来,越是内卷,应该选自己热爱的。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如果你很不喜欢某个工作,但你每天还要去做,那会活得很痛苦。相反,一个工作,996,很忙很累,但是你很热爱它,那就不是一种痛苦。
每年都有考生或者家长向孟庆延咨询一些“天坑专业”该不该报,每次他的回答都是,如果你确实热爱它,它就不会辜负你。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今天,中国很多学生都遇到了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热爱。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的应试教育,包括家长给孩子报的一些兴趣班,本质上都是在摧毁而不是培养孩子的热爱,所以,很多兴趣班的存在,是在摧毁兴趣本身。所以才会出现高考之后,面对一大堆的高校和专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如果在填志愿时不知道自己的热爱,这个任务就只能到大学里去完成了。大学本科阶段,理论上应该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就是很多学科的知识你都去学习一下,然后看看有没有自己特别热爱的,然后就在热爱的方向上去深耕。
当然,今中国的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做的并不好,反而把大学变成了“来料加工厂”,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来说,我们仍然有办法应对,孟庆延的解决方案则是——蹭课。
即便没有学分,他也推荐学生们多听试多试。因为——
如果其中有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愿意花时间学习的,你不就找到了失散很久的热爱了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