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全学段如何融合?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暨“融合教育”实践探索研讨会专家分享经验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10月12日,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暨“融合教育”实践探索研讨会在重庆八中举行,围绕“学段融合与系统育人”主题,市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就大中小学全学段融合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路径、成效等进行了交流分享。老师们不要总想着帮学生“拔掉钉子”,而是要训练他们拿起“锤子”创新是不是需要超前学习?创新是不是所谓的冷门绝技?是少数的神童还是一个创新的生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以《从“跑得快”到“走得远”——自主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思考》为题作了专家报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刘云杉作专家报告。受访者供图“拔尖更多的是‘跑得快’。”刘云杉称,过去我们一直用拔尖模式来培养人才,拔尖是以结果和评价为导向的,意味着成功、意味着不能失败,更多的是适用于已有知识的范式学习。但是创新体现在知识边界之外的突破,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这个探究就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就意味着失败是常态,前者是不能失败、后者是不怕失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一些脱节,就是拔尖和创新二分。”“‘跑得快’是指只要得知标准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就可以快速赶上。但高校在选人才、培养人才上,谈的不是‘跑得快’,谈得更多的是‘走得远’。”刘云杉举例,学生说看到一个复杂的理科题要迅速找到考什么知识点,文科题要揣测出题人的出题思路、答案,这就是放弃自己的理解去符合出题人的理解,如果仅仅着眼于外部的结果而不是真正内在的东西,不考虑在达到结果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成长和道德状况,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教育价值的。“我们要从‘会做题’到会‘提问题’。”刘云杉进一步解释。过去我们说他是在已有的范式里学习,要求一定的智力、专注、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但他更多是接受性学习,因此现在我们要把接受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具体而言,一是要有一个创新环境,要像侦探一样把学生带到知识发现的现场,不是传播定论的。在这过程是要把学生带入知识的通道,给他知识的地图,经常给学生的不仅是问题,也要让他发现一些疑问去解决问题,才能训练他的怀疑态度、好奇心和创造力,更高的水平是要让他认识一些悖论。二是教学的形态也要改变,老师们不要总想着帮学生‘拔掉钉子’,而是要训练他们拿起‘锤子’。三是中小学是奠定人生的基础,特别需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思想的范围,要养成他精神的韧性或者志趣,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有勇气去思考那些他们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中学教育要解决线和面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激发他们自身对学习的兴趣,树立学术志向。”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分享了在大中衔接过程中南京大学的实践经验。他介绍,南京大学打造了“1+1+1”的优质导师团队,有学术导师团队、助教团队,生涯导师团队等,帮助学生们提前感知大学生活;构建“三个聚焦”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比如围绕着国家需求,对进入英才计划的中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教育和培养;探索适合高中生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互动,例如,采用启发式教育和浸润式教学等;采取“0年级计划”,做到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相融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谦作交流分享。受访者供图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介绍,北京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办训练营,邀请中学生走进学校参观学习;他们还积极对接区、校,形成“串线”式纵深合作模式,大学的教授、院士进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与全国36所高中共建了实验室,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实验室课程为基础,以项目学习方式为载体,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教育基础管理中心,将学校的学科、师资、课程、基地、文化、社团的资源都是全方位投入到了高中,实现一体化贯通培养。▲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作交流发言。受访者供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以“大中衔接、双跨融通”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说,在大学教育当中对工科学生或者工程师的培养强调要有知识的储备、要有品德修养,此外,大学里面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学的教育是一个被动接受,而大学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因此从中学开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学教育往往聚焦于解决点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线和面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潘旭东作交流发言。受访者供图融合教育应为激活孩子的发展潜力提供教育支撑和课程体系大中学段为什么要融合?如何融合?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以《学段贯通、融合育人》为主题,分享了八中融合教育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全学段融合不是时间的贯通,而是为了激活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而提供的教育支撑和课程体系。▲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作主题演讲。受访者供图“实施融合教育是时代呼唤高质量教育的结果。”张泽勇认为,由于育人理念缺乏融合贯通,课程、教学缺乏有效衔接贯通,评价方式缺乏关联互通,造成了学生“发展乏力”的现象。融合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于是,该校针对传统教育中学段衔接不畅的现状,构建了“小、中、大”一体贯通的培育体系,实施跨学段、跨学科协同育人,助推学生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普通高中与大学融合方面,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张泽勇分享到,一是课程融合阶段,和大学进行了课程开发,形成了融合课程;第二阶段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法、实施机制方面与大学进行联盟;第三阶段我们联合了更多学校一起进行大中融合。张泽勇介绍,该校构建了“三层六元”融合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贯通。例如,构建了“一体化”课程,把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打通,开发了重庆八中学科大学和中学课程融合的学科指南;推出“智慧云”课程,解决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推出了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课程。张泽勇分享,在教学方式贯通方面,提出了体验式、课题研究式、项目设计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让孩子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评价贯通方面,该校创建了“跨段跟踪”发展性评价方法,设计了跨段跟踪评价的量表,去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思维建构情况、结果表现等。“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初中与高中融合教育。”张泽勇介绍,目前,该校已建设“初-高”贯通课程体系、建立教师贯通机制、探索跨段选课模式、创生跨段分层评价方式,整合集团内各校教育资源,搭建跨段教研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贯通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培养目标趋同;二是课程深度融合,在初中打造了四类课程,即互渗的基础课程、同质的社团课程、交融的德育课程、跨段的拔尖课程。三是学习生态同质。举办时空趋同的活动课程、主题同质的班会课程、跨段开放的社团活动、和谐交往的校园生活、自主选择的家长课堂。四是培养过程同步,甄别不同发展状态,贯通教研、融合师训等。“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小-中’融合教育。”张泽勇说。举报/反馈

上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三部曲》:阿斯勒的命和梦
下一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3项创新成果 聚焦肺部疾病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