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⑩|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田永秀:以“两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方法论遵循。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两个结合”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发展。

  “两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时代新人”的相关论述是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状况、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要提出来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确定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目标是基于中国具体实际,基于世界经济重心与政治博弈中心转移、非西方化与多极化并行,大国间博弈和战略竞争有所加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基于青年完善自身、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坚定其意志和奋斗精神,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全体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如“崇德修身、知行合一”,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理论知识应用于行动中,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法论

  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大多为选修课,且比例较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少数学生群体中存在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需加以克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本硕博专业培养方案中,应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深入地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的理论。

  在教材编写中注重体现“两个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改革的要求。教材的编写还需要注意要立足于具体实际,要贴近现实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中,应当选取最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涵、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容,注重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和转化。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结合”。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位置。教师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契合之处,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两者的创新性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民族未来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社会主义建设信念;同时,注重将历史和现实中的优秀案例和代表人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认知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爱国、和谐、奉献、民本等精神的契合之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两个结合”。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社会实践重视不足的问题,有所忽视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书斋式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将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应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两个结合”破除了这一困境,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开设实践课程,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注重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法,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成立以博士生党支部为主体的博士宣讲团,通过纵向专题宣讲和横向集体备课等方式,推动成员实现从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实践,学以致用,提高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与宣讲能力。

  就学生论文创作而言,在本硕博论文题目选题和论文创作的过程中要体现“两个结合”。在学生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宽选题思路和研究视野,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贯穿于论文创作的全过程。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的创作理念要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科学研究;实践的观点则要求要在尊重实践的前提下,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论文创作。

  “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教育资源

  “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价值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系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因此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具体实践;也使得在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切身体验,充分利用革命根据地、英雄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积极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激活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感悟精神谱系,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融入课堂中,必然会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使理论拥有丰富的精神情感支撑;也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老师创新教学模式,将传递式教学模式与情感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要系统全面地教授其内涵、价值和表现形式,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党史和历史故事去感染学生,加强情感共鸣。在实践中,也要注重文化遗产、文化遗迹等场地和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西南交通大学将“两个结合”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教学与研究中,积极运用“两个结合”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挖掘和整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科学家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长征精神、“两路”精神等与地域和行业紧密相关的精神资源。

  总之,“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丰富了教育资源,破除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有助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整理:张杨 张雨 熊筱伟 姜照雯

  摄影:肖雨杨

上一篇:合肥庐阳学前教育集团融和园:童趣乐游园 欢乐童飞扬
下一篇:2023年第三季度“托克托好人榜”发布!快来看看都是谁......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