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出塞》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01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读写“塞”“教”等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品味诗句含义,学习诗歌“互文、用典”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书下注释,学习互文和用典的手法。

  难点: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公元 727 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他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 27 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他笔下的边塞风光。【板书:出塞 王昌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出塞》的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给不会读的字注音。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标注诗歌的停顿并圈点勾画出自己不懂的生字词。

  3.教师 PPT 出示生字词,讲解重点生字词。

  明确:“塞” 为多音字, 在本诗中读成“sài”意思是“边塞”。“教”为多音字,在本诗中读成“jiào 意思是“使、让”;“关”指的是“边关”。

  (三)深入研读

  1.诗歌主体

  ( 1)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明确: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匈奴盘踞在阴山一带,常常入侵中原,因而战争连年不断。

  ( 2)默读课文,想一想,本诗题为《出塞》,提到“边塞”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明确:边塞有一望无际的大漠和黄沙,地理位置偏僻,一片荒凉而且是战乱频发的

  地方。

  ( 3)齐读诗歌第一句,结合书下注释,想一想这句诗该怎样翻译?

  明确:这句诗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前后意思相互补充才能翻译完整。这是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 4)教师讲解互文的手法,学生边听边做好笔记。

  明确: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 5)朗读诗歌的第二句,思考:“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人未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匈奴来犯,战争连年不断,因此保护边疆的将士们有家难还。

  ( 6)朗读诗歌的后两句,思考:后两句里提到了哪位历史人物?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飞将”指的是将军李广。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射得一手好箭,并以打硬

  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这是一种用典的手法。

  2.体会情感

  齐读诗歌后两句,结合之前分析,尝试描述一下这两句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借此

  想表达什么?

  明确: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

  早日回家。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还知道王昌龄的哪些作品呢?

  预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感受到了古代戍边将士的艰苦,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爱和平。

  作业: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其他与边塞有关的诗篇,下节课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上一篇:动物素描教程:蜻蜓素描画怎么画?一步一步教你画翩翩起舞的蜻蜓
下一篇:网课时代,有多少学生在和家长老师斗智斗勇?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