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十大新矛盾
每一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矛盾。教育要发展,就要妥然处理这些矛盾。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这些矛盾,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实践来解决这些矛盾。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全国全面脱贫,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人民的期盼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教育领域中也充满着众多矛盾,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又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教育也不例外,教育领域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的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可见,每一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矛盾。教育要发展,就要妥然处理这些矛盾。
今天,我列举十大矛盾,供大家讨论和思考。
矛盾一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都还比较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其中,提高质量是关键。特别是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没有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
因此,今后的工作要把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上。我们要吸取扶贫的经验,东部地区的教育要帮扶西部地区,城市教育要帮扶农村教育。可以采取一个省市帮扶一个省市,一个地区帮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帮扶一所学校的方式进行。
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最关键的是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着重提高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矛盾二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转变,追求教育公平变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解决好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之间的矛盾,就要解决好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办学的差距等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公平讲得太多了,影响了天才学生的发展。这里,大家要清楚一个概念,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基本做到了。但教育过程的公平,比如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是今后在促进教育公平时要解决的。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学习的成功。
因此说,因材施教,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矛盾三
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的矛盾
要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没有天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然需要有天才,有拔尖创新人才。大家都在想破解钱学森之问。但是,怎样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天才,而不是拔苖助长。
过早的强教蛮灌,适得其反。天才的培养要顺其天性,慢慢发现他(她)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加以特殊的培养。少年班、超常班也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培养。
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并不矛盾,教育的普及和高质量的大众教育可以发现更多的天才。
矛盾四
教与学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教育界已存在百年以上。大家知道,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盛行于十九世纪末,被称传统教育派。另一派是以美国杜威为代表,主张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称为现代教育学派,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919年至1921年杜威曾在中国讲学2年2个月,主要就是传播他的教育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习苏联教育,强调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实际上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西方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又重新被重视,强调以学生为本。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分得很清楚,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现代教育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1981年,我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我探知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外部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为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都需要学生自主接受,自己消化(内因)。今天的教育,不是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建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是外因。
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今天的教学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但是,教师是不能或缺的,学生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这就是师与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矛盾五
知识与能力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传统教育主要是关注传授知识,强调记忆;现代教育则主张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强调记忆就要多做作业,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爆炸,记忆式的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能力的主张被提了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接着美国《国防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教育走向现代化。许多教育家都提出要发展能力。美国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苏联的赞科夫用了10年时间开展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靠创新。当然发展能力并不排除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基础。问题是怎么学习知识?是记忆还是理解?
创新能力有哪些要素?清华大学钱学森班为我们提供了实线经验。钱学森班每年招收30名最优秀的学生。到2018年办了有9年后, 发现不是每个优秀的学生都有创造力。
他们总结了创造力的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内生动力(Motivation):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有着痴迷般的极强志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
二是开放性(Openness):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提出有意义问题的习惯,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有很好的观察力,有思维的深度等;
三是坚毅力(Grit):包括开始和过程中有改变的勇气、拥抱失败、屡败屡战,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和专注、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等;
四是智慧(wisdom):不仅包括智商、学有余力,也综合了从他人、从失败、从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的能力;
五是领导力(Leadership):对自我的认知,主要衡量远见卓识、正能量、奉献精神、表达能力、动员追随者和资源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内容全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5期。
矛盾六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这里,我们要清楚几个基本概念:考试的性质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试的功能是诊断、检查、选优。学校里平时的考试主要是为了诊断检查学习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督促学生学习。中考高考是一种选优的考试。
现在中小学把中考高考作为目的,考试成了指挥棒,学校的工作围着考试转。而且考试只考知识,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为标准,学校在应试过程中就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把应试作为目的,就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考试是无法规避的,要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学校需要转变观念,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年轻一代未来的发展出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做到既公平又科学的选拔人才。
矛盾七
“双减”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弊端大家都看到了。“双减”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得更好。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时间锻炼身体、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使自己真正能得到全面发展。
“双减”过程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一是学生作业少了,会不会降低学习质量?有人提出质疑。二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有的老师反映没有时间备课了。可见,“双减”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教育观念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唯一出路是改革。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调正运行方式,加强教学管理,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个学生作为行为准则。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双减”的目的。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部门要研究探索,创造“双减”成功的经验,给家长信心。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达到“双减”的目的。
矛盾八
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
早期学校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学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学好数理化,走到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
这种变革使有些学者持技术主义的态度,认为未来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学校要消亡、教师要消失。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应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谋幸福的,并且需要人来掌握。
教育不能单纯地持技术主义态度,虽然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注意科学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培养人的技能很重要,培养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
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反思教育》报告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
2018年7月18日,诺奖获得者霍普克罗夫特(John E·Hopcroft)在北师大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教学沙龙”上讲:“智能时代”真的来临,或许还需要40年才能取得突破。他说:“教育问题的核心点是‘爱与关怀’。”“用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也许会失掉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介绍了一个美国的教育社会实验。该实验经过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真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教材和知识本身,而是老师的关怀。他指出,教育问题的核心是“爱与关怀”,一切技术都是辅助手段,只是为教育提供更完善、更优化的渠道和方式。
思考未来教育不能持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要面对未来时代的变化。当今世界,不仅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且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要培养面向如此复杂世界,具有高尚品德、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创新人才。
矛盾九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现代教育是国际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教育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民族性、本土性。现代教育是在本国生长发展的,离不开本国的文化传统,必然有本国本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教育的基因,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需要交流与合作。人的培养有共同规律,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更需要加强国际化,扩大教育开放,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技术。
但中国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和魂。
中国教育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先进经验与我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使之本土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矛盾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学校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家长的要求是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有时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学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又给加码。
这些问题要在教育内部解决,学校要主动做家长的工作:一是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学校向家长介绍一些育儿的书籍和经验;与家长研讨一些孩子出现的问题,使家长感到老师真心的关爱自己的孩子,从而支持学校的工作。三是学校要认识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共同育人。
教育领域中的矛盾还有许多,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矛盾等。学校内部也有许多矛盾。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校长需要了解这些矛盾,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实践来解决这些矛盾。
来源: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
上一篇:精心安排 务求实效
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代写需要写哪些地方(工作计划书范文实例)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