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为何不愿意收家境不好的学员?过来人给出答案,并不是歧视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有人说“读博后悔四年,不后悔一辈子”,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代表着不同人的不同心绪。读博这件事,本身应该是让学生有更高的追求,但随着“学历至上”的情况越发严重,很多人将读博变成了提高就业门槛的手段。

  有些冒冒失失就闯进博士生涯的同学,可能会出现傻眼的情况,因为理想中的阶段和导师并不是这样的,学术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导师会“看人下菜碟”,学生时常会因为自己的家境而觉得导师对自己有歧视。

  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是“歧视”二字能概括的,有些被学生吐槽的点,其实导师本身也带着一丝无奈,因为现实的状况,只有经历过的学生和导师才能懂。

  过来人揭晓“博导为何不愿意收家境不好的学员”,并不是歧视

  有的博士生导师会建议学生,在报考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家境情况,条件好一些的可以报考,条件差一点的要谨慎选择。

  有的学生听完这样的建议,就在内心产生了一种“不愿意收家境不好的学员”这种想法,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一位读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读博经历,这个女生在亲戚朋友的眼中,是个见面就夸的人,自己的家庭条件很一般,读博期间的费用全靠的是自己的兼职和一些奖学金在支撑。

  可是与别人的夸赞相对的是自己的气馁,因为研究上的不理想自己已经延毕一年了,可以说是身心俱疲,一想到那愁人的研究和论文就头大。

  和自己同一时期的6个同学只有1个顺利毕业,可是与他们的家庭情况对比,自己着实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勇气,跟自己的导师谈起此事,导师也劝学生,如果是在觉得艰难,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了,可以选择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毕业,难度要小一些。

  这并不是歧视,而是导师综合女生的家庭情况给出的合理建议,因为女生的年龄已经不小了,读博毕业可能遥遥无期,人生大事找工作、安家、立业一个都没有着落。

  可以看出来博导给出的建议还很中肯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想出成果越来越难,周期也被无限拉长,如果本身学生没有经济能力的支撑,坚持下去的意义也变小了。

  家庭给博士生带来的安全感,可不仅仅是老师的重视

  读博的好处可能有很多,但与之对应付出的辛苦也是常人没法应对的,从开题到预答辩,再到正式答辩,学生单靠读博4到8年学制内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只能维持一般的生活开销。

  和一个硕士就毕业没有继续读博的同学比起来,这4年的学习时光,人家可能找到了好的工作,成家又晋升,逐步迈向人生巅峰。家长也喜欢对比,自家孩子没对比出来什么优势,自然会感到气馁。

  读博的时候,家庭没能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导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状态不佳不予以重视,那么博士即使毕业,还要经历工作,进研究院或者企业,工资不见得有多高,女博士因为年龄和资历找不到匹配的对象,男博士更不用说,家里帮不上忙,自己又没那么高的薪酬,成家之事距离遥远。

  博士是宽进严出,没有定力的同学,最好别涉足

  首先读博的机会有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可以争取到,比如直博,很多同学实现了,但是博士毕业可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和本科毕业的难度差了十万八千里。

  博士生很可能因为一个研究数据的失误和研究没有实际意义而使整个课题被推翻,没有多少同学能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初心被逐渐消磨殆尽,研究的枯燥和导师的严苛,也会让学生想打退堂鼓。

  其次,选择读博的同学,一般要接受年龄的不断增长,别的同学已经成家立业,而自己仍旧整天和数据研究打交道,当然那些在职读博的不算。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心理落差。

  所以说读博士最好是在家庭经济情况允许之下进行,还有就是学生对于做研究真的感兴趣,因为博士毕业后也要面临求职的现实,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总是能出现在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中,有的企业因为“庙太小”,请不动博士这座“大佛”,其实现实还是很骨感的。

  今日话题:你觉得读博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认定流程及常见问题答疑(建议收藏)
下一篇:加速!多所高校2020年博士入学考试改为申请考核制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