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三好生”的标准可否更多元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众所周知,“三好生”一直是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们最在乎的荣誉之一。近日,一则南京一些小学“三好生”泛滥的新闻,却让专家和家长们开始争论,“三好生”该评多少才合适,如何保证其含金量?进一步值得讨论的是,什么样的孩子才算同学们的榜样?

  据报道,南京的一位小学生家长在孩子学校的宣传栏里发现,一个班48人,光“三好生”就有15人,再加上“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等各种荣誉,总共有30多人获奖呢!这位家长觉得,因为获奖的孩子太多,以至于对自己孩子评上“三好生”似乎也没什么惊喜了。

  家长的心声不禁让人莞尔。不仅盼着自家的孩子能拿奖,而且希望别人都没得奖,这样才能证明荣誉的含金量?身为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得不说,“三好生”的所谓“泛滥”,与家长自身也有一定关系。

  以前,“三好生”对学生们来讲,更多是精神形式上的荣誉,大家虽然心向往之,可评选过程相对来说还是单纯公正。而今,在很多地方,“三好生”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使得拥有选票的学生、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们成了“公关”对象。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荣誉固然简单,关键是其带来的实惠。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初中入学要求彻底贯彻免试就近的原则,考试慢慢取消了,可家长们择校的热情并没有消减。而一般各地小升初的过程中,对市级、区级和校级“三好生”都有相应的优先政策,于是,评上“三好生”就成了择校进重点的捷径,自然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所以,拥有投票权的孩子和老师们就被有心人虎视眈眈,“三好生”的评选甚至成了孩子们的“拼爹”战场——有的家长给班主任送礼物,有的家长给全班同学送礼物,花费成千上万也在所不惜,就为了那张“三好生”的选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学校就开始逐步加大“三好生”的比例,一个班出现十来个“三好生”的现象也就不稀奇了。短期来看,在“三好生”与升学、择校难以脱钩的背景下,想遏制“三好生”泛滥的现象,恐怕是件难事。因此,如何使得各级学校“三好生”评选的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也就成了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当然,答案也很简单,只要把全过程完全放在阳光下,“暗箱操作”自然就无机可乘了。

  更加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好生”的评选标准是否也应与时俱进?当年的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标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演变成“唯学习成绩至上”,孩子们想当“三好生”,想成为同龄人羡慕和追赶的榜样,只能走“学习状元”一条路。可是现在,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优秀学生的评选也应打破旧框框,充分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是成绩好可以入选,文艺、体育有突出特长、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是优秀学生的多元标准,都能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

  这样,不同的孩子都有被老师和家长肯定与赏识的机会。这种赏识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十分重要。而给同学们树立不同侧面的榜样,也会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毫无疑问,生长在一个鼓励多元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长处获得他人肯定的机会,孩子们自然懂得快乐学习,自由生长,又怎么可能厌恶、害怕学习?本报评论员邓晶龙

上一篇:广东已评高考考卷190多万份,评卷将于6月22日结束
下一篇:长沙县第一中学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办学,深入推进“五好”教育发展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