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进行时】“双减”背景下的“加减法”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来源:微言常德教育)

  原标题:【“双减”进行时】“双减”背景下的“加减法”

  编者按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双减”之于当下的教育生态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与转型路在何方?课后服务如何助力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如何作为?一系列追问与探讨,成为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所思。自本期开始,“聚焦”栏目推出系列策划,聚焦“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新生态,以期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分数,升学,竞争……随着学段的上升,不少学生正努力“爬坡”,学业负担也随之加重。

  “双减”政策施行后,学生减少了课外培训,也减少了考试次数和作业数量。事实上,“双减”不等于“放养”,而是教育初心的回归,为“内卷”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做好“减法”的同时,教育部门也在尝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面对“双减”这道时代命题,且看湖南如何作答。

  

  做“减法”,减轻作业负担

  “现在的周末,竟有时间让我们带着孩子回乡探亲,享受假期的快乐……”今年秋季学期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学期,不少家长表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后,孩子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自己也能尽情享受亲子时光,和孩子聊聊学习之外的事。

  此前,作业一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影响学校教学评估的关键点,占据着学生大量玩耍时间、运动时间,甚至睡眠时间。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便是“五项管理”的内容之一;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大家意识到,只有作业质量重于数量,才能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助推器”。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22日,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共收到5737.7万份网络调查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在湖南,不少地区和学校相继出台实施细则,力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创新作业形式,是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一种尝试。各班根据学校制订的《工农小学语文作业规范》《工农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给学生提供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如制作思维导图、趣味手抄报,玩24点游戏等。“提质才能增效,增效才能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作业管理尤为重要。”工农小学校长张冬芝说。

  在创新作业形式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各学校也有着自己的“解题思路”。“目前,学校正尝试布置分层作业,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作业按难度分为A、B、C三个层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并开始向其他学科推广。”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校长邓智刚说,学校通过调研与分析,将作业分层布置作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突破口,形成《优化学生作业布置实施方案》。各科目分层作业本由年级备课组统一编写,各教研组与学校教科室负责审核修订。

  “不少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完成了初、高中阶段的课程任务,甚至已经在接触大学入门级课程。但是,以前他们必须跟着‘大部队’的节奏,也要同步完成统一布置的作业。”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务处主任李钦皋说,就数学科目而言,作业布置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度是普遍现象。“如今,学校的作业布置是在共性基础上引入个性,也就是说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前提下,学生可选择难度加深、范围扩大的‘个性作业’。”如此一来,两种作业既能解决部分薄弱学生在校内“吃不透”的问题,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饱”“吃好”,满足他们的思维拓展需求。

  如果说丰富作业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提高作业质量则是从根本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力举措。

  新学期开学以来,临武县第六完全小学将优化作业设计作为重点工作。“每个年级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情研究校本作业,做到真正用作业减负。”该校教研室主任谭悌辉介绍道,学校专门成立了年级作业设计研讨团队,每个年级组以“作业如何设计”为主题,按月开展研讨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还将举行教师作业设计大赛,激发教师的探索热情。“既要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又要创新作业管理,起初,教师难免存在焦虑情绪。”临武县第六完全小学校长唐小华坦言,作业设计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要成为专门的研讨课题。眼下,学校教师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开始,在各类培训中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能力。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看似是一场“持久战”。要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做“加法”,用好评价指挥棒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教学成绩在教师考核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升学率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依据。事实上,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若想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评价改革重要且必要。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

  在湖南,2021年8月出台的《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则为新时代区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倾向、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双减”背景之下,我省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早已在教育评价改革领域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湖南行动”正在进行中。

  作为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临澧县有一套“自选动作”:由单枪匹马的“校际竞争”改为荣辱与共的“集团捆绑”。在这一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指引下,“热点学校”主动牵手捆绑薄弱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盟友”赋能,使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家长的择校意识随之逐渐弱化。

  “捆绑评价是撬动学校评价改革的有力杠杆,它为‘热点学校’适度‘降温’、为薄弱学校‘充电’赋能,从而达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试点一个学期以来,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校长刘昌稳见证着临澧教育的新气象。在他看来,教育评价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下一步要在推进以“集团捆绑”为模式的学校评价基础上,深入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教师节前夕,嘉禾县通过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对学校、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实绩进行全方位计算量化,“算”出了一批获表彰奖励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车头中学校长罗卫红就是其中的一位获奖者。但他却说,这完全是意外之喜。

  “单论教学成绩,我怎么能够评为优秀校长?”原来,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之前,嘉禾县和大多数地区一样,校长的考核和评先评优基本由教学成绩排名决定,甚至是位于第一、二名才有机会被评为先进,像车头中学这样的薄弱乡村学校校长,以前几乎不可能被评为优秀。

  然而,此次评选依据的是学校、教师的综合成绩,不再仅仅依靠教学成绩。在受表彰奖励的对象中,薄弱学校校长占65%,乡村教师占68%。在罗卫红看来,是教育评价改革引领他站上了领奖台,也让更多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看到了希望,充满了干劲。

  目前,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评价改革正在我省许多县(市、区)铺展开来。例如,株洲市教育局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局长开局项目,组织指导县(市、区)教育局分区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益阳市资阳区将学校社团开展情况、德智体美劳课程开设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等作为年终绩效考核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占比达80%以上……

  “教育评价改革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用好评价指挥棒,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如是说。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1年10月A版总第1151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东北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下一篇:历史八年级记忆口诀汇总,好记又好用!速速收藏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