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父子稿仅冰山一角 学术圈腐败比想象严重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开年后国内学术圈颇不平静,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论文刚引爆互联网,前金融类核心期刊《银行家》就紧随其后,被爆开设“父子专栏”。

  去年年初演艺明星翟天临一句“不知知网”曾引发高校论文审查地震,如今的《冰川冻土》与《银行家》又让人大跌眼镜,学术论文的乱象可能比普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采访顺理发现,《银行家》所展现的问题恰如冰山一角,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还在水面之下。

  “父子专栏”的是与非

  王松奇近日深陷舆论漩涡,原因是1月15日被曝光其主编的《银行家》刊发了他本人的书法作品,和他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

  此前媒体报道显示《银行家》属于北大核心期刊,对外的宣传口号是“聚焦业内发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

  但查阅中国知网可以发现《银行家》现在已经不是核心期刊,一位期刊领域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17年《银行家》就已经不在核心期刊的目录中。

  据了解,《银行家》杂志社已于去年5月份转入山西社科院主管。

  尤为惹人注意的是,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年仅10岁,王松奇本人还在期刊上发表《爸爸的话》,推介儿子新书。

  《爸爸的话》中王松奇记述了儿子不同时期的求学经历:人大附小求学受欺负后报跆拳道班,小学出版第一本书,高中在美国求学持之以恒地写作。但这些与金融、银行毫不相关。

  在王松奇眼中,儿子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但一家专业金融领域期刊发书法作品和诗歌散文,而诗歌和散文又是主编儿子所写,主编还在期刊中推介儿子新书,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信服,由此种种质疑纷至沓来。

  他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自问算不算“以权谋私”,但经过思考后王松奇说了这样的话:

  “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而新华每日电讯认为,通过文章检索可知,王松奇对他儿子的评价恐怕是言过其实,而且该期刊版面紧张,审核时间长约两个月,有“以权谋私”的嫌疑。

  王松奇是这样解释的:《银行家》有个《文化休闲》栏目,主要刊登各种诗歌、书法、绘画、回忆录等作品。“所有的稿件都有专门的团队策划、审稿”,刊登他及其儿子的文章没问题。

  王松奇的妻子刘女士也对媒体说,“(儿子)发的不是论文,是散文,谁都可以发”。

  王松奇“父子专栏”一事在《银行家》及山西社科院内部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银行家》杂志社的一位工作人员1月16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这件事,其实这件事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但现在被翻了出来。

  “之前开办这些栏目,杂志社也要生存经营,在当时看是合理的,至于发表主编儿子的文章,他认为只要文章质量好也没问题。”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王松奇本人时,他表示王松奇之前已经回应过媒体了,认为“举贤不避亲”,再有现在内部已经开始整顿调查处理,再接受采访可能时机也不合适。

  王松奇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党委书记,据后来山西社科院纪委的一位负责人称,《银行家》现由山西社科院主管,山西省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共同主办。

  上述《银行家》杂志社工作人员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其实就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该所内部人士张彦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实王松奇本人的研究水平还不错,但他认为做事“不能给自己埋雷”,否则不管过多久雷总有爆的一天。

  “你设置栏目发文章也可以,但首先保证的刊物的质量和水平,不能影响刊物的声誉,”不能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实际上在经营中,因为生存设置一些收费的版块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顿与查处

  在王松奇“父子稿”事件出现后,被报道的当天下午,山西社科院对媒体表示,将对《银行家》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规范制度,完善机制。同时依据相关规定对王松奇进行相应处理。

  1月16日,山西社科院纪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一切调查处理都在推进过程中,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查明也需要一段时间。对此事以后会有通报,欢迎媒体继续监督。

  不管是《冰川冻土》吹捧师父师娘,还是《银行家》“父子稿”都在学术领域引发了诸多愤怒和不平。

  一位北京邮电大学的在读博士甚至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滥用职权、荒唐可笑,现在学术圈已经乌烟瘴气的很厉害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钰透露,“你不混(学术)圈子就没有机会,每年四处跑会的人很多,来北京拜山头的人更多,为发文章给编辑主编送礼的现象太普遍了”。

  想要在核心期刊发一篇文章是非常难的,而且事关个人前途,不管是评奖评职称都用得到,为了发布文章吹捧主编,甚至称 “我的主编父亲”的人大有人在。

  张彦军以《银行家》为例,认为这反映了文章审稿、录用机制存在问题,学术期刊录用文章应该有一套严格的,可遵循的标准,而不能仅是主编和编辑部部分人意志的体现。

  一位社科领域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核心期刊中“人情稿”不能说没有,但如此明目张胆还是第一次见到,应该算是一种“隐性”腐败。

  之前有媒体称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某些人的“自留地”,这是学术腐败。而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更深刻一点说即学术权力的腐败。

  那么这种腐败是如何产生的呢?李永忠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从来源上说,学术权力通常不来自于学术贡献,也不来自于同行评选,而主要是领导任命;

  二是缺乏有效的异体监督。自己主编的刊物不宜刊发自己的文章,否则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谁来监督呢?学术刊物也逐渐堕落为以学术权力谋取学术私利的领地;

  三是“学术批评太弱”,“舆论批评不足”。如果同领域学者和媒体机构能够及时的批评,那么涉事主编也会收敛很多,不会如此明目张胆。

  李永忠进一步补充说,核心学术期刊很难发生这种难以想象的腐败,因为它与金钱、美色和权力不直接相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学术领域破除腐败也应注重“重塑政治生态”。

  李钰认为,“学术圈子相对封闭,这也是一些人敢于乱整的原因之一”。

     更多乱象

  学术论文领域的乱象远不止于此。以核心期刊为例,因涉及诸多学者研究人员评奖、评职称的切身利益,商业化颇为严重,收钱发稿现象超乎想象。

  多位在读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规的核心期刊发文是不收费的,最多是个版面费用,从来没有“要好几万块钱发一篇核心期刊的”。

  一位国内知名智库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学术领域核心期刊的编辑和主编是真正的“关键人物”,能否发文就决定了你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你的晋级和评奖。

  他进一步补充称,“主编与编辑资源”太紧缺了,学术圈的人谁都会想认识,即使想花钱发文也是“有价无市”不好找人。

  天津高校博士李进(化名)证实了上述说法,“(核心期刊的)编辑们不是普通的编辑,他们都是业内的大牛”,“学术论文早已经沦为商品,形成了产业链”。

  1月16日下午,一位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申凯给记者发来微信,“现在不建议发《银行家》,他们要被整顿了”,说着还把有关《银行家》的报道链接发了过来。

  这家科技公司号称能为人发论文,而且是核心期刊,普通期刊更不在话下。《银行家》上也是可以花钱发文章的。

  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联系了《银行家》主管机构山西省社科院的纪检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称,“现在正在查处,如果有你所说的问题,也会一并查办。”

  申凯说他们公司已经存在很多年了,稿件录用流程是:

  提交论文→支付定金→安排审核→审核通过相关杂志社发正式录用通知书→支付尾款→见刊邮寄。

  为了让记者相信他们可以发稿,申凯发来了两张截图:

  一是稿件录用截图,截图显示他们每一篇论文都是一个订单,每个订单都有动态跟踪;

  二是已发表稿件截图,截图显示文章正是发在了《银行家》上,不过题目和摘要做了模糊处理,打上了马赛克,并说是保护文章作者隐私;

  当记者表示质疑时,申凯说“我们本身就是文化公司,有九本自办刊物,而且和300多家杂志社是合作关系”。某金融类核心期刊,有文章发需5.35万,写加发需5.95万。

     当记者再次表示怕被骗时,申凯回复“我们是对公账户收款,对公账户上工商局备案的,可以查法人信息”。

  从申凯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哲学、医学、艺术、环境科学、舞蹈教学、体育、数学、化学、教学、金融、法律和经济管理等十几门学科核心期刊论文均可花钱发表。

  如果有国际学术会议召开,花了钱的文稿也可以被收录其中。

  就在去年11月初,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在大连举行,他还在朋友圈宣称,国际核心学术会议每期收录的文稿都非常有限,有需要(论文被收录)的可以直接联系他。

  申凯自称众多核心期刊都可以花钱发表。但具体有多少家目前尚不清楚。不过仅统计其微信朋友圈所展示的,至少囊括20家北大核心期刊,甚至还有国际期刊。

  今年年初申凯还在朋友圈晒出了6本国际期刊,“学术价值2篇相当于国内北核,在评职加分、毕业升学、出国留学、申硕博方面可以很好的展现个人成果”。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彦军、李钰、申凯为化名)

上一篇:全世界最难的40个游戏 虐得你手脚抽搐腰酸蛋疼!
下一篇:宜宾学院携手名校开展“精准扶贫”送教下乡活动 四川新闻网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