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丧偶式教育”,你做到了吗?请收好这份妈妈生存指南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2-16
手机版

  所谓“丧偶式教育”,是指父母其中一方在育儿过程中严重缺席,由另一方独自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丧偶式教育”的说法由来已久,近期,一部日剧《坡道上的家》在国内部分网站热播,因为剧中女主人公(里沙子)所经历的“丧偶式教育”引起了众多境遇相当的妈妈们的强烈共鸣,将“丧偶式教育”的话题再次推向公众焦点。

  “丧偶式教育”家庭中,妻子不堪重负剧中里沙子的丈夫负责工作养家,里沙子在家相夫教子,不仅包揽了全家的家务事,还独自承担女儿的养育重担。

  就在里沙子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困惑、厌倦时,她收到了作为替补陪审员的通知:邀请她参与审理一个亲生母亲亲手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溺死在浴缸里的案件。

  最初,里沙子内心对犯罪嫌疑人抱着极大的排斥,无法理解其令人发指的行为。

  然而, 随着时间推进,里沙子一方面从庭审中详细了解了嫌疑人的生活以及最终被逼上绝路的心路历程并产生同情,另一方面,嫌疑人曾经的生活场景与里沙子现在的生活场景渐渐重叠,唤起了里沙子对丈夫、对自己、对孩子以及对整个家庭的病态相处模式的审视。

  最终,里沙子在庭审中勇敢地帮嫌疑人做了辩护,同时也在自己生活中突破了外力施加在她身上的禁锢,勇敢地站出来直面自己的人生。

  虽然里沙子的故事,只是日本或者整个东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众多“丧偶式教育”中的一个缩影,但她切切实实地戳中了所有“丧偶式教育”中承担育儿重任的妈妈们的神经:

  她将夫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矛盾,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深刻剖析了妈妈们被困在家庭、孩子中的无助、恐慌。

  妈妈们被困在孩子身边的无助为何产生“丧偶式教育”?

  在结婚、生子前,大多数女性都是光鲜亮丽的办公室女王:平日妆容、衣着得体地在办公室上班;下班后看电影、约会或回家休息;周末与三两闺蜜聚会、喝下午茶、闲聊。

  她们中的大多数,在这个阶段都没考虑过自己原本惬意的生活会被一场梦想的婚礼、一个期待的孩子剥夺。

  结婚生子前,大多女性享受惬意的生活她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向里沙子式的“丧偶式教育”泥潭中的呢?

  新婚蜜月时,便被家人用各种理由催生孩子;

  熬过孕期生完孩子后,又被家人以各种理由说服辞职:你作为妈妈应该放弃工作、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成长;

  辞职回家后,又被灌输:你作为妻子,应该承包家务和孩子的所有事,做丈夫坚强的后盾,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在职场拼搏;

  一力承担所有家务和育儿工作后,丈夫和其他家人下场休息,并且随时观察你在育儿过程中是否称职,稍有偏颇便会上场指责、训斥;

  待你不堪重任,想要休息、寻求慰藉时,才发现,身边除了牙牙学语的孩子,根本无人沟通。

  这一步步的“陷阱”,将妈妈们困在“丧偶式教育”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唯有孩子天真的笑容,能为妈妈们带来一丝安慰。

  “丧偶式育儿”“丧偶式教育”对妈妈们来说如此煎熬,那么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

  研究表明,在育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基因表达(端粒长度和细胞功能)有影响。

  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20个城市的2420名儿童进行了DNA检测,发现“丧偶式教育”家庭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较,其端粒更短。尤其是对男孩来说,同在“丧偶式教育”家庭中生活,男孩的端粒比女孩的端粒因“丧偶式教育”而受到的影响要严重。

  目前人体细胞中端粒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认为端粒在决定动植物细胞的寿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端粒的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磨损变短,端粒长度越短,细胞寿命越短。此外,端粒变短与肥胖和精神疾病等一系列健康状况有关。

  因此,“丧偶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

  “丧偶式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既然“丧偶式教育”对妈妈和孩子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样避免陷入“丧偶式教育”呢?

  首先,我们仍然呼吁妈妈们在产后尽可能地保留工作。

  妈妈们在产假后恢复工作,既能实现自身价值,也能在负担一部分家庭经济压力,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保持与社会的充分接触、沟通,有助于防止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次,妈妈们要学会放手,鼓励丈夫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

  很多新妈妈认为丈夫照顾孩子不如自己细致,便把丈夫挤到一旁。久而久之,丈夫在育儿过程中便习惯性“隐身”,逐渐养成“丧偶式教育”的家庭模式。

  应该鼓励爸爸们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抚养孩子,本就应该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妈妈们应让丈夫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即使刚开始笨手笨脚,也应该鼓励丈夫多承担具体事务。

  随着新生命慢慢成长,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唤起丈夫满满的成就感。让爸爸们成为育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是“超级奶爸”,这样你的家庭就逃出“丧偶式教育”的怪圈了。

  父母共同的陪伴,有利于培养孩子幸福感作为女性,牺牲自己的权利、自由,才得以完成从父母眼中的小女孩蜕变成为孩子眼中的母亲这一过程。但“母亲”这一身份不应该是每一位妈妈的枷锁,应该让所有的爸爸们都参与到共同育儿过程中来,承担起“拯救”妈妈的责任,拒绝“丧偶式教育”方式。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父母共同的爱中,带着幸福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举报/反馈

上一篇:日本手机运营商KDDI将推电子书下载服务
下一篇:湖南高校: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建设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