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平昌文化系列丛书》有感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1-07
手机版

  

  佛头山下平昌城。平昌县文广旅局编印的《平昌文化系列从书》(全七册),以史传笔法讲述前世今生。阅读从书,是一次探寻往圣先贤文化根脉与红色基因的历程。

  一、“米粮之仓”

  在西安之西、重庆之北,隔着秦岭和巴山。平昌,秦汉以来就是巴蜀通中原的必经之地,西去成都,南下巴渝,顺江出川。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让“巴山夜雨”吟唱千年,也成为川东北的气候特征、地理标志和文化名片。

  平昌人喜爱坝坝宴、坝坝舞。因为平昌一带多低山台地,山顶有许多宽阔的坝子,土地肥沃。秦汉以来南粮北移,逐渐成为“米粮之仓”。

  平昌人自立更生、发奋图强,灾年有余粮。元山人陈本书,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队长、支书一肩挑,带领生产队长跑遍全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群众种蔬菜,顺利度过饥荒,还支持兄弟大队鲜菜4.6万斤、红薯6000多斤,主动多向国家出售粮食8600斤、支援江北县。泥龙人张大贵,带领生产队群众“坡改梯”“小改大”“地改田”940余亩,1961年大队收获满山青粮食8万斤。尖山人李景碧,主动辞去县委组织部长职务,专任驷马公社书记,大抓粮食蔬菜生产,1960年全社超售余粮28.5万斤,1963年实现“三八高地”(粮食亩产807斤、棉花亩产80.2斤,生猪存栏8995头)。1965年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四川省委为此开展了“学严龙、赶驷马”的比学赶帮超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

  二、巴师勇锐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方有巴国”。巴国发端于殷商,成名于周初。平昌,古时属巴国。《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移大量秦、楚百姓入巴地。两晋时期李寿引僚入蜀58万多人。僚人择临水崖峒而居,人称“蛮子”,现今磴子河沿岸仍留有不少“蛮子洞”。僚人好战,散居山谷,据山为城,历代清剿与反抗不绝。长期战乱,巴人、僚人流散怠尽,如今在白衣古镇的大型音乐剧《下里巴人》里或许可找寻些许踪影。南宋末年,平昌军民在小宁城、佛头寨合力抗元。佛头山白土坪一仗,2000多蒙古人无一生还。

  三、川陕老区

  1932年12月红四军翻越大巴山进入川东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平昌的优秀儿女积极参加红军,保卫川陕苏区南大门。据1951年中央慰问团统计,平昌境内有20多个与红军或苏区干部有联系的家庭被灭户;革命烈士超百人的公社就有13个,其中得胜、喜神、土兴、岳家四个公社牺牲的烈士都超过150人,平均相当于2020年常住人口的1.3%。1988年7月的军委受勋仪式上,平昌籍红军功臣获一级红星勋章1位,获二级红星勋章13位。佛头山下,西北军区政治部“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标语,已是国家一级文物。

  老区人民勤劳善良,智勇坚定,积极支持革命事业。五木的张文绶,奔波在千里大巴山,负责运输食盐、大米等红军物资,带动同村20多人参加红军。因阻止邻村纠纷而被苏区干部误认是还乡团,当夜被错杀,直到1987年才得以平反。得胜的刘兆荣曾一夜行程120里完成四次送信任务,为水司坟战斗胜利立大功。红军撤离得胜后遭还乡团迫害,没过上好日子。磴子的覃道善曾奉命顺利转移南部山区3000多名红军家属和苏维埃干部。在战斗转移时妻子被捕遇害,自己也被捕辗转于四川各地监狱,出狱后以缝衣为生。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而病故。镇龙的女红军马竹英,曾在红军兵工厂工作的丈夫被还乡团杀害,长子牺牲在长征途中。自己和次子未追上队伍,回乡帮工和佃田度日,抗美援朝她又将次子送上战场。

  老区人民坚守理想,百折不挠,永葆对党忠贞赤诚之心。龙岗乡的刘伯坚,被毛主席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1920年赴欧勤工俭学,先后任中共旅比、旅欧、旅莫支部书记。回国后争取冯玉祥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四一二”政变后通过工作将国民军联军中身份暴露的共产党员护送出境。他领导宁都起义,将国民党26军改编为红五军。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在突围时受伤被俘,就义前“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诗句,以及给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给妻子“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等遗书,至今闪耀着我党早期领导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钢铁意志和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

  老区人民有勇有谋、正直醇厚,坚持为真理而斗争。灵山人周永安,在解放初期,在驻防笔山的战友配合下,一举抓获60个土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连炸两个暗堡和敌前哨指挥所;孤胆坚守阵地,歼敌66人。更难得的是,复员回乡后绝口不提一等战功,高级社监委主任、民兵连长任上以理服人,制止了一场乡村武斗。双鹿乡的李存厚老师1960年代因“不同意打倒刘少奇”而遭到残酷批斗,去世七年后恢复名誉,褒扬他坚贞不屈的正直气节和高尚品格。

  老区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转移劳动力不等不靠,走出大巴山,常年有近30万平昌人在外创业。进入新时代,平昌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涌现了一批杰出代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是平昌得胜人。坦溪社区中坝村的董大伟、董光炯、董光焰,分别是机械工程、光学、航天科技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许多实业报国的平昌籍企业家,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崇文重教

  中晚清以来,平昌涌现了一批能臣廉吏、贤达之士,平昌的同事按地域划分为白衣、岳家、江口、灵山、雷山、得胜、镇龙等七个群体。

  民国前贤,曾是北伐同志、抗战老兵,共赴国难,共同书写国共合作的光荣历史,解放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胸怀家国、心地坦荡。岳家的冯均逸、冯均链兄弟,捐资办学,实业报国,发起成立民本股份。江口人许渊如,福申人李芳,早年都是黄埔军校同学,奔赴抗日前线,前者还曾击落一架敌机,获二等勋章。解放后主动接受审查和学习改造,改革开放后出任政协委员,积极拥护“一国两制”方针,促进和平统一大业。许渊如寿龄104岁,自称长寿秘诀是天天不离辣椒、清晨热水泡脚,“提得起,放得下”。泥龙人张可宗是1930年代的川大毕业生、泥龙乡长,筹资建校、自任校长,掩护地下党员的革命活动,救济灾民。作为1950年代的县府办文教科副科长,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积极思考,起草标语口号、计划总结、政策文件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讲求准确晓畅、无懈可击,是老一辈文秘人员的楷模。岳家人余悟庄,出身书香世家,熟读四书五经,游学川大、日本早稻田大学,解放前历任国民党29军军部、重庆行辕、财政部川康特派员公署、江苏财政厅等秘书和什邡教育局长。解放后曾任政协副主席。土改后自食其力,在平昌师范教语文。改革开放后重登讲坛,兢兢业业。

  五、浙川往来

  佛头山下,平昌与浙江有千年情缘。

  首先是人员交流,络绎不绝。宋代的金华人宗泽曾于1124—1126年任巴州通判,与时任知州相处融洽,修贤乐堂、与民同乐,并留有《贤乐堂记》《古楠赋并叙》。清乾嘉年间,土兴人谢恩在龙游任知县,废除繁苛,荒年赈济。后两充浙闱同考官。时海贼滋扰台海,谢恩广筹粮草平乱,积劳成疾,卒于署。道光五年,雷山人唐芝荣任缙云知县,勤于政务,恤惜民力。咸丰年间,白衣人吴镇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直言有声,不畏权贵,有案必查。同治年间,江口人廖纶得曾国藩赏识,先后任无锡、吴江、昆山县令,补海州道员,委办浙沪厘局,以谦诚教化于民,以律令规戒于民,以公正宽严于民,以耿直取信于民,江浙人称“廖能”。如今平昌县委、县政府大院,面积10亩,原为廖纶所造的春及山庄,俗称廖家花园。1879年廖纶在巴河南岸创建的南台酒坊八口古窖池,如今是江口醇酒厂最宝贵的资源。光绪年间,白衣人吴德潚任西安县(今衢州)、绍兴、钱塘知县,与其子吴铁樵参加维新运动,将平昌的米棉等农特产外销所得用于助力康梁兴办上海强学会、办报和开矿。潚刚方正直,在衢州教案中被乡匪灭门。1949年,岳家人赵兰田帅师跨越浙赣线,解放丽水。

  其次是地名巧合,倍感亲切。平昌有金华村、尖峰村、白马村、尖山社区。更巧的是,南朝梁时置永康县;隋开皇三年(583)设巴州而领九县,其中永穆县由永康县改。明崇祯年间将永睦县建制降为永康镇(今白衣)。在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工作中,平昌的“永康”—白衣镇与永康市古山镇结对,永康的五峰书院在平昌的白衣镇落成,是文化协作的早期成果。

  佛头山下,巴河两岸车水马龙、机声隆隆、草木葱茏,伯坚广场修齐治平、心气和平、歌舞升平,正是平昌百姓想要的美好生活。

  值班编辑:沈超

  值班主编:徐贤飞

  1639117350000

上一篇:政校企共建 南京浦口桥林地铁小镇引入南师大教育资源
下一篇:勿给孩子贴胆小标签 教孩子学会勇敢要多赞美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