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露的世界真相,世界中充满了诱惑,如同毒品一样可怕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这么静静地躺着,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似乎对一切都没有什么兴趣,空虚、矛盾,和诸多难以言明的情绪,在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会如同潮水一样扑面而来,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圣人不欲。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难过,大多是因为知道太多,但得到太少,知道和得到的不成正比,从而造成的一种空虚感,“什么都不想做,只想静静地躺着刷手机”这个问题,就如同“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在二十岁就想退休?”一样,因为过多的信息和过度的放纵,使得我们一时,陷入了一种极度迷茫的状态,这个有点像是“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一样,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我们再换个简单的说法;当我们第一次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就会感觉到异常的美味,但是当你能够日复一日的,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逐渐就会感觉乏味,甚至会出现厌恶的心理,而且慢慢地,可能就完全失去了食欲,听起来可能有些反常识,为什么会出现厌恶心理呢?因为我们的欲望在不断上升,要追求一些更加刺激神经的东西,那为什么会完全失去食欲呢?这个就像是放下手机之后的空虚感一样,是欲望上升之后带来的后遗症,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吃野味?喜欢吃一些价格昂贵但并不美味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同的道理。

  

  例如在早些年间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多地区的人吃不上白面,当时白面就是一种美味,但是到了今天,单单白面制作的面食,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这个不是因为白面不好吃,而是我们的欲望和需求在不断上升,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白面不好吃的假象,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记录在了《道德经》之中……

  

  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记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什么意思呢?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首先第一句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指的就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可以理解为是缤纷的色彩,五音指的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可以理解为是美妙的音乐,第一句的“盲”,和后一句的“聋”都是比喻,连起来就是缤纷的五颜六色,会让人迷失,从而无法识别真正的颜色,而极度美妙的音乐,则会让人思绪混乱,从而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比如大家从酒吧、KTV出来后,就会有一种极度空虚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老子所讲的目盲和耳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过度放纵之后的空虚,可以说整个第一段,都在描述这种极度空虚的感觉,为什么美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乐,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呢?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再往下是“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就是甘、酸、苦、咸、辛,意思就是非常丰盛的食物,就会让人忘记食物原有的味道,也可以理解为是,会让人没有食欲,我相信年轻人基本上都出现过这种状况,就是到了饭点,却不知道该吃什么好?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也是因为过度放纵之后的空虚,以致于让人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味觉,再往后的两句算是一个总结,叫做“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就是,纵情狩猎,会让人心情放荡发狂,而稀有的物品,则会让人行为不轨,在古代,狩猎是一种贵族放松的活动,拿到今天,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是精美的游戏、惊险刺激的活动,或者是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形容的依旧是过度放纵,给我们带来的空虚感,在这里,老子用了一个词叫做“发狂”,发狂是什么呢?就是无法专注,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甚至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想法,难得之货,就是珍贵的东西,如果我们带着珍贵的东西出门,就会让人眼红,自己要十分小心,时刻都会害怕丢失,这个就叫做“行妨”。

  

  当年苏轼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曾这么解释过,他说我不爱财富,但唯独喜欢字画,所以就酷爱收集字画,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自从开始收集字画后,时常会害怕失去家中收藏的字画,也担心自己看上的字画又得不到手,有时听到字画二字,都会有一种心慌的感觉,这个时候,一个喜好竟然变成了烦恼的根源,不久之后苏轼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他说,我看轻财富和生死却唯独看重字画,这不就是颠倒了是非吗?于是苏轼就尝试着放弃了这个爱好,从此之后,再看到自己喜欢的字画,就算得不到,也不再感到可惜,家中的字画随意送人,也不会感到心痛,这个时候再听到有人提起字画,就只能感觉到快乐,再也没有了烦恼,于是呢,苏轼就为此写下了一篇叫做《宝绘堂记》的文章,以此来告诫同样喜爱字画的好友,希望他可以远离烦恼,找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古代这些贵族的烦恼,与我们现代人的烦恼是相同的,只不过在我们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使得我们这些平凡人,也能够接触到一些,古代贵族才能体会到的快乐,而这个体会快乐工具,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欲望这个词很有意思,几乎所有能够给我们带来快感的背后,都是欲望在作怪,我们在不断追逐欲望的这个过程,就是放纵,而这种放纵的结果,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极度的空虚感,使我们心情发狂,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会让人忘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圣人,他会怎么办呢?

  

  大家会有这个疑惑吗?为什么赌徒明知道赌博是一条不归路,却依旧无法控制自己?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就与老子所讲的“五色、五音、五味”的概念相同,赌和毒都是一个道理,一般长时间接触这些东西的人,在开始决定戒掉之后,大多数都会复赌,这是为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他曾经尝试过在一张小桌上,用几十块钱去博一个大奖,通过十分轻松的方法,就能够让自己获得巨大财富的时候,他同时也就失去了,能够让自己脚踏实地的专注力,不愿意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赚取那些在他看来为数不多的工资,例如戒酒,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一个小杯,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放松,他就已经不再关注那些复杂的方法,再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什么都不想做,只想静静地躺着刷手机的这种感觉呢?同样也是一个道理,因为手机里的内容确实精彩,更容易牵动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更容易让我们为之迷失,坦白来讲,手机真的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东西,当我们通过划动手机,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谁还愿意驱车郊游呢?即算是你真正放下手机,驱车郊游,到最后也会发现,还是手机更有意思,更加精彩。

  

  于是呢,就只能继续从手机中获得快感,利用短暂的时间,来获得巨大的快乐,承受着这份快乐后遗症,不断地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有很多倡导自律的人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他们说:手机中的快乐并不是真的快乐,这句话完全就是自欺欺人,就好像是说喝酒不是真的放松,吃龙虾不是吃饭一样,手机中的快乐,确实是真的快乐,但问题就是,它是一种如同赌博一样,会让人上瘾的快乐,所以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感觉?为此老子提出了一个想法,在《道德经·第十二章》的结尾处说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帛书版本应该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以圣人之治也”,可以理解为是,圣人在面对这种状况时,会怎么样呢?为腹不为目,腹就是肚子,可以理解为是需要,目就是眼睛,也可以理解为是欲望,圣人在面对这种状况时,会看自己是否需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欲望。

  

  举个例子,就拿食物来说,一盘红烧肉就可以吃饱,但我们为了满足自己,非要吃三盘红烧肉,这个就是“五味令人口爽”,是欲望在作怪,让我们忘记了食物原本的意义和味道,再拿手机来说,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放松,手机上的内容,也确实可以让我们放松,而能否控制好这个放松的时间,就是圣人和常人之间的差异,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欲望;最后这句话,又呼应了道德经的主旨,叫做“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他以上的这些说法就是道与非道的区别,其中彼就是就是过度贪恋欲望的非道,也可以理解为失道,而此就是为腹不为目的道。

  当然我们以上所讲的内容仅是个人借读,如有错误,也感谢大家指正。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18年辽宁高考志愿填报入口(官网)
下一篇:【教育】最新!事关江苏高校招生!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