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材重点名词解释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绪 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

  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8.乔治·赫伯特·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Mead,1863—1931) 是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推动了人际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和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他对人的自我内部沟通的分析,对于内向传播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9.哈罗德·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 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

  10.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为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7年,勒温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

  11.卡尔·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霍夫兰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如说服研究)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1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是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如意见领袖、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13.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最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也不适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理论视野,但他是在宣传、舆论、议程设置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

  14.威尔伯·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一1987)是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他是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第二章 传 播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又叫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其内容及文本所包含的是思虑,传播媒介是精神化学器官透过大脑来处理的想法。

  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信件、短信、微博、微信等。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5.大众传播

  这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6.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囊括了个体、群体、组织、公众、政府以及信息传播机构等传播的一系列价值、态度、意见、信息与数据的集合,包含了更为多元的对象以及更为复杂的跨文化关系。

  7.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8.阳光模式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

  9.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的呈现与描述,它包括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成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10.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11.传播原则

  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对传播规律和目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又是对人类传播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第三章 传播者

  1.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普通传播者

  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兴致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3.职业传播者

  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4.传播角色

  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同时还对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其潜在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5.媒介组织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6.守门人

  所谓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7.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用来指代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化过程以及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商业运行机制。他们通过分析工业生产时代所有的文化产品,指出文化产品和其他大批量制造的产品具有同样的特征: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

  8.霸权理论

  “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可被视为一种强制的统治与控制。霸权理论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通过“被统治”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

  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

  1.信息

  信息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性的情况和内容。

  2.讯息

  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3.数据

  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

  4.文本

  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的物质形态由表述性符号所组成的一则讯息。报纸、杂志、书籍、CD、VCD、照片是文本,数码摄像、讲话纪录也是文本。“然而,一个手势或面部表情虽然传播了一则讯息,却没有产生一个文本。”

  5.知识

  知识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集合,是一种特定的压缩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并非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6.信息学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它以信息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的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7.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8.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

  9.信息匮乏

  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0.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害性、欺骗性、 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11.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12.信息公平论

  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1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即关于他人与自我的思考”。社会认知的出发点虽是人类作为“我”这一主体的思维活动,实际仍在于强调观念意识在社会网络中的文化互动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在传播的信息接受、选择与加工研究中广受关注,为探索大众传播如何影响人类想法、情感和行动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框架。社会认知并非强调特定的内容或者观念,而是旨在提供一种解释人们如何处理信息,认知社会情境的路径与方法。

  14.框架分析

  戈夫曼将“框架”视为一种“解释图式”。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寻找、感知、确认以及标签化社会事件与信息。“事件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从它们本身所嵌入的框架中呈现意义。”“媒介框架”(media frame)就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概括和加工,从而建立一种中心化的、组织化的观念”。而受众框架则更强调基于受众的立场来理解传播现象,可以被认为是指导人们看待事件、处理信息的心理观念集合。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1.符号

  符号是指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信息的感性坦露和外在表征。

  2.信号

  信号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一部分或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某一部分,它预示着客观事物的来临。

  3.编码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4.译码

  译码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5.外延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6.内蕴意义

  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第六章 传播媒介

  1.媒介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

  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

  4.书写媒介

  书写媒介是指由自然物加工而成的负载有文字与图像的物质实体。

  5.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就是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6.广播媒介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

  7.影视媒介

  影视(电影与电视)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和活动图像信息的电子媒介。

  8.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是指通过电脑和网络集声图字像诸种符号于一体、采录编播各种手段于一身的电子传播媒介。

  9.媒介恐慌论

  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

  10.媒介决定论

  媒介决定论是指将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视为传播科技或媒介技术发展与创新所导致的直接结果的媒介理论。

  传播的谋略

  谋略 谋略,指的是计谋策略,是一种在重大决策和行动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传播谋略 传播谋略,是指传播者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根据客观情况对传播机制、传播方式所进行的先期谋算、策划和采取的对策。

  传播战略 传播战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传播计划 传播计划是指为实现已定的传播战略而对各项具体传播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作出的设计和谋划。

  第八章 传播的技巧

  1.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2.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是指传播活动中用于处理、编辑、交流、反馈、存储信息的物化的技术和非物化的技能。

  3.传播实践

  传播实践是指人类进行的各种有目的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具体的客观活动。

  4.首位法

  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先出场的传播者和先阐述的观点在其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传播效果,谓之首位法。

  5.新奇法

  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后出场的传播者和后阐述的观点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影响效应,则谓之新奇法。

  6.归谬法

  归谬法是指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把它作为前提予以合理引申,最后得出对方论点是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方法仅用以反驳错误的观点。

  7.逆证法

  逆证是选择一个与论题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为参照物,从逆向、反面证实论点,所以也可称为反驳法或驳论法。

  8.滋补法

  在抗御敌对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事先向某些接受者灌输或提供正面论点的材料,以此直接建立或巩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就叫滋补法。

  9.接种法

  接种法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也叫“种牛痘”。

  第九章 受 众

  1.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2.反馈

  反馈“被当做解码者对讯息的反应而返回编码者的过程。”在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

  3.需要

  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受众的需要主要是一种信息需要和精神需要。

  4.动机

  动机是个人为了推动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图、愿望、理想、信念等。

  5.预期受众

  预期受众是传播者的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

  6.现实受众

  现实受众指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

  7.潜在受众

  潜在受众又叫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出现接受该作品的群体。

  8.纯粹受众

  纯粹受众也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9.介质受众

  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10.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第十章 传播环境

  1.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

  2.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3.大环境

  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空间或领域。

  4.小环境

  小环境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5.硬环境

  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6.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7.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

  8.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

  9.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那一部分自然条件。

  10.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情境。

  11.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和条件。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使受众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

  2.魔弹效果论

  魔弹效果论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3.微弱效果论

  微弱效果论的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4.适度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的研究认为,传播媒介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效果,所以某种媒介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人就有某种效果。

  5.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的研究认为,“只要大众传播媒介能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而审慎巧妙地编排节目(版面)或筹划宣传,就可能使传播发挥强大影响。”

  6.条件效果论

  条件效果论的研究认为,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地运用传播谋略和技巧,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

  7.分层效果论

  分层效果论的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对个人、家庭、团体、系统、社会产生各种效果,它可以分为类型效果论、层面效果论和波纹效果论等。

  8.社会说服论

  社会说服论的研究认为,只要传播活动根据说服的要素和原则进行,就可能在个体自身心理作用下,对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等产生一定的效果。

  9.认知一致论

  认知一致论的研究认为,认知的一致性不公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现象,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日常 生活现象中,进而也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

  10.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的研究认为,当人们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认知失调),从而会驱使人们改变态度、减少冲突,以求恢复平衡、均衡或协调的状态。

  11.文化规范论

  文化规范论的研究认为,大众媒介日本据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受众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而受众正是依据这种“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

  12.议程设置论

  议程设置论的研究认为,大众媒介有能力通过新闻、时事与评论等建构公共讨论的或聚焦大众关注的一系列经过选择、获得解释的问题,同时回避其它问题。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

  13.知识鸿沟论

  知识鸿沟论的研究认为,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

  14.沉默螺旋论

  沉默螺旋论是指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大多数人有追随“被以为”是主流态度的倾向,随着加入者的增多,便真的形成为主流态度,而少数持相反意见的则渐渐沉默隐没。如果“沉默”是大多数人以为的主流态度,沉默便真的形成为主流态度。

  15.媒介依赖论

  媒介依赖论的研究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专家表示中菲联合声明对推动双方经贸发展和可持续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226亿元项目集中签约 青岛市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