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厦大老师》举行首发式 字里行间重温教泽师恩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 编者按

  《我的厦大老师》今天在厦大举行首发式,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书里收入63篇文章,都是由厦大校友撰写的。许多校友或年事已高,或工作繁忙,但他们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生动地描写埋藏在自己心中关于厦大老师的故事,向广大读者呈现出最为真实、可亲、可敬的厦大老师的形象。

  《我的厦大老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定价:39元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厦大老师群像中,有名扬天下的学术大师,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教书育人的尽心竭力,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备至。这些厦大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透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了厦门大学近百年辉煌业绩背后的精神力量。

  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从书中选登部分最能反映厦大老师“精神的魅力”的小故事,献给读者,献给兢兢业业的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

  如果想要全面领略厦大老师的风采,最好一字一字读完《我的厦大老师》,真的,这里的世界很精彩。

  【幕后】

  最年长投稿人:来自台湾《我的厦大老师》作者中,年龄最大是出生于1923年的台湾校友周咏棠,今年92岁。他1944年考入厦门大学机电工程学系,之后远赴台湾,曾任台湾油厂(制食油)公司工场主任厂长、副总经理,台湾好来化工公司(产制黑人牙膏)厂长、副总经理兼任子公司伸丰软管公司总经理,曾以九旬高龄被推选为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理事长,现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周咏棠写的老师是谢玉铭,谢玉铭是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的父亲。

  蔡启瑞院士的乐观与淡泊予人深刻印象。

  黄本立院士指导学生做实验。

  郑重教授(右二)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实验。

  最早投稿人:三位院士

  出人意料的是,最早向厦大校方投稿的是三位院士,吴新涛(中国科学院院士)、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涛是“院士写院士”,他写的老师张乾二也是中科院院士。谢毅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只有45岁,是最年轻的院士,也是最年轻的女院士。

  最认真投稿人:请人“审稿”

  最认真的投稿人是一位院士,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今年76岁,他在1958年入读厦门大学矿冶系。张文海写完第一稿,发给厦大副校长詹心丽征求意见,并认真改完第二稿,才发给编委会。

  【妙语】

  仁人

  郑朝宗老师说鲁迅是个“仁人”,他自己也正是个“仁人”。郑老师的“仁厚”之核,就是“忠诚纯朴”,而且这核是坚如磐石的。他对妻子忠诚纯朴,对朋友、学生忠诚纯朴,对事业也忠诚纯朴。他和钱钟书的友谊,其中的美,就是“忠诚纯朴”四个字的无限光彩。——郑朝宗(摘自刘再复《璞玉》)

  两翼

  科学求真是理智边事,艺术求美是感情边事。二者以关系的全体言之,理智是一端,感情又是一端;执其两端,性质迥异;合其两端,理智与感情,科学与艺术,树立圆满的人生,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分割不得。 ——虞愚 (摘自朱守道《师道垂仪范 艺坛留正声》)

  健康

  身体要健康,我的体会就是心态平衡、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身体是干革命的本钱! ——邓子基(摘自唐文倩《我的老师邓子基教授》)

  金字塔

  做学问犹如建造金字塔,基础越扎实,兴趣面越广,就越能提升自己。 ——陈孔立(摘自杨锦麟《宽柔以教学者风范》)

  深思

  以后要思考更深入和扎实一些,浮于表面的研究,始终不能成为自己的营养,专业的事情,不得马虎。——宋培林(摘自叶楠《宋培林老师和我们的美好时光》)

  【书摘】

  新书《我的厦大老师》抢先看

  谢玉铭:“第一课”印象深

  在入学新生训练中,聆听教务长谢玉铭教授训示,让我印象最深刻。其解释校歌中“致吾知于无央”(知无央)使我得益不少。他说在大学求学,仅教育学生最基础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还要不断自修有关工作的进一步的专门知识。若希望高升到中、高“领导”,尤需要学会管理方面的知识,用于实务,才能成为出色的管理者。

  ——摘自《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谢玉铭老师》,作者周咏棠;1944-1948年就读于机电工程学系,现任厦大台湾校友会名誉理事长

  潘懋元:“三严”出高徒

  潘懋元老师有“三严”,治学严、教学严和律己严。说说教学严,2013学年秋季学期,他同时为两个班讲授“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课程,要求学术型博士生班的学生每人提交5篇论文,共75篇;教育博士班的学生每人提交2篇论文,共20篇,每篇5000字左右,他都逐一认真批改。对不合格的论文,他会毫不客气地退回令其重写或修改。他严禁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或敷衍学业。

  ——摘自《情融五颂》,作者韩延明;1997-2000年就读于教育研究院,曾任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田中群:“三放”助成才

  在多年的厦大求学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田中群老师的学识和品德,他的为人处事的风格使我们获益匪浅。学生们的快速成长特别得益于田老师积极推动的“三放”措施,即放心学生独立探索,信任学生;放手让年轻人拼搏,锻炼学生;放飞学生深造,充实学生。

  ——摘自《学生眼中的田中群老师》,作者姚建林、汤儆;姚建林,2000年毕业于化学系,现为苏州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汤儆,1993-2002年就读于化学系,现为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陈安:一句话受益终身

  陈安老师平时给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板凳愿坐十年冷”,要求我们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陈老师从不拘泥于那种刻板的上课模式,而是强调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结合、言传与身教结合,做到出“人才”的同时出“成果”。这种方法很能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摘自《高山仰止》,作者单文华; 1993-1996年就读于法律系,现任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

  余绪缨:摆正德才关系

  余绪缨先生一生立德正己,严以律己,诚以待人,坚持“三不”原则:不投机取巧、不趋炎附势和不随波逐流。每次他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我和孙宝厚都会去看他,老先生总会教导我们“立身之道”,认为“做人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首先必须摆正德与才的关系”,青年学子要成才,不仅要有学问,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一个成才的知识分子,要有胆识,能充当社会的良心、国家的良知;要有修养,坚持私德与公德的统一;要重诚信,重荣辱,重气节,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情怀。

  ——摘自《立德正己,写就一生无愧年华》,作者陈国钢;1977-1987年就读于会计专业,现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FO

  郑兰荪:父母遗产全捐出

  君子谋道不谋食,郑兰荪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挥洒有余,但在生活方面却极尽简单。记得第一次造访先生家,我惊奇地发现,郑先生家的装修早已过时,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简单的会客厅到处都是书籍,我在沙发上移开几本书坐下去;却吓了一跳;原来沙发因年久失修弹簧已经坏了;一坐下去就陷了进去。郑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我老不在家沙发没有人用,也没时间去修……”先生潜心科研,自己的生活这样简朴,却把父母遗留下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厦门大学“重学奖学金”,每年奖励多名勤奋好学的年轻学子和一线教师。

  ——摘自《郑兰荪先生二三事》,作者王春儒;1993-1994 年在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生导师

  张亦春:来者不拒帮他人

  张亦春老师热爱学生的情怀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也不是我等晚辈出于敬佩就可以轻易学得来的。因为不管是入学、就业、婚嫁、升迁,还是有什么困难,学生们若求助于张老师,他都“来者不拒”。有时候,求助的是学生,有时候,求助的是学生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或者关系更远者,他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去为人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去为人锦上添花,成人之美。更神奇的是,张老师帮人还总是能成事。和张老师接触的时间长了,我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张老师帮的人多了,其中很多人回过头来也帮张老师帮人。先生所为大概就是“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现实版吧。

  ——摘自《印象张亦春老师》,作者江曙霞;1978-1984年就读于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现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赵玉芬:像母亲关爱学生

  对待学生,赵玉芬先生亦师亦母,除了是导师,她更像是一位母亲,这缘于她那颗关爱学生的心。她记性特别好,整个实验室几十号学生,她见一次面便能记下所有新生的名字,当然,她的好记性更多的是用在关注科研上。两个月前与你讨论的课题、布置的任务,她能铭记于心,如果你没能按时完成,绝对不可能蒙混过关。她对学生的科研实验高要求,却并不苛刻,她像一位母亲般关爱我们的生活。每有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或遇到困难,赵先生总是第一时间给予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宽慰。一个师姐曾感慨:“赵老师像妈妈一样。”她对学生慈母般的关爱,让实验室有了家一样的温暖。

  ——摘自《磷有价,情无价》,作者倪锋、杨俐锋;倪锋,1999-2009年就读于化学系;现为南加州大学化学系高级副研究员;杨俐锋,1997-2004 年就读于化学系

  陈玉敏:上她的课是种享受

  第一次上解剖课、第一次见尸体,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总是有那么点恐惧、别扭,陈玉敏老师事先跟我们分享了她既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诉我们要以神圣的心态对待解剖标本,尽量消除我们的恐惧心理。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她学识渊博,条理清晰,特别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把枯燥的解剖名词讲得异常形象生动。

  ——摘自《纪念陈玉敏老师》,作者汤雅玲;1996-2001年就读于医学院,现为市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陈玉敏老师(左二)与学生包饺子。

  易中天:一位“好玩的”学者

  易中天老师自称“还算是一个好玩的人”,但上完他的“美学入门”之后,感觉他的好玩还在于教授知识的方式,不寻章摘句,话语亦庄亦谐,善于譬喻,让人笑着明白难懂的美学术语。当有同学问:“美是主观的吗?”他答曰:“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这个道理吧?”疑问顿消。讲授高深之学问是教授的本职,而把高深的学问简单地说明白,却是易老师的特色。所以,自己站上讲台,每以故弄玄虚为耻。

  ——摘自《杏坛仰望如沐春风》,作者吕炳车;2001—2008年就读于中文系,现为同安一中教师

  立德树人 是为“师道”

  ●朱崇实

  大学老师,作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和形象代表,其使命又何在?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老师、学生的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

  厦门大学在创校之初,校主陈嘉庚先生就把一流师资放在校务的首位,主张“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提出“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的教授学者在厦大执鞭授业,为把厦大办成“南方之强”奠定了最初的坚实基础。一代代薪火相传,一代代延绵不断,大爱无疆、育人为先、爱生如子、宽严相济、兼容并蓄、潜心治学、精益求精,这些都已经融入厦大老师的血液之中,并成为所有厦大老师共同的精神追求。

  建校90多年来,从厦门大学奔赴世界各地的3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伴随着老师们的深情目送,怀揣着老师们的殷殷嘱咐,成长为国家栋梁、社会中坚,以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回报社会、回馈祖国。或许,每一个校友的心里都珍藏着各自的“我的厦大老师”画像。今天我们穿梭在这些惟妙惟肖的“画像”里,徜徉在这些真情毕露的文字里,那些从往日时光里掇拾起的最美丽的音容笑貌、从记忆深处还原出的最真实的校园场景、从心底流淌出的最深情的涓涓细语,无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鸿篇巨制的“厦大师生从游图”,生动诠释并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厦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南方之强”的精神内涵。

  今年9月1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教师节。作为一名厦大老师,我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们一样,从事着平平凡凡的教育事业。但是,我们的事业却和一个个学生的未来、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梦想紧紧相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炎黄子孙的强国梦想息息相关。三尺讲台,关系未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这项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重要、更重大的课题,是每一个老师一辈子必须孜孜以求的“师道”。谨以此短文与所有的厦大老师共勉。

  (节选自《我的厦大老师》一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洪春生)

上一篇:2024考研数学备考误区要当心
下一篇:2023年第一波国际化学校开放日来袭!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