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昌龄的《闺怨》出发,探索现代家庭中的类同危机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诗歌当属一束最为灿烂的光芒,让整个文坛熠熠生辉。作为记录生活或表达心情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诗歌在其内容和题材上都没有太过于严格的约束,因而,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诸多诗歌之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这其中,闺怨诗便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它几乎都为女性所作,但反映的却是对于男性的牵挂,且其背后更是一个国家和家庭的现实折射。在诸多的闺怨诗之中,王昌龄的《闺怨》可谓是最为经典的一首,本诗也是唐代闺怨诗的压卷之作。

  本文将以王昌龄的《闺怨》为基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揭示这类诗作背后历史成因的基础上,再联系当下生活,探索现代家庭中的类同现状,做出一个理性分析,给出几点女性成长的可行性建议。

  

  一、诗作《闺怨》的艺术特色

  闺怨

  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大意不难理解,一位少妇从未感受过离别的相思愁苦,在明媚的春天,画着精致的妆容,缓缓登上高楼。忽然之间,抬眼便望见那路边杨柳青青,惆怅之感瞬间涌上心头,便从心中隐隐后悔,当时真不该让自己的夫婿去边塞从军,建功封侯啊。

  以往的闺怨类作品多是流露着浓浓的哀婉缠绵之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清照的词作了——如《醉花阴》,一开篇便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再如《声声慢》中一开篇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但是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却与这类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表现形式上,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欲抑先扬。

  诗作的题目是《闺怨》,显而易见,中心词还是在“怨”上但是在首句中,王昌龄并未先入为主直接写离别的愁苦,而是以“不知愁”引出,又以“凝妆上翠楼”来表现闺中女子在“怨”之前的好心情。

  只是在这个凭楼远眺的过程中,才慢慢触及内心,愁怨即起,进而牵扯出无限心绪,将作品主题更加凸显。如此,让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的同时,这样一“扬”一“抑”的对比,也更符合现实的情况。

  

  二、“闺怨”类诗作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的闺怨诗数量巨大。一定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那么,这些庞大诗作的背后,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大体不外乎外界现实原因和自身原因这两类:

  1.社会特点决定了女子的社会角色

  古代社会,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偏低,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外出工作,而是日日守在深闺之中,为丈夫和孩子服务。而男子的活动空间就相对更广了,在身份约束上也相对自由,再加之唐代社会经济繁荣,这便成就了一大批商人,商人各地奔波,又留下了一批“商人妇”。

  女子的活动范围受限,心里所能寄托的事物也少之甚少。可人生来是要交际的动物,需要表达需要交流,一旦家中男子长期外出,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仅仅靠慢悠悠的书信联系,长此以往,家中的女子就像被圈养的猫咪,孤独感将愈发深重。

  

  2.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女子的自身修养

  古代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女子的社会角色,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女子的自身修养。

  想想,如果不用外出工作,那么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可能在大户人家的小姐们,从小还能琴、棋、书、画有所涉猎,无聊了还能画会画、弹弹琴,或者有丫鬟陪着聊聊天,可多数人家的女孩除了繁重的家务,便没有其它喜欢的事可以供自己派遣孤独。

  当然,在我们当下社会,即使童年没有被培养出什么艺术才能,长大工作后也可通过我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去自己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去充实和提升自己。但是古代女子除了丈夫和家庭的经济支撑,大都再没有别的途径了。

  当这种孤独感无法通过一个有效的出口排泄,就只能自己默默去消化,一边担心丈夫在外面会不会挨冻挨饿,会不会受伤,会不会抛弃自己,一边看着形单影只的自己,顾影自怜。这种情况之下,闺怨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到底,就是心中需要没被满足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类同状况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

  想想也是可悲,女人,这个相对的人,也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更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都不是。

  自古以来,似乎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思想怎样解放,社会对于女性的固势思维,以及女性自身的特征,女性总是更贴近于家庭的那一个,也往往会在情感生活中需求的更多。

  1.“闺怨现象”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提到“闺怨”,我们想到的多是古代深闺女子垂泪涟涟的形象,似乎这个词在适当下男女平等的社会模式中已经不存在了,其实不然,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之下,这类的“闺怨”亦比比皆是,只不过是形式更丰富了些。

  以前是诗,现在是朋友圈,在古代,闺怨多为丈夫外出,留在家中女子的孤苦思念,因为古代交通及科技的限制,这样的怨便显得更多了一些,在现代的便利条件之下,视频、见面、语音都无比方便了,但却有更多的女人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类似于古代的这种,因为工作原因,两地分居,虽有电话但不能平复这纷纷攘攘的快节奏生活下一颗躁动的心,人们更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鲜,离婚和出轨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种就是心灵空虚,人虽在眼前,却好像隔了山和海,同床异梦,海角天涯。由此,怨便产生了。

  现代意义上的“怨”,更多的是深入到精神的层面了,在身体和精神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怨的最终结果,便是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不影响谁去找灵魂伴侣。

  

  2.现代社会之下,完全可以被规避的“怨”

  针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大抵是社会太过嘈杂,人心太过浮躁,如果不从自身去意识到“怨”的根源,哪怕换多少个伴侣都无济于事。

  首先,在双方层面上,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少两地分居的可能,在结合前工作地、工作性质的问题都应该提前想到,两个人尽可能在一个城市,毕竟“家”也该有家的样子。如果迫不得已的分句,那么就更要做好沟通,加强信任,约定见面频率。

  其次,两个人都要洁身自好,一旦组成一个家庭,便要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好好工作、按时回家,以前那些七七八八的感情线该简短就得果断且彻底,给彼此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最后,对于情感比较脆弱的女性来说,也该明白,爱情和丈夫并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在经营家庭的同时,作为新时代女性,更该关注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精神独立,减少依赖。工作之余,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它们可以在无聊时、在年老时给你最大的慰藉。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从一定的文化之中,我们都能看到背后那些隐藏的感情和情绪,就如同王昌龄这首《闺怨》,它不仅仅简单写出了某一位女子的闺怨,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它又不仅仅只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也同时对当今的婚姻家庭及女性成长有着警醒作用。

  也正是在这些经典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才能在传承中一步步迈向更文明、更先进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完)

上一篇:借猫喻人,做真的自己,是这部动画最想告诉我们的
下一篇:TutorABC英语课堂:CATTI三级笔译跟英语专八哪个难?实用性更高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