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幼儿教育的三大误区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1-04-30
手机版

? ? ?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当为他们提供健康愉快的环境,观察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发展,是每个家长的责任。然而,考察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却全然不是这样。


  一、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孩子幼年时,至少在四种技能方面,不让他们自己动手。一是吃饭。对孩子而言,自己吃饭,不仅仅是吃而已,还是一件新奇、好玩的事。许多父母,担心孩子自己吃饭弄脏地板、衣服,因而总是喂孩子吃饭,完全剥夺了孩子练习的机会。其实,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比桌椅、地板的整洁更为重要。二是洗手。孩子洗手,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过,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水。你可以给孩子示范洗手的过程,让孩子学习。太多的父母,总是不注意这个,或许是觉得麻烦,或许是觉得不必要,于是就代劳了。三是穿脱衣服、鞋子。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喜欢自己穿脱衣服、鞋子。本来,做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容易穿脱的衣服和鞋子。比如扣子简单的上衣,有松紧带的裤子或者裙子,粘贴式的鞋子等,并教给孩子简单的步骤。然而,太多的孩子,到六七岁的时候,衣服还由父母来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好象给孩子穿衣服,就是我们的责任,从来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不妥的。四是收拾玩具。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了,玩具很多,是必然的。许多孩子,只知道玩,从不知道收拾。父母平时可把家中的一个固定的地方,作为玩具的家。当孩子玩完玩具时,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了,让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当孩子完成后,就给予鼓励。事实上,在许多家庭中,孩子的玩具,什么地方都有。孩子玩腻了,随手一扔,不管了。收拾残局,不是爷爷奶奶的事,就是爸爸妈妈的事。

  中国的孩子,幼年时被大人包办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城市的孩子,这方面更甚。中午放学,在任意一家小学的门前,你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幕:许多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孩子肩上的书包接过来。于是,孩子无包一身轻,悠闲地边走边玩。而那些接孩子的,有年轻的父母,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背着孩子的书包,在后面步履蹒跚地跟着。许多家长都以孩子小为替他们拎包的理由。事实上,孩子都上到四五年级了,他们还是习以为常地背着孩子的书包。本来吗,每天上什么课,拿什么书,书包也不会太沉。孩子自己背书包,不仅可以从小帮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家长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有人感叹:现在的城市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他们大多是被父母惯坏了!这话不无道理。

  父母过度的保护,是直接导致孩子生活能力薄弱的根本原因。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给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带、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在满足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一切都依赖于父母的习惯了。

  二、放纵孩子的各类要求

  放纵,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特产。东东两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个多小时,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止住了哭闹。孩子的最初的要求,就是这样得到满足的。

  “不,不,我就不吃饭,不买那辆车我就不吃!”爸爸妈妈已经哄劝晨晨多时,晨晨仍是这么执拗地坚持着。晨晨常常用“绝食”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要东西,他的“拗”劲上来,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提出的要求,你非得满足不可,否则又哭又叫,甚至满地打滚,叫你气炸了肺,他仍是我行我素地坚持到底。像晨晨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的家庭里,实在是太多了。

  大多数孩子的任性,是由于家长对其百依百顺的溺爱造成的。家长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你们就得答应我”。这样,孩子在家里就成了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摔东西,甚至不吃饭。这时做家长的往往心软,不得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此反复多次,赢家每次都是孩子。于是,他就学会了用任性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种种不合理要求。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敢于拒绝孩子,千万不能对他有求必应。有些家长不忍心说“不”,生怕失去孩子的爱。其实,对孩子真正的爱,并不体现在给其一时的快乐和娇宠顺从,而是体现在是否能给孩子终身受用的知识,立足社会的本领和良好的个性。要知道,假如你今天不去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明天就会有更多的人拒绝他。

  任性的孩子,为所欲为,完全没有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忍受外来的任何约束,生活中他们常会碰钉子、遭遇挫折。宝宝不喜欢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他想独占玩具,小朋友们可不答应,宝宝气得哭闹乃至撒泼都无济于事,小朋友们才不会顺着他呢。宝宝越来越不合群,喜欢独处,他时而忧郁,时而狂躁,总爱发火。任性,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教育,给予“想获得必须要付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会要求父母给予买随身听、计算机、CD音响等等非生活必需的东西。父母要去倾听孩子背后的声音,是否是因为和朋友有所比较,朋友拥有这样东西,他也想要有?他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购买?如果他要求父母买给他,父母就要慎思,是否要同意孩子的要求?是否能和孩子一起商谈用何种方式去获得想买的东西?孩子自己是否要牺牲其它生活上的花费,以储蓄或劳力付出的方式,来延缓他获得该项东西的时机。不要让孩子觉得,他的要求,父母都应无条件,理所当然得供应。如此,才能培养出懂得公平合理对待,有责任感的孩子。

  三、过分拔高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不仅是民族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家庭,对后代都会给予无限的希望。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多地充满憧憬。与此同时,也会伴随一些忧虑,因为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才4岁的娟娟,学习弹钢琴已有1年半的经历,她的双休日大部分时间是在钢琴前度过的,每当她用羡慕的眼光望着在院子里奔跑的同伴时,妈妈总会提醒她要专心练琴。随着时光的流逝,娟娟对钢琴逐渐产生厌恶的情绪:“就是因为它,我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娟娟甚至做梦都在想,如何弄坏这架让她倍受痛苦的钢琴。这个故事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但是它确实是一部分儿童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家长们为了实现的自己追求与梦想,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相互攀比,拼命让孩子学这学那,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早日获取一技之长,他们没有时间去观察孩子的兴趣,甚至也不愿意与孩子商量学些什么,过早的、主观的确定儿童的发展方向,盲目选择学习内容。这种做法,无疑于“揠苗助长”。而一些部门,也打着举办“兴趣班”的招牌,开始了各种对儿童“没有兴趣”的训练,伴随着雨后春笋般各类“兴趣班”的诞生,家长们带领孩子,穿梭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孩子的快乐确实越来越少了。

  究竟应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每一个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学会适应,具备各种能力,而许多能力不是靠学几个“兴趣班”就能获得的,是在童年快乐的游戏中形成和发展的。应该承认,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对人一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儿童期不仅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儿童期有其独特的自身存在的价值,应充分尊重儿童享有童年快乐的权利,这不仅是儿童的权利,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对于6岁以下的学前儿童,近三成受访家庭让孩子参加了兴趣班。参加兴趣班的孩子平均每人参加2.2个学习内容,最多的一个孩子,家长为他报名参加6个兴趣班。试想一个孩子每周需要学习6个兴趣班,他那里还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过高的要求和过重的负担,必定会给孩子造成精神的过分紧张,孩子不仅没有了“兴趣”,甚至过早地“厌学”,这种结果也会令家长大失所望。

  人生之路十分漫长,孩子的成长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应该相信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家长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能过高苛求孩子尽善尽美。一味追求孩子“成龙成凤”,其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家长对儿童期望值越高,可能失望越大。正确的方式应该理性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发展。

上一篇:招生245人!2021重庆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今起报名
下一篇:今年我市招收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245名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