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几大误区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1-17
手机版

压抑好奇心

当儿童问父母“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等有关性的问题时,那仅仅反映出他的求知欲。高度发展的求知欲就是对真理的矢志不渝追求的动力,如果父母非但不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压抑求知欲望只会使孩子变得愚昧,并会歪曲他们对性的认识。

欺骗孩子

如告诉孩子他们是捡来的,或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中蹦出来的也不是明智的方法。因为,当善意的谎言被孩子识破后,他们也会变得虚伪起来。但出现这样的结果,责任不在孩子。

粗暴对待性问题

当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一旦涉及性问题,如玩“过家家”游戏,用手触摸生殖器或骂脏话时,父母的斥责打骂,容易造成孩子的怯懦行为,不敢坚持真理,不利于独立性的养成。


上幼儿园后请称呼孩子的名字

“宝宝”“乖乖”“小宝贝”不少爸爸妈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昵称,这个昵称到宝宝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后都还在沿用。这种昵称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该改口了。这是为什么?

从幼儿园开始 请称呼孩子的名字

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后,他需要适应没有太多人围着他转的集体生活,需要学会独立。而“宝宝”“贝贝”之类的昵称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让孩子依然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还没长大的小宝宝。

相对而言,称呼孩子的名字,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长大了,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称呼孩子名字 你需要注意啥?

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玩具贵精不贵多

不少家长认为,玩具越多对宝宝开发智力越有好处,但是最近微博热传的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却让很多家长大跌眼镜,因为玩具少的宝宝可能智力更高!

这则名为“孩子玩具少反而智力高”的微博中介绍,美国儿童教育学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学者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过多而不适当的玩具,

反而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会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西·西尔娃所做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该观点。

对此,国内儿科专家也表达了部分认同的观点。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倪介绍说,多种多样的玩具不代表“多多益善”,数量多反而不利孩子的智力开发与成长。

比如,很多家长比较溺爱宝宝,宝宝一旦把一个玩具弄坏了,立刻为宝宝购置新的玩具,结果是坏的玩具新的玩具一大堆,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不知爱惜玩具,还容易形成“破坏癖”。

此外,如果宝宝拥有过多的玩具,容易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细致的习惯。玩具过多的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与互动相对会减少,相应的与父母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也会减少,这样也不利于智力水平的提高。

孩子成长中父亲影响大

影响孩子性别角色形成

育儿方面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

影响孩子个性品质形成

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

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研究发现,父亲和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正相关(也就是交往数量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早期失去父爱的男孩,在认知模式上趋于女性化。

对孩子社会行为有影响

父亲引导孩子游戏,与之频繁的交往,激起孩子的积极反应和兴趣。这类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方更多以平等的、有来有往的方式进行,从而有助于孩子理解对方语言、体会对方感情,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幼儿教育:60秒纪律法则
下一篇: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