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而不同”的用人思想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虽为弹丸之地,但因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历史条件,在整个诸侯国中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组织形式呈现为分封制的特征,各国君主分别授予自己的家族或臣下一块封地。

  封地的大小、多少因君主不同而有差异,这一时期形成了“分封制”。为了使这种制度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君主都很重视人才,并且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推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一、“齐之无道”到“尊贤重士”

  《管子》一书中对于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贤士的重视,是以齐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的。

  齐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当时出现了一系列变法,但总体而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相对较为保守且落后。

  

  齐威王在位时,齐国还只是一个“大国”而已,齐国人更多地生活在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之中,齐国君主没有能力进行较大规模的变法。

  齐威王在位时也就是公元前355年至公元前341年,此时各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结构制度,但是齐国却仍然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着“小国”的传统。

  此外,齐国本身的国土面积较小,国力也较弱,这就使得在齐国治国过程中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相互不信任。

  

  但齐国人还是比较尊重贤人且愿意接受贤人对齐国治国方针的建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人眼中“礼崩乐坏”正是天下大乱之时。

  齐威王执政期间采用了任用李悝、吴起等变法家的措施治理国家,但是变法也需要人才来进行推动。如吴起就是在当时魏国遭受战争失败后而投奔齐国的。

  

  吴起来到齐国后,根据齐国当时混乱且落后的社会环境以及齐威王重用人才的举动逐渐受到齐威王重用。

  此时的齐威王对于贤人是非常渴望和尊重的。他通过“田氏代齐”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封建制国家,而当时所依靠的人便是他最重视和信任并且敢于重用他们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尊贤重士”是十分必要而又容易获得成功。

  二、人才为上,不求全责备

  

  齐国人的开放理念影响着齐国的用人思想,这不仅表现在人才选拔上,更表现在对人才的包容和信任上。

  齐桓公时代的管仲就提出:“举贤足以待诸侯,不举贤足以济其民,得众则能战。”(《管子·小匡》),这种对待人才“不拘一格”的态度是齐桓公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齐桓公在位时,曾有两位臣子为了讨好他而进谏:一位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另一位是鲍叔牙的儿子鲍举。

  

  齐桓公很生气地说:“这两个人我不用了。”管仲解释道:“我听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两个人虽然各为其主,但是都能体恤下属,赏罚分明;而这两个人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就像是现在很多人都在一个公司上班,而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但是如果大家都把公司规则当做不要脸的话,那么公司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实施下去了。

  所以管仲认为这两个人其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现在很多领导在面对员工犯错时都会采取惩罚措施,这就是管仲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管子·权修》中,管仲讲了一个故事:

  “卫君以一斗黄金求相于桓公。桓公曰:‘我不欲相也。’

  君曰:‘愿请吾所爱之人以为相,彼必能安以国矣;能安以国则可以王天下则可以成三代之王矣。’”(《管子·权修》)

  意思是说卫君想要得到黄金去找鲍叔牙做宰相,而鲍叔牙却说:“我不想要我所爱的人去做宰相。”

  

  三、不以出身论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你死我活,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国家的发展,各国都在想方设法笼络人才、用好人才。

  有的君主为了留住人才,不惜“一饭千金”;有的君主甚至不惜用重金买通敌方的大臣或部下,以便在自己死后得到对方的支持。

  齐国就是这样一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齐威王与邹忌、田盼、公孙接、剧辛、邹靖等八人相结为布衣之交。

  齐威王三年,即齐宣王十一年(前328),齐威王对邹忌说:“寡人欲观左右大臣之贤否,以治天下。而恐群臣之议寡人也。愿以国相为士师。”

  可见齐国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的,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被重用。在齐威王与邹忌等人讨论的过程中,齐威王向邹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臣闻上古之世,其君明则能以民为兵,其君昏则能以民为寇,故能有天下。今齐之地五千里,带甲数十万,民殷国富,而令尹贤能,臣愚以为无将之助也。夫齐国之与天下也如足之与手、臂之与足、目之与目也。”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齐国的土地有五千里那么大,人口有百万以上那么多;而齐国的国君英明、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会为君王的英明而自豪并愿意为其效力;如果齐国国君昏庸无能、政治混乱而百姓则会为君王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耻。”

  然而齐威王认为邹忌有治国安民的能力却没有带兵打仗的本领;而齐威王认为邹忌有带兵打仗的本领却没有治国安民的能力。

  

  四、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纵观齐国用人的历史,我们发现在齐国选士的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要是个人才就可以被任用为官,而是需要经过层层的考察以及“试”这个环节,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时才能够任用。

  这种“试”可以说是齐国选士最大的特点,也是其能够招揽到更多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

  齐国虽然拥有着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但是在其早期,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选才用人制度,齐桓公在位的时候,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选才用人制度,所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血缘关系和亲族关系来进行选才。

  

  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至少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对于人才来说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存在着。

  齐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早形成等级森严制度、政治思想成熟并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在当时就已经对人才进行了划分。

  齐国国君为了能够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曾经颁布过“五不用”原则,分别是“妇人不用、有罪不用、能力不足不用、无功不用”。

  

  这五种人是不能被重用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齐国所产生过太多影响并且还对齐国存在着致命影响。

  这些人不仅对齐国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害,甚至还会使其遭受到舆论上的攻击和谩骂。

  而齐桓公在位期间,虽然这些人也同样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在经过“五不用”原则以及齐国其他国君对于人才选拔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下,齐国也有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且具有创新性思维模式的选拔制度。

  

  五、不拘礼法,尊贤养士

  齐国是以礼治为治国方略的,其在用人方面也不拘于儒家的礼法制度,而是兼收并蓄,灵活运用。

  《荀子·强国》中曾这样描写过齐威王对人才的态度:“上之人与下之人交,必以礼,使民则敬,敬则亲。亲而不亲,又何亲之有?君人者不失其所与人交者乎?故说人主不失其所与人者,天下之理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说:齐威王对待人才就像对待自己的臣子一样,他常常从上到下广泛地吸纳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他们的礼贤下士。

  

  《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齐威王好相士,以方技为上。”这就充分说明齐威王本人就是一位好相士,而且对于相士的态度十分恭敬。

  这说明在齐国统治者看来:“人之贤不肖无所谓也。”只要是贤人或能人就可以任用;即使是不能做官的人或百姓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与其使用贤能之士还不如用其无用之人。

  齐国还经常把一些民间能人和普通百姓请到朝堂上来为他们出谋划策。这就使得平民百姓都有机会成为人才;平民百姓的才华得以施展;平民百姓的才干得以发挥。

  

  《战国策》中记载:“齐将田忌善赛马,胜田常,以此威名闻于诸侯”;这是说田忌常以赛马作为外交手段和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田忌赛马的策略被齐国统治者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齐威王使田忌下齐,常以胜田忌马而加礼焉。”

  结语

  齐国的人才政策是在前代基础上,吸取了大量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发展起来的。

  

  齐国的人才政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的是前代的一些优秀思想,如“兼相爱,交相利”、“士为知己者死”等;发展的是前代的一些优秀经验,如“因其所长、尽其所能”、“人得其时,则治矣;人不得其时,则乱矣”等。

  齐国在人才政策上吸取了大量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借鉴了儒家学说中“仁德治国”思想,实行“仁政”的治国方针。

  因此,齐国在人才政策方面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其人才观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和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作者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人才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齐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人才政策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对于当今时代而言,我们更应该吸取其优秀的用人思想,以不断完善我们的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①《韩非子》:“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好相士,以方技为上。”

  ③《吕氏春秋·用民》:“齐威王使田忌、田婴下齐,皆以胜田忌马而加礼焉。”

  ④《战国策·齐策一》:“齐人谓田婴曰:‘五不用,胜田忌马,以此威名闻于诸侯。’”

  ⑤《韩非子·定法》:“齐人以治兵,宋人以治民,魏人以市利,楚人以观变。此四国之所以亡也。”

  ⑥《吕氏春秋·论将》:“故善将者不择人而教之,善大夫者不择人而使之;善相者不择人而教之,善言者不择人而使之;善将帅者不择人而教之,善相国者不择人而使之。

上一篇:以青年之名 书写奋斗青春
下一篇:出国留学选择什么专业最有就业前景?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