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历史之巴拉圭篇(第一期)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一)巴拉圭共和国简称巴拉圭,是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境内主要山脉是阿曼拜山和巴兰卡尤山。其南边国境完全与阿根廷接壤,东北与西北角则分别是巴西与玻利维亚。国土面积为40.68万平方公里,首都是亚松森。巴拉圭原为瓜拉尼族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纪以前圭库鲁人活动在西巴拉圭,以渔猎为生;瓜拉尼人生活在东巴拉圭,从事农业生产。1537年西班牙人在巴拉圭河与皮科马约河汇合处建立第一个殖民点——亚松森,此后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世纪末划归秘鲁总督管辖,1776年并入拉普拉塔总督区。1811年5月14日宣布独立,成立巴拉圭共和国。1862年弗朗西斯柯·洛佩斯的总统父亲老洛佩斯去世,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权杖,继任巴拉圭总统。1864年~1870年弗朗西斯柯·洛佩斯以一个内陆小国巴拉圭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同盟的战争是南美洲最大的战争,有的历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作近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使用步枪、机关枪、高爆炸药、大炮等现代武器,电报、侦察用的热气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后来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已经在这场战争中亮相。1865年5月1日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秘密签订共同反对巴拉圭的三国同盟条约,并组成三国同盟联军。

  

  (二)1866年巴西换掉陆军元帅米特尔,由加西亚接任,在他接任时巴西军队在8个月内仅仅前进15英里。加西亚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用了8个月做攻击的准备,同时也让海军方面下决心把最昂贵的舰艇调来专对付巴拉圭人的水雷和岸上的炮火。他精心地布置一个计划,通过向东大迂回绕过巴拉圭人的防御工事。1868年5月他终于完成对巴拉圭人的核心要塞虎美塔的包围,洛佩斯不得已率领大部队突破重围,仅留下很少士兵守城。靠着每天不停地炮击,联军终于在13个月后攻陷这个要塞。之后巴拉圭在这场战争中全面溃败,小洛佩斯也战死,被迫与三国同盟签定不平等条约。1932~1935年巴拉圭同玻利维亚为争夺北查科地区的石油资源而发生查科战争,巴拉圭获胜,占领争议地区中3/4的土地。1954年5月4日军人斯特罗斯纳伙同红党右翼发动政变上台,实行军事独裁长达35年。1989年2月2日巴第一军区司令罗德里格斯发动政变,推翻斯特罗斯纳独裁政权,并于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民主选举,罗德里格斯本人当选总统。在1993年总统选举中红党候选人瓦斯莫西获胜,成为1954年后第一届民选文人政府。

  (三)巴拉圭境内盐矿和石灰石储量较大,还有少量铁、铜、锰、铁钒土、云母、铌、天然气、铝矾土等。水力资源丰富,出产珍贵的硬质木材。全国划分为17个省和1个特别区(首都亚松森),巴拉圭现行宪法于1992年6月20日颁布,宪法规定巴为代议制国家。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不得连任,设副总统一名。巴拉圭议会分为参、众两院,参议员45人,众议员80人,均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参、众议长任期一年,每年改选。根据宪法时巴拉圭设司法委员会,由8人组成。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大法官由司法委员会提名并经政府同意后由参议院任命。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拉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首都亚松森和东方市,经济受气候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很大。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随着伊泰普水电站的兴建,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80年代末期经济陷入停滞,90年代后巴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但未能改变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1996年起经济连续7年负增长,2002年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达近20年来最低。2003年后受地区经济好转及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出口、投资和消费逐渐转旺。

  

  (四)巴拉圭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肉类罐头、面粉、饮料、烟草、柴油、石脑油等。农业是巴拉圭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主要农产品有大豆、棉花、烟草、小麦和玉米等。畜牧业在巴拉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市场对肉类需求增加,巴拉圭肉类出口大幅上升。巴拉圭森林覆盖率较高,70%的森林资源集中在格兰查科地区。巴拉圭石油及其衍生品依赖进口,近年在靠近玻利维亚边界的查科地区发现储量丰富的天然气。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5.6万兆瓦。与巴西共同建设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与阿根廷共同建设亚西雷塔—阿皮培水电站,装机总量300万千瓦。巴拉圭旅游业是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游客主要来自阿根廷和巴西等邻国。近年来受地区经济低迷等影响,旅游业发展面临挑战增多。巴拉圭政府积极引进外资,1991年制定《国内外投资法》,对外资实行特别优惠政策,规定5年内免缴95%的盈利税。外资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阿根廷,投资集中在食品、加工、纺织和化工行业。巴拉圭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由总统、全体内阁部长、武装力量参谋长和陆海空三军司令组成,总统任主席,国防部长任副主席。

  (五)国防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此外还设有武装部队资格评判特别委员会,由总司令、武装部队司令、总参谋长、陆海空三军司令和后勤部队司令组成,总司令任该委员会主席,主要职能是决定军官晋升和退役。实行义务兵役制,服陆军和空军服役期为一年半,海军两年。 巴拉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全国有2所公立大学——亚松森国立大学和天主教大学,另有10所私立大学。宪法规定教育预算应占总预算的20%以上,政府自1990年起执行全国教育发展计划,开展扫盲运动,巴拉圭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巴拉圭社会两极分化较严重,贫困率为33.7%。土地高度集中,不到1%的人占有全国75%以上的土地。每百户家庭拥有冰箱83.3台、电视机89.4台、洗衣机69.5台、空调30.3台、汽车27.5辆、固定电话19.4部、移动电话92.2部,29.5%的家庭拥有电脑,25.1%的家庭使用互联网,每千人拥有1.13名医生和1.2张病床。巴拉圭实行对外开放和多元化外交政策,愿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维护国家主权、人民自决、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重视与拉美国家(特别是南方共同市场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努力参与地区事务和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同美国、西欧国家关系。

  (一)巴拉圭历史悠久的保守政党,正式名称为国家共和党或全国共和联盟。共和联盟成立于1874年,因其党徽为红色故称“红党”。1874年参加过巴拉圭战争的卡瓦列罗将军创建人民俱乐部,1887年人民俱乐部改名为全国共和联盟。该党自1878年起执政到1904年,执政期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1948年该党策动政变,推翻莫里尼戈政府,再次执政。1954年5月该党党员、武装部队总司令斯特罗斯纳发动政变,推翻该党查韦斯政府并出任总统。红党代表大地主、大牧场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与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有密切联系,近年来该党比较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在巴拉圭中凡是军官和公职人员都必须是该党党员,该党建有武装特务组织“城防队”,归总统直接指挥。党内派系林立、斗争激烈,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派别是“红党人民运动”和“红党青年派”。该党自称有党员100多万,机关报为《祖国报》。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马蒂奥达(1912年11月3日——2006年8月16日)是巴拉圭总统、独裁者(1954年8月15日——1989年2月3日),1912年11月3日生于巴拉圭恩卡纳西翁,他的父亲乌戈原是德国巴伐利亚啤酒厂的一名会计,移民到巴拉圭,母亲Heriberta Matiauda是当地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儿。

  

  (二)斯特罗斯纳于1929年进入亚松森军事学院学习,17岁的斯特罗斯纳参加巴拉圭军队,二年后成为一名陆军中尉。他参加1932年反对玻利维亚的查科战争,随后他在军中平稳地晋升。1935年任迫击炮部队司令,1940年去巴西受炮兵训练,1945年任第一炮兵团团长。1948年他获得准将军衔,成为南美洲最年轻的将军,同年因参与政变被迫流亡国外。1950年回国任炮兵司令,1951年他从炮兵部队指挥官升至武装部队总司令。1954年5月4日斯特罗斯纳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总统费德里科·查韦斯,同年7月起任总统。此后1958、1963、1968、1973、1978、1983、1988年他8次连任总统,1977年起成为终身总统,曾是国家共和党(红党)最高领袖。他在执政30多年里积累50亿美元财富,他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与巴西合建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伊泰普水电站,这座耗资160亿美元的水坝是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站解决巴拉圭的自来水问题。任内实施专制统治,镇压不同政见者。1989年2月3日被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发动政变推翻,流亡巴西。2004年9月巴拉圭政府正式下令逮捕他,并要求将他从巴西引渡回国接受审判,2006年8月16日他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去世。

  

  (三)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佩多蒂(1923年6月19日-1997年4月21日)是巴拉圭总统(1989年2月3日-1993年8月15日),罗德里格斯和斯特罗斯纳是儿女亲家,在斯特罗斯纳政权下从走私中累积很多到金钱,美国怀疑他从海洛因交易赢利。1989年2月2日那天出于许多人的意外,陆军第一司令罗德里格斯突然发动政变,在天主教会和美国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翻斯特罗斯纳独裁政权,斯特罗斯纳随即出逃巴西。罗德里格斯出任临时总统后废除死刑,撤销戒严令和经审讯后监禁一些斯特罗斯纳政府的内阁成员。他并且设立多党竞选,自己代表科罗拉多党,5月赢得总统大选。5月15日宣誓就职,成为巴拉圭35年以来第一任民选总统。由于罹患癌症,罗德里格斯在1993年退休,由胡安·卡洛斯·瓦斯莫西继任。1997年他死于癌症,年73岁。胡安·卡洛斯·瓦斯莫西·蒙蒂是巴拉圭著名企业家、巴拉圭总统(1993年-1998年),1938年12月15日生于巴拉圭亚松森。瓦斯莫西是巴拉圭的著名企业家,他领导的企业集团曾参加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伊泰普水电站的主体工程建设。1958年加入红党(又名共和党,国家共和联盟),1993年作为红党总统候选人参加大选,同年5月9日大选当选为巴拉圭第44任总统,也是巴拉圭40年来的第一位文职总统,1993年8月15日宣誓就职。

  (一)南方共同市场(是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条约于同年11月29日生效),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此后南共市先后接纳智利(1996年10月)、玻利维亚(1997年)、秘鲁(2003年)、厄瓜多尔(2004年12月)和哥伦比亚(2004年12月)等国为其联系国。该组织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最终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南方共同市场是拉美地区举足轻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等4个成员国以及智利和玻利维亚两个联系国组成,共有2.2亿人口,年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南共市建立于1991年3月26日,试运转3年后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成立以来南共市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4年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集团,而且该组织的合作范围还在向其它领域(特别是政治、外交领域)拓展。南共市成员国间绝大部分商品实行无关税自由贸易,共同对外关税则为23%。南方共同市场为各成员国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南共市成员国间贸易和对外贸易增长显著,4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从1991年的40多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多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0%。

  

  (二)1995年南共市和欧盟签署框架协议,计划于下世纪初实现两集团间自由贸易,2013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550亿美元。1998年4月南共市还与安弟斯共同体签署框架协议,力争在2000年以前实现两集团间的自由贸易。共同市场充满活力的运转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众多投资者,2013年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350亿美元。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也随之增多,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均有长足进展,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2014年初以来南共市最大的成员国巴西因本国货币雷亚尔大幅贬值而引发金融动荡,使巴西本国的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也给拉美其它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南方共同市场面临着组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一体化进程此举能否使其渡过难关将是区域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条约于当年11月29日正式生效。1995年1月1日南共市正式运行,关税联盟开始生效。正式成员国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尚未完成“入市”程序)、委内瑞拉(因国内局势自2017年8月起被无限期终止成员国资格),联系国为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苏里南、圭亚那。共同市场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缔约国外长轮流担任,任期半年。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成员国首脑会议,理事会负责首脑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三)共同市场小组是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条约和理事会作出的决议,就贸易开放计划、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与第三国商签经贸协定等提出建议。共同市场小组由各成员国派出4名正式成员和4名候补成员组成,代表本国外交部、经济部和中央银行,下设贸易事务、海关事务、技术标准、税收和金融政策、陆路运输、海上运输、工业和技术政策、农业政策、能源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10个工作组,共同市场小组行政秘书处设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秘书处是行政机构,设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议会是立法机构,设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实行一院制,设有139个议席,由各成员国各18名议员组成。仲裁法院是司法机构,解决成员国间争端。贸易委员会是区内贸易事务机构,下设税务和商品名录、海关事务、贸易规则、保护竞争力等8个分委会。1992年6月第4次首脑会议决定在“南方共同市场条约”中增加“实行民主体制”条款,1993年7月1日第4次首脑会议宣布自当年7月1日起内部贸易减免75%的关税,以后每半年再减少7个百分点。1994年底基本消除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自由贸易区。1994年12月16日第7次首脑会议宣布南方共同市场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关税联盟开始生效,实行统一对外关税税率。

  

  (四)1996年6月南共市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确定在8~15年间相互逐步降低关税,最终实现自由贸易。9月智利正式成为南共市联系国,同年12月同玻利维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双方承诺于2015年实现自由贸易。1997年3月玻利维亚正式成为南共市的第二个联系国,1997年6月南共市同秘鲁就以“4+1”模式接纳秘鲁为成员问题开始谈判。1997年底南共市决定从1997年12月1日起至2000年12月31日止将共同对外关税提高3个百分点,即最高共同关税达到23%(乌拉圭、巴拉圭暂不实施)。1997年第13次首脑会议决定,就成员国之间开放服务贸易开始谈判,并讨论制定有关政府采购制度。1998年4月16日南共市和安共体签署一项旨在2000年建立集团间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6月29日两集团相互交换互惠关税产品清单。此后两集团间的谈判一直徘徊不前,巴西单独与安共体达成关税优惠协议。1998年7月第14次首脑会议就相互开放电信、交通、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服务贸易达成一致,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南共市及其联系国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和平区”,强调民主体制是一体化进程的根本保障。1999年2月21日至22日南共市成员国首脑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会晤,重点讨论就巴西金融动荡和南共市国家经济形势,协调立场。会晤后发表声明,强调南共市现行运行机制有利于寻求解决危机,重申加强自由贸易的原则。

  (五)1999年6月15日南方共同市场第16次首脑会议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地区政治、民主化、经贸及同欧盟自由贸易谈判策略等问题,会后发表《联合公报》。会议决定成立宏观经济协调高级小组,确定通过协调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本地区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协调同欧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立场,重申愿和安第斯共同体继续谈判,推动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1999年6月召开的第16次首脑会议确定通过协调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本地区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会议重申南共市内不允许独裁政府存在,持续实施民主体制是南共市一体化进程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经历3月政治危机之后成立的巴拉圭新政府表示支持。会议认为加强内部协调,加速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1999年8月南共市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磋商解决阿根廷和巴西间贸易争端,但未取得实质结果。1999年12月8日南共市第17次首脑会议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成员国总统和乌拉圭当选总统及联系国智利总统和玻利维亚外长与会。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和两份公报,重申实施民主体制是推进南共市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政治保障和动力。呼吁各成员 国克服经济困难,解决贸易摩擦。对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无果而终表示遗憾,决心在新一轮世贸谈判中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各国表示将加强国际事合作,决定建立成员国外交部间人权问题磋商制度。

  

  (六)1999年2月南共市—欧盟第一届商务论坛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南共市四国首脑及私营企业界人士与会。 6月在第一届拉美和欧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南共市与欧盟决定于11月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则、方式和非关税问题正式开始磋商,2001年7月1日启动关税和敏感商品的谈判,计划于2005年建成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1999年6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同南共市签署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的协定,2000年第18次首脑会议决定在2001年3月前制定统一宏观经济政策,并提议建立欧盟“马约”式的货币同盟和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确定相互投资准则及加强社会领域合作的具体协议。同年第19次首脑会议确定自2002年起各国通胀率控制在5%以下(巴拉圭除外),自2010年起各国公债和财政赤字分别控制在GDP的40%和3%以内,会议决定将南共市共同对外关税下调0.5%。会议就争论已久的汽车贸易达成协议,2001-2006年乌拉圭和巴拉圭两国可对进口汽车征收23%的关税,巴拉圭和阿根廷两国将征收35%关税,同时允许乌拉圭每年向巴拉圭和阿根廷各出口2万辆国产率不低于50%的汽车和价值6000万美元的汽车配件。南共市积极发展同世界主要国家或集团的关系,已同中国、欧盟、东盟、日本、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建立对话或合作机制。

  (七)1995年12月南共市与欧盟签署《区域性合作框架协议》,决定2005年建成跨洲自由贸易区。1998年7月2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启动与南共市四国和智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南共市第14次首脑会议对欧盟提出的谈判倡议予以积极回应,在第16次首脑会议上协调和欧盟谈判的共同立场。1999年6月欧盟与南共市宣布将于当年11月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则、方式和非关税问题正式开始磋商,2001年7月1日启动关税和敏感商品的谈判。2002年5月在第二届欧拉首脑会议上南共市与欧盟决定于7月开始新一轮自由贸易谈判,至2002年11月南共市与欧盟共进行八轮贸易谈判,并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因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分歧严重,南共市与欧盟中止自贸谈判,2010年5月双方宣布重启自贸协定谈判。2003年12月南共市第25届首脑会议上南共市与安共体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商定在未来10-15年内逐步取消关税,并自2004年4月开始制定减免关税产品清单。南共市于1996年与智利、2002年与墨西哥签署经济互补协议,1998年7月南共市及其联系国首脑与南非总统曼德拉共同签署关于扩大南共市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贸易的谅解备忘录。2004年南共市分别与印度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签署贸易优惠协定,与摩洛哥签署贸易框架协议,2005年南共市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八)从运作形式及发展水平来看它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成员国间存在诸多分歧,内部协调有待加强。南共市5个成员国和5个联系国之间没有太多历史纠葛,但因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较为类似,成员国和联系国的利益追求有所趋同,这势必造成一些利益争端。自1995年成立以来南共市内部的分歧和争端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以巴西和阿根廷的矛盾最为突出,两国贸易争端甚至上升到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南共市整体目标的实现,阻碍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虽然南共市在巴西的对外政策中更具有国际战略性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作为地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巴西并没有很好尽到领导国的责任。一方面南共市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既包括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智利,也涵括巴西和墨西哥两个地区经济大国,同时也存在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等非常贫困的国家,在这样的集团内部中客观存在着一定的产业冲突。另一方面成员国和联系国也无法真正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一致的主观目标,如何在发展中求均衡并在自由贸易中照顾弱国的困难是摆在南共市各国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美国的“分而治之”政策及南共市内部的离心倾向使南共市难以粘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内部因素外南共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美国所推行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政策的巨大挑战。

  (九)随着美拉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上陷入僵局,美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借以分散南美(特别是南共市)的力量。由于受1990年来拉美内部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南共市成员国曾一度放弃共同对外谈判的立场,独自寻求摆脱危机的解决办法。阿根廷曾多次表示要与美国缔结双边贸易协定,为了摆脱对南共市过分依赖的乌拉圭决定独自与美国举行自由贸易谈判,希望在美国找到更大的出口市场,以此振兴本国经济,此外巴拉圭企业部门也曾要求政府退出南共市。受政治影响较大,政策上的不连续性使南共市的发展出现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在拉美历史上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传统,即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执政者的意愿。由于受这种因素的影响,南共市从建立至今体现出非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以巴西为例,南共市是在卡多佐第一次执政时期建成的,但由于巴西和阿根廷当时的执政党与美国的关系相对较好,在推动南共市内部体制建设上很多决议仅停留在书面形式,付诸实施的计划少之又少。有统计数字表明南共市建立以来共签署近100项协议,但4个成员国议会表决通过的协议仅21项。

  

  (十)近几年来由于巴西和阿根廷左派政党的上台,两国的外交政策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归南美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强化一体化的意愿指导下南共市内部合作得到一定的强化,规模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协作机制也开始逐步完善。另外南共市受成员国的政治形势影响较大,由于近五年南共市成员国频繁出现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加之巴西每届政府的政治立场不一,南共市的发展前景不是太明朗。从当前西半球的整体局势来看由于受到美国积极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南共市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南共市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尽管南共市成员国和联系国加入南共市的政治意图和经济意图不尽相同,但从几个主要国家来看南共市在它们的对外政策中具有绝对的战略优先地位。巴西凭借着南共市这个平台一方面增强本国在南美洲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寻求更大的发言权,争取更重要的国际地位。2000年以来巴西具备的国际影响力除了自身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外南共市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阿根廷虽然不具备巴西的实力,但南共市也是作为它参与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平台。

  (十一)巴西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先扩大南共市,然后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最后再与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对等谈判。因此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前南共市的“北扩”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南伸”将会同时出现,另外南共市与欧、亚等跨地区的谈判步伐很可能会加快。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国家利用南共市的力量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向美国要价不会有太多妥协,由于美国是所有南共市国家最大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因此南共市国家不太可能对美国采取一味的抵制。但也应看到南共市的集团力量已在之前的谈判中得到体现,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客观地说美洲自由贸易区最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但这种以南共市集体力量向美国要价的局面仍将继续。如果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最终实现,南共市的地区及国际地位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这势必影响南美大国的国际战略考虑,因此如何应对美洲自由贸易建成后将给整个地区带来的新局面是南共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安第斯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前称安第斯集团或安第斯条约组织,是由南美洲五国——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于1969年成立的(2006年委内瑞拉退出组织),1969年5月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智利政府的代表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城举行会议讨论小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5月26日在波哥大签署《卡塔赫纳协定》。同年10月16日卡塔赫纳协定生效,1997年8月1日安共体开始正式运作,安共体成员国均系安第斯山麓国家、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1969年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智利政府代表签订《小地区一体化协定》(后改名《卡塔赫纳协定》),安第斯共同体正式成立。1973年2月13日委内瑞拉加入安共体,1976年10月智利宣布退出安共体。1992年9月秘鲁中止对伙伴国承担经济义务,1994年5月五国达成于1995年1月1日建成安第斯自由贸易区。1995年9月5日安第斯集团总统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建立安第斯一体化体系,1996年1月秘鲁政府宣布全面加入安第斯一体化体系承担成员国所有义务,1996年3月9日易为现名。2006年4月委内瑞拉因秘鲁和哥伦比亚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退出安共体,故如今只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4个国家。巴拿马和墨西哥为长期观察员智利被接受为伙伴成员国,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为合作国(联系国),现在巴拿马亦有意加入。

  

  (二)宗旨:充分利用安第斯地区资源促进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06年4月成员国有有4个: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联系国有5个: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观察员国有1个:西班牙。组织机构:总统理事会(1995年以前称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确定该组织一体化进程的方向,每年召开1次会议;外长理事会,由成员国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调成员国的对外政策,每年至少举行2次会议;总秘书处,取代原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是安共体的执行机构,有权代表安共体同其他一体化组织对话。秘书长由各成员国外长选举产生,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1届。秘书长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另外职务,不得要求、接受任何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的指示,若犯有严重错误的话经全体成员国同意后可予撤换;安共体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总统任命的全权代表组成同外长理事会,一同负责制定一体化政策。协调和监督该政策的落实,并可以召集其他各部部长举行扩大会议,研究制定有关部门政策;安第斯议会,1979年10月25日成立系安共体的咨询机构,由每个成员国议会各派五名议员组成,任期不得超过五年每年,召开一次例会。

  (三)总部和常设秘书处设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1979年5月五国首脑签署《卡塔赫纳授权书》将安第斯集团的活动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领域,9月在第六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发表联合声明坚持不结盟运动的根本原则。10月五国总统或总统代表签署《巴拿马纪要》,支持巴拿马和美国签订的运河新条约。1982年4月五国就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全面支持阿根廷,谴责欧共体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制裁。1983年1月协定委员会决定成立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和劳工顾问委员会,吸收成员国的私人企业来参加一体化进程。1983年3月安第斯议会强烈谴责外国干涉中美洲事务,7月安第斯法院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调解纠纷,并有权对未执行该组织条约的成员国实行制裁。1984年5月安第斯议会通过的《利马宣言》指出拉美地区的外债应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承担责任,要求发达国家在重新谈判外债问题上采取灵活和现实主义的态度。1986年2月五国经济部长会议确定活跃小地区内部贸易紧急计划纲要,通过为修改卡塔赫纳协定进行谈判的方针制定修改利用外资共同条例的原则。1986年2月五国经济部长会议确定活跃小地区内部贸易紧急计划纲要,通过为修改卡塔赫纳协定进行谈判的方针而制定修改利用外资共同条例的原则。

  

  (四)1987年5月五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安第斯条约修改议定书》,在贸易和关税方面五国间对一些“敏感产品”实行例外征税制度,对部分产品实行有限的“贸易管理制”。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权制定自己的外资政策,决定外资可以投入的部门,以及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率,取代过去限制外资的第24号决议。1988年7月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派团出访各成员国,推动各国政府加强磋商、协调立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地区一体化并吸收各国的私人企业参加一体化进程。1989年5月和12月安第斯集团先后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和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举行两次首脑会议,通过的声明要求成员国协调立场采取实际步骤,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发展。1990年3月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宣布五国统一降低对外关税,将最低关税率由110%下调到50%,税种由19类简化为7类。11月第四次首脑会议通过《拉巴斯纲要》,确定五国于1992年1月1日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1991年12月第6次首脑会议批准5国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实施共同对外关税。1992年4月由于秘鲁和委内瑞拉断交,第7次首脑会议被无限期推迟。6月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被迫推迟,安第斯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五)9月厄、玻接受共同对外关税标准哥、委取消出口补贴,从1993年起安第斯集团成为拉美和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并开始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秘鲁除外)。1994年秘鲁部分恢复其成员国地位,5月五国就共同对外关税达成一致意见。从1995年1月1日起对地区以外的国家采取11·8%的平均关税,根据产品的种类关税分为5%、10%、15%和20%四档。11月五国签署共同对外关税协定从1995年2月1日起生效,至此安第斯关税联盟宣告成立。1997年1月五国外长会议表示支持秘鲁有关“人质事件”的立场,4月—6月秘鲁由于同其他成员国之间贸易逆差严重,并且在共同关税问题上与其他成员分歧较大,一度宣布退出安共体。后经谈判双方相互在关税问题上作了让步,秘鲁“退出风波”暂告平息,8月1日安共体正式开始运作。1999年5月第11届首脑会议确定最迟在2005年建立共同市场的目标,决定逐步实施共同对外政策。2000年第12届首脑会议重申于2005年底前建立安第斯共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决定建立反毒、反腐、安全和民主等领域的信任机制实施共同对外政策,制定落实社会发展计划的具体行动方针。2001年第13届首脑会议决定加紧执行安第斯一体化日程,力争于2005年12月31日前建立安第斯共同市场,逐步扩大各国间人员流动自由。

  

  (六)自2002年1月1日起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个人身份证,最迟于2005年12月31日颁发安共体统一护照,并争取在2002年1月前完成与南共市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2年1月30日安共体特别首脑会议在玻利维亚圣克鲁斯举行安共体五成员国总统与会,主要讨论安共体一体化进程问题,就2003年12月31日前开始实行统一对外关税、实行共同农业政策、进一步协调对外政策等问题达成协议并发表《圣克鲁斯宣言》。2003年6月第14届首脑会议在哥伦比亚基拉马市召开,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总统及秘鲁第一副总统出席会议,巴西总统卢拉作为特邀嘉宾与会。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加强安共体与南共市在政府和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协调两集团在 “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中的立场等议题。会后签署《基拉马宣言》,决定加快制定安共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协调各成员国在人员流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领域的相关政策。加强民主促进良政、反毒、反腐,根除非法武器贩运,促进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安共体先后与墨西哥(1972年10月)、阿根廷(1972年11月)、西班牙(1973年6月)、欧洲共同体(1983年12月)建立混合委员会,同巴拿马签署合作协定。1979年1月五国外长与古巴外长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成立常设协商机构。

  (七)1981年4月美国开始对安第斯集团实行关税优惠制,1977年7月安共体与欧洲共同体发表加强双方经济合作的公报,1983年双方签署为期5年的第一个合作协定,加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合作。1999年6月欧盟决定对安共体国家的普惠制将延至2004年,1983年10月与拉美经济委员会签署合作协定,决定在金融、国际经济谈判等方面进行合作。1985年11月同中美洲共同市场成员国在圣何塞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加强两个组织之间的贸易问题。1998年4月同巴拿马签署一项关于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定,4月16日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框架协议,决定于2000年1月1日起建立两集团间自由贸易区,但双方谈判迄无重大进展,南共市成员国巴西单独与安共体达成优惠关税协议。2003年6月在出席美洲国家组织第33届大会期间安共体和南共市成员国各国外长重申在2003年底前完成两区域间自由贸易谈判的愿望,决定成立一个由两个地区组织总部及秘书处成员组成的工作组制定谈判计划。2003年12月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外长出席南共市第25届首脑会议,与南共市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商定在未来10-15年内逐步取消关税,并自2004年4月开始制定减免关税产品清单。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1992年8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成员国首脑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会议,签署有关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决定改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朝着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前进,成员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等16个国家,面积9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非面积的33%),人口2.8亿(约占全非人口的27%)。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是南部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1979年7月,安哥拉、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赞比亚5国经济部长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该组织,1980年4月正式成立。其宗旨为在经济上减少对南非的依赖,建立有效与公正的区域性整体;开发本国和本地区的资源,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其成员国有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其组织机构为首脑会议、部长会议、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该组织决定发展9国间的交通运输和地区联系为当务之急,决定发展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海港,解决多数内陆国家的出海问题,建立各国间的微波联系。

  

  (二)组织总部为秘书处,设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机构设置:首脑会议,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地点不固定。主席、副主席经选举产生并由成员国首脑轮流担任,任期一年;部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经济计划或财政部长组成,对首脑会议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共同体运行及政策和计划的实施。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部长理事会主席和副主席分别由共同体主席国和副主席国任命;部门技术委员会,对理事会负责,与常设秘书处密切配合,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专门技术部门的合作和一体化政策及计划;官员常设委员会,由各成员国经济计划或财政部常秘或同级别官员组成,是理事会技术咨询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其主席和副主席由理事会主席和副主席国任命;常设秘书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实施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及共同体的计划,协调成员国政策和战略。执行秘书对部长理事会负责,由首脑会议根据理事会推荐任命,任期四年;政治、防务和安全机构,1996年6月成立,直接对首脑会议负责,主席国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主要职责为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发展地区集体防务能力,处理和预防地区冲突。调解地区争端,推动各成员国在利益相关的领域制订共同的外交政策;法庭,确保遵守和正确解释条约及其辅助文件的条款,向首脑会议和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三)该组织总部设在博茨瓦纳的首都哈博罗内,主要目标:实现发展和经济增长,减轻贫困,提高南部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区域一体化支持贫困人口;发展共同的政治价值观、体系和机构;促进并维护和平与安全;基于联合自立和成员国的相互依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上的互补;促进及优化生产力及本地区资源的利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有效的保护环境;巩固本地区人民长久以来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组织成员截至2019年1月共有16个,分别是南非、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刚果(金)、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作为非洲具有活力的次区域组织,近年来南共体积极调解刚果(金)冲突和莱索托、津巴布韦及马达加斯加国内危机,促进成员国的团结与合作。制订地区自主维和机制和成员国民主选举原则与指南,推进地区和平和民主建设。南共体为维护南部非洲的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美洲共同市场(MCCA)是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等5国组成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62年8月2日正式成立,1963年8月巴拿马以准成员国资格参加。它的宗旨是逐步取消关税壁垒,成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关税同盟,协调卫生、劳工、教育、运输和农业等方面的政策。

  (四)最高权力机构为中美洲部长理事会,由成员国的经济部长组成。执行机构为中美洲经济一体化常设秘书处,金融机构为中美洲一体化银行,总部设危地马拉城。由于中美洲政局动荡,参加国时进时出,使一体化进程受到较大影响。中美洲共同市场设有三方委员会,由各成员国的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等三方组成。中美洲共同市场从关税同盟直接起步,取得较大的成绩。1960年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出口总额由4亿美元增加至45亿美元,相互间出口占总出口比例由7%增至25.4%。70年代末由于内部市场规模有限,合作领域很窄,加之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之间的长期战争,以及尼加拉瓜等一些国家内部的游击战和石油危机,中美洲共同市场曾一度逐渐陷入停滞状态。1986年签订“埃斯基普拉斯协议”后中美洲共同市场重新焕发生机,90年代中美洲共同市场致力于实行对外统一关税和农业行动计划,建立自由贸易区,争取尽早建成经济共同体,并积极发展区域贸易及与美国、欧盟等国的经贸关系。该地区重获和平给人民带来更强的商业信心和乐观前景,这也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正以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是海湾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组织,简称海湾合作委员会或海合会。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5月,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正式成员为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也门,2001年12月召开的海合会第二十二次首脑会议同意也门加入海合会卫生、教育、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等机构。

  

  (五)1981年5月25日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六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元首在阿联酋开会,宣布成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并签署委员会章程。成立宗旨:协调各国政策,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地区防务和安全合作,缩小各国间社会、文化及教育发展差距。组织总部为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组织机构:最高理事会,最高权力机构,由成员国元首组成。主席由各国元首按国名字母(阿拉伯文)顺序轮流担任,任期1年;外长理事会,由成员国外长组成。主席由各国按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任期1年;秘书处,设秘书长和分别负责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等领域事务的9名助理秘书长。秘书长按国名字母顺序轮流担任,并由最高理事会在海合会首脑会议期间任命,任期3年。海合会自成立以来每年11月或12月轮流在六国首都召开首脑会议,迄今共举行42届。此外1999年起一般在首脑会议之间召开非正式首脑磋商会议,迄今已召开17次,六国的外交、国防、内政、石油、财经等大臣(部长)也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会议。会议主要商讨六国和海湾、中东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军事等重大问题,并互通情况、协调立场、共商对策、联合行动。对外政策:海合会六国均奉行务实、平衡的外交政策,面对当前新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时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开展多元外交。

  (一)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设想是在1994年美国迈阿密西半球首脑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于2005年初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年GDP总值达14万亿美元、拥有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FTAA成立后将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形成对峙之势。由于如巴西等拉美国家与美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谈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谈判进度受到遏制。作为替代模式,一些国家纷纷与美展开多、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美洲自由贸易区从倡议到构想虽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但也得到拉美国家的响应,在最终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个问题上拉美国家和美国是基本一致的。因为组建FTAA具有多方面的动因,既有经济上的缘由,同时也有政治上的考虑。美国长期奉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虽然把拉美视为“后院”,但它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扶持军事独裁统治、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遭到拉美国家的反对。美国同拉美的关系从来都不和谐,特别是同墨西哥的关系相当紧张。60年代到80年代拉美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高涨,进口替代战略使美国的经济势力很难渗透进去。而拉美一些国家的武装斗争、贩毒和非法移民等活动也愈演愈烈,对美国国内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来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本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水平。墨西哥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后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社会矛盾加深。如果墨西哥经济崩溃,其后果对美国不堪设想。帮助墨西哥摆脱债务危机,使其经济得到稳定和恢复,进而使整个拉美经济获得稳定和发展,这绝对有利于美国自身的安全和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向墨西哥伸出慷慨之手的首要考虑,也是倡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动因之一。美国阻止地区外大国插足其后院需要,80年代以来,由于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羽毛日益丰满,成为美国越来越不敢忽视的竞争对手。欧洲和日本不仅在各自所在的地区排挤美国的势力,而且还把触角伸到拉丁美洲,甚至进入美国本土市场,例如欧盟在拉美市场上已渗透至银行、电信、汽车和消费品等领域。

  (三)美国遏制拉美国家的太平洋意识需要,冷战结束后拉美国家积极开展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的多元外交,与欧洲、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尤其是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等地区组织签署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法国提出的关于举行欧拉首脑会议的倡议得到拉美国家的回应,这引起美国的惴惴不安。因此美国试图通过这一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加紧推行其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它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并遏制拉美国家的太平洋意识。因此美国提出建立FTAA不能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单纯的一种政治姿态,而是其对外经济政策的重大选择和转变。美国巩固和扩大其经济空间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外部市场,二次大战后对外贸易和跨国公司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20年来美国跨国公司的优势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相对实力有所削弱,但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跨国公司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巩固和加强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是美国提出“美洲倡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动机之一。符合拉美各国发展经济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奉行几十年的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而拉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似乎也看不见光明前途。

  

  (四)80年代初墨西哥、巴西等国纷纷陷入不能自拔的债务危机和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它们迫切希望尽快结束“失去的十年”,恢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事实上墨西哥等国从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进行自己的经济改革,墨西哥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获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拉美其它国家对签订FTAA的兴趣。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关税、配额和外汇管制等严格限制进口的措施,扶植和保护国内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的倾向。选择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并加快经济发展,拉美各国希望在贸易、投资、贷款、技术转让、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同美国的合作。在世界经济区域日益集团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拉美国家也渴望通过开展西半球的经济协作和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使本地区经济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寻求未来的繁荣,利用区域规模经济的效应和自由贸易的经济牵引力来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地位,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五)拉美国家避免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被“边缘化”,战后以来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期拉美国家试图在世界两极格局中寻找第三条道路,它们大多是“不结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加速发展并形成欧洲联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地区集团,拉美许多国家对这种趋势极为关注,担心被置于“大贸易圈”之外,被发达国家所忽略,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的考虑的优先目标之外。亚洲“四小”与日本结盟而获益,南欧和地中海国家同欧共体结成伙伴关系而取得繁荣,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积极靠拢欧共体和北约组织,墨西哥接近美国市场而获得巨大的好处等激起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重新定位的强烈愿望,因而走上与美国结盟的道路,支持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从1994年12月迈阿密第一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启动以来其间经过圣地亚哥和魁北克两次首脑会议和多次贸易部长级会议,到2003年底已历经九年,但进展甚微,在消除商品和服务贸易壁垒这个主要目标方面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虽然历次首脑会议一再重申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但谈判一直停留在议程和框架层面上,无从深入。

  (六)2003年11月19日-21日FTAA第8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举行,此次会议上各成员国均采取较为灵活、务实的态度,经过四天讨论后会议达成以下几点共识: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将尊重成员国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自的敏感商品和服务,允许就开放本国市场做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参与谈判的区域组织将就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达成协议,但成员可通过双边或区域协定取得某些领域内更大程度的开放;本国农产品补贴和反倾销问题以及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问题将在世贸组织或双边、多边框架下商谈;重申最迟于2005年1月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反倾销是一个金融术语,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但FTAA能否如期启动尚面临一系列挑战:尽管美国急于求成,但拉美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各国有各种各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一股反对FTAA的力量,如果美国不能正视拉美国家的困难并不提供援助,以换取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很难达到目的,一些主要成员的利益尚难以协调。

  

  (七)同时美国内反全球化情绪的高涨,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钢材进口提高关税,对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取消服装进口优惠,对加拿大木材进口设置反倾销税,特别是国会通过的新农业法案大大增加对农业的补贴。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引起其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或反击,使拉美国家对美国是否真的有开放市场的意愿,以及拉美国家能否从FTAA中真正获益的疑虑加深。从美洲发展中国家方面看FTAA谈判历程中美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历经磨难,政治动乱和经济震荡接连不断,自1994年FTAA谈判启动以来拉美主要国家发生多起严重的金融和货币危机。1995年墨西哥比索崩溃使许多拉美国家受到牵连,1998-1999年巴西发生金融危机,进入21 世纪后阿根廷又发生严重货币危机,这些动荡使拉美经济增长波动不定。2000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增长曾达到4%,而随后二年又陷于停滞,导致经济萧条、失业上升。危机使拉美国家的国内改革和实行贸易自由化受到牵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国家在加强经济改革的同时不得不提高贸易壁垒。经济危机的同时更多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治形势严峻,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工人罢工、贩毒活动猖獗、暴力冲突不断等等都使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府疲于应付。政府不能采取断然措施稳定局势,谈判FTAA也就缺乏公众支持的基础。

  (八)美洲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各经济体对谈判的态度,美国为了促进西半球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确保美国获得更加开放与透明的规则,使贸易与投资更多地进入拉美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因此对建立FTAA积极推动,但拉美国家的态度却有差别。从2003年开始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陆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先后与智利、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4年1月25日哥斯达黎加和美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尽管2005年2月在墨西哥召开的美洲34国贸易副部长会议没有就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达成框架性协议,但在美国的坚持下3月重开谈判桌,农业、制造业、消费品、服务业、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成为谈判的主要议题。自1994年12月迈阿密第一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以来FTAA经历过圣地亚哥和魁北克两次首脑会议和多次贸易部长会议,总体来说有关FTAA的谈判进展缓慢,在农业补贴、降低关税、市场准入等关键问题上尚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虽然历次首脑会议一再重申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但谈判一直停留在议程和框架层面上,无法深入。

  (九)巴西从一开始就认为FTAA成功与否决定于美国与其自身能否达成妥协,作为拉美地区的贸易大国的巴西抱怨过去几年来美国对其樱桃产品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同时对农产品执行大量补贴,在贸易规则如反倾销和反补贴方面的歧视性规定使巴西遭受很大的打击。巴西与墨西哥不同的是墨西哥出口中70%是外资企业的产品,而巴西出口中70%是本国企业产品,因而巴西国内对保护的要求更强烈。巴西认为FTAA面对的最重要课题是市场准入问题,在以往的FTAA谈判中巴西已一再对美国提出挑战,在今后的谈判中巴西是否继续从本身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与美国抗衡将对FTAA的谈判进程产生很大影响。美国和巴西是FTAA谈判的联合主席,极力拉拢巴西是美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墨西哥自谈判初期起就对谈判不积极,对谈判做了极少的推动作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墨西哥作为拉美唯一的低劳动成本制造业中心,有着进入美国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一旦将NAFTA延伸至整个拉美后势必会影响到其现已获得的比较优势。加勒比国家总体上对FTAA前景不看好,这些小经济体长期以来国家财政税收高度依靠征收关税,对外贸易主要以旅游和银行服务业为主,对于FTAA究竟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深表疑虑,主张关税削减以WTO基准税率为准谈判。委内瑞拉是对FTAA进程和结果做出承诺最少的国家,基本上持审慎态度,但也未明确表示政府反对签订FTAA。

  

  (十)委内瑞拉一直批评FTAA谈判进程,而且对2005年签署协议并付诸实施表示置疑。哥伦比亚态度较为积极,历届政府均支持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以获取自由的贸易环境促进经济增长。阿根廷自2001年11月爆发金融危机后政府的精力更多地转到国内经济振兴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参与谈判的力度明显力不从心。以美国的实力地位和霸主气势,它会不择手段去达到它想要达到的目的。在FTAA问题上美国从老布什提出FTAA的设想到小布什时期历经几任总统,目标从未动摇,对建立FTAA势在必得。经过八年的延搁后美国国会终于在2002年7月艰难通过“贸易促进权” 法案,恢复政府对外谈判贸易自由化协定的“快车道”。此项授权为期三年,经国会同意后可延期二年,这为美国政府参加新一轮WTO多边谈判和对外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开了绿灯。此项授权虽然不仅仅是针对FTAA的,但对FTAA实质性谈判的开始和取得最后成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美国还在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FTAA第8次部长级会议期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佐立克宣布美国同意与哥伦比亚等四个安第斯国家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十一)美国除与加拿大、墨西哥签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外,与智利签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5个中美洲国家(CAFTA包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五国)以及多米尼加和巴拿马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至此美国与美洲大陆34个国家中的14个已经签署或正在拟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3年6月美国与智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已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拉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摆脱贫困需要扩大出口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局势也需要美国的援助和资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趋向复苏,阿根廷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在金融和货币危机中一些拉美国家提高进口壁垒,随着危机过去这些壁垒已逐步消除,而它们的货币贬值将提高它们的出口竞争力。尽管拉美国家政治不稳定将会继续,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拉美发展中国家除了进行改革开放、适应全球竞争、扩大出口市场、保持经济增长外没有别的选择。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墨西哥从区域贸易集团化中受益不小,提高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 FTAA的期望和兴趣。

  #世界历史#

  举报/反馈

上一篇:13年前在钓鱼岛被日本逮捕!面对逼供,他说:宁死不做历史罪人
下一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汤伟群副校长一行莅临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调研交流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