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1-26
手机版

  导语:《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论,这是老子非常深刻的哲学观念之一。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就是老子关于“虚极静笃”论的主要论述,这一章主要讲体悟“道”的方法要领在于"致虚""守静",其所阐述的内容既是指认知方式,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境界和政治哲学观的论述。强调要从事物现象流变的常态之中去体悟一切现象物的存在之"常",只有“常”才是“道”的真正体现。道家强调“常道”,正是因为“常”体现了“道”的本原性特征。

  

  第一,从字面上看,“致虚极,守静笃”并不难理解,但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十分深刻。

  上述引文中的“致虚极”的“致”,是动词,意指做到、达到的意思;而“致虚极”的“虚”,意指无无物、虚无;“极”主要是指极致、极点。所谓的“致虚极”,简要说,就是心灵要达到无的极处,达到空的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淡泊湛然。这一句中的关键词是“虚”,“虚”是道家的重要哲学范畴,道家后来成了道教的理论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与“虚”这一范畴有关系的。以道家观点看,“虚”与“无”,与“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非常相似的,其所指的皆是一种心灵原状,一种精神状态。这很像是现代心理学所描述的去掉对身外事物进行认知的主观意识,保持纯粹内部心里感受,是意念守住空和虚的状态。

  “守静笃”与“致虚极”的句式相同,所谓的“守”,也是动词,指的是专守、守住,“静”是指寂然不动,静如止水;而“笃”是指笃定、笃实。这是指寂然平静的心里状态,是淡然寂静的认知态度,是豁达超脱的心境。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守住自己执念,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体验和求真心理的感知方法。

  

  第二,老子的“虚极静笃”论是与老子对于“道”的哲学规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虚”与“静”是道家认知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描述。

  老子哲学,或者说道家学说,其根本性观点,是把"道"作为宇宙一切万物的本原性实在来看待的,作为事物的本原,“道”被老子认为不以任何感性方式诉诸人的心灵,即不会以任何实际存在的物质形象诉诸于人的官能,“道”是人感觉不到的。“道”是一个"实在的虚体",因此,"虚"是道体自身本然的实在方式,是道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

  

  “道”的这种本然实在状态,即“虚”,不是一般的认识方法可以感知得到的,而且,要感悟它就要舍弃一切感性的认知方式,必须以“静”的心态来体悟。

  庄子讲“坐忘”时的论述,解释了老子这种“静”的体悟方式。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这说的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其实,庄子的所谓“坐忘”讲的就是老子说的以“静”去体悟“道”。因为人如果能处在“坐忘”的状态,心灵自身也是“虚”的,与“道”是相应相通的,心灵之"虚"便能契入于道体之"虚",自然就能悟到了“道”的真谛。

  可是,一般人想要真正求得心灵的"静"并不容易,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心灵往往是随着耳目等感觉器官的引导而追逐于外物的,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受到外物的刺激和影响,不停地在对来自外部的感知材料进行接纳、分别、联系、演绎、判新等,因而,不可避免受到了来自利益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各方面的目的欲望的影响,甚至受到了制约,因而,很难做到心灵的安宁平静,反而总是处于纷杂的"心动"之中。

  

  心灵的"动"即是心中不静,而且,心灵的“动”其实关注的是事物的现象,是外部事物形形色色的样态在满足人心的具体欲望,如情感的快乐,利益的满足,行善的自我安慰,出名后的飘然自喜等,而这都只是人心欲望的满足,所关乎的只是心灵自体之“用”,而非关乎心灵自体之“本”。因而,若是要契入心灵之"虚",排除外界事物刺激和欲望的影响,只有"静"才是可能的。

  而所谓“静”,就是要求心灵要从纷纭繁杂的外部事物的刺激中撤回来,回归于心灵自体之"虚"的本相,排除各种干扰,而这就是所谓"守静”,即保持心态的寂然平静。而且,"守静"要“笃”,就是达到笃定的状态,即保持纯粹的“静”,专一而不掺杂,平静而没有欲念,达到"静"的极致状态。而"致虚"若能"极","守静"若能"笃",那么,心灵便能返归其自体之"本”,并因此而显现其虚灵的光辉。正像荀子所说的∶"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摒除了一切关于外物的思虑,去掉了所有杂念,心灵自然就能回归到"静笃"状态,从而达到一种大清大明的境界。

  总之,只有心灵真正达到“静笃”状态,才能观照到“道”的“虚极”本原状态。“静”是对“虚”洞达和领悟的基本方式,只有在极致的虚静状态(静笃)之中,才能与“虚无”的道体全然契合,无间无缝,因而,这是认知达到极致,也是心灵进入了极高的境界一种体现。所以,"致虚极,守静笃"即是老子的认知观的基本体现,也是老子关于人生境界的重要论述,说的是认知“道体”和体悟"道体"自然实然状态的根本方式,同时,也是由于对“道”的体悟而真正了解人生境界,在以“静”悟“虚”中,感悟人生的自然与平常。

  

  世人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其实,读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经》智慧,就足以让你过好这一生。

  

  所以,它也是无数名人、大咖的“枕边书”: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就读不懂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生存的道理。

  马云行商数十载,只有《道德经》从未离身,他说,古圣人完全能解读今天的人心。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更把《道德经》作为的生命之书,30岁后的处世参考。

  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道德经》作者老子,一生从不说教,只实实在在告诉你,人生该往哪里走。

  它是方法书、智慧书,更是一盏明灯,指引了中国人2000年的方向。

  这一次,我们也希望,它能同样照见你的生命。

  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600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大专生没有拿到大专毕业证能够参加本科自考吗?
下一篇:浙江海洋大学:一条鱼一艘船一座港,让海洋海事专业更有吸引力?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