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长什么样?这个研讨会上,专家们分享观点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基础教育学又将如何发展?

  6月26日,“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建设”研讨会在云端举办,专家们齐聚线上,分享观点。

  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学术指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全国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组协同支持。

  

  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

  上海教育领域开展了哪些数字化变革实践?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一直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长宁区、宝山区、徐汇区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的试点区,三区在教育数字化发展方面各自形成特色:长宁区建设“区校”两级数字基座,扩充标准化数字资源;宝山区打造了“未来宝”,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徐汇区聚焦智慧教学新课堂建设,着力建立区域数字化转型模式。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未来愿景,而“未来教育”是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形态。上海通过发动各区的教育智慧,推动教育化数字转型。

  新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数字化依赖会不会带来学习的风险?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研讨会上指出,今天的教育变革不仅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学校育人的方式也在变革,我们既要关注学习过程中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信息、认知工具,还要关注老师、同伴、人际关系对于学习者的支持。不仅要重视硬件,更要重视软件,我们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背后的学习规律,创造和设计支持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效率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支持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真正促进学生学会在变化的情境中形成自己应对变化的关键能力。

  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致辞中强调,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技术、数据、组织、理念、机制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是不同学科内容的复杂性事业,因此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持续发力。我们应尊重数字化与智能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独特发展节奏和发展规律,合理营造教育数字化双向赋能高质量教育新生态,通过重构资源形态、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共同推进新课标落地,提升教育专业素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的特邀主报告。他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的系统结构、功能、文化发生创变的过程,使教育系统具有更强的运行活力与更高的服务价值。“教育元宇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创变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学范式。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我们要把教育人工智能和智慧教育结合起来,用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顾建军做了主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与学生学习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定制学习、互动学习、协同学习、沉浸学习将是数字技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形式,数字时代我们要关注知识形态多元性、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性,以及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的适应性。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做了主题为“关于算法教育学的几点思考”的分享,他指出我们要掌控数字技术为基本要素的教育活动主动权,建造与算法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准则,避免简单的走向计算主义和数据主义。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黄甫全介绍了一项关于“ai名师主讲课程教师减负成效”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ai教师主讲课程中的真人教师减负成效,具有双重性:技术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包括工作量负担、体力负担和情感负担;但也可能提高对教师创造性的要求,增加教师的认知负担。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王牧华做了题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未来课程研究”的发言,他从联通主义、未来主义、开放主义和泛在主义等几个方面谈了对未来课程的构想。

  江西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同德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数字化转型时代,发现面向教育未来的不变因子”的报告,他认为,学生走向未来,最核心的是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学生的智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不再是最重要的学习差异,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卓越的学习品质,才是关键。

  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谭维智在发言中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明智的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文主义努力,呼唤既懂数字技术,又具有对数字技术进行反思批判能力的“哲学工程师”,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看门人”,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和舵手。

  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做了题为“从信念知识到信托知识,‘乔布斯之问’的可解释性及其风险”的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在研讨会上半场的总结发言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当我们依靠越来越多的智能环境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怎么样的发展?未来的教育需要怎样的教师?没有教师能力的转变,教育数字化转型场景将非常遥远,在研究的快速迭代和跨专业合作上,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数字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学

  研讨会的下半场主要围绕“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以及“探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学的建构及其与高等教育学的衔接发展”两大论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做了题为“基础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做了题为“数字化视野下的教育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分享了关于“基础教育学何以可能?”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讨论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设置”的问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分享了关于“基础教育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体系”的相关观点;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做了主题为“教育数字化、共同基础危机与基础教育学的话语建构”的发言。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分享了“参考高等教育学,建设基础教育学”的思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品格”;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以一线研究视角下,对教育学创新建设进行了展望;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做了主题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衔接,数字化背景下基础教育学建设”的发言。

  研讨会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发言表示了感谢,并对各专家提出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回应。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笔记,预习的好帮手
下一篇: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特级教师的9个秘诀来帮你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