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厌学暴躁怎么办?3个智慧锦囊让改变轻松发生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1-29
手机版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本意是治标不治本,费力不讨好,尽管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特别是针对手机游戏成瘾孩子的管教中),我们仍旧难免会犯同样的问题——

  比如孩子玩手机,我们便要求孩子少玩手机;孩子沉迷游戏,我们便管控孩子少玩游戏;孩子熬夜不睡觉,我们便反复催促孩子早点休息;总之,孩子当前呈现出什么问题,我们就火急火燎地解决什么问题,导致的结果当然是隔靴挠痒、事与愿违了。

  那么,对于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厌学辍学、情绪暴躁等不良或成瘾问题,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呢?孙子兵法里给出了三条智慧锦囊,分别是a利而诱之,b强而避之,c佚而劳之,接下来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逐一论述:

  智慧锦囊一:利而诱之——挖掘出孩子所热衷的“利”并对其循循善诱

  什么是“利而诱之”?意思是:“对方如果贪心,就用利益来引诱他”,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以此对其进行循循善诱”;但是,很多时候,父母们往往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管教孩子,单方面的认为,孩子不应该一天到晚玩手机,通宵达旦玩游戏,而应该多和父母沟通,多外出运动,多出去走走,多与人交际,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其实这些道理孩子都懂,但问题在于:a.孩子压根就不喜欢和父母沟通。就像有一个青春期女孩所讲:“爸妈和我聊天不是聊学习写作业,就是聊限制手机减少玩游戏时间等话题,烦死了!”

  b.同时也不喜欢外出运动与人交际。有一个妈妈看到孩子整天闭门不出,手机不离手,便想方设法邀约引导孩子外出散步,还强调公园里鸟语花香,天空中万里无云,总之把父母眼里的花花世界都描绘了个遍,但是孩子仍旧无动于衷,好不耐烦地甩出了一句话:“你自己去吧,别烦我!”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真是孩子百无聊赖,万念俱灰,还是是我们父母不善于驱动孩子的内在动力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为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露丝·罗茜曾说:

  “没有目标,我们便失去了方向,除非我们找到充分发挥自己的途径,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换句话说,要么我们帮孩子找到能够充分发挥其热情、能量的途径,否则孩子必然失去方向,只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具体怎么做呢?

  父母应该挖掘出孩子所热衷的“利”,从而对孩子循循善诱。举例说明:一个15岁半的青春期女孩,排斥学习、拒绝沟通、黑白颠倒、作息紊乱,整天手机不离手,这个妈妈几乎把能试的方法都试了个遍,但是孩子一点改变都没有,后来听了我的建议,停止一切无效的办法,重点从孩子感兴趣的“小说”入手,据这个妈妈介绍:

  “在一次吃完饭后,我和孩子一起聊小说《左耳》,我感概里面的爱情,并引导孩子如何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及人的性格养成;在这过程中,孩子跟我说她有一个不好的性格,我问她是什么,她说:‘见不得别人比我好’;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就是因为小时候,我(妈妈)老是跟她说‘怎么考试成绩又比别人差,没有别人好’,长期以来落下的,慢慢的就见不得别人比她好了。

  于是我给她道歉,告诉她妈妈以前的这个观念是错的,人是应该跟自己比,不应该跟别人比,跟别人比永远都不能赢,只有赢了自己才是真的赢,此时孩子说:‘这么多年了,你才发现自己错了,你(妈妈)是一个很能坚持的人,现在改还来得及吗?’我说:‘来得及,只要想改,哪天都不晚!’她用质疑的眼神及语气来看着我,我很肯定的告诉她:‘可以的,你不也是觉得妈妈改变了吗?’孩子默许地点点头……”

  由此我们发现,并非是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也并非是孩子天生就厌学沉迷游戏,实际上,孩子也渴望和父母沟通,通过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关键在于,我们父母如何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例如:玩游戏、看小说、刷视频、学乐器、动漫周边、摩托车、学日语等等),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

  有的父母颇有先见,从小就牢牢抓住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利),把孩子所沉迷的游戏项目,从电子产品中活生生搬到了如常生活中(诱),比如父亲把孩子放在储物篮子里,上演现实版的“过山车”;

  或者干脆把垃圾桶倒扣在头上,在家中客厅和孩子们玩起了“植物大战僵尸”,又或者上网淘了一件“蜘蛛侠”的高仿服装,借助父亲强有力的双臂,在家中的门沿或墙上练习“飞檐走壁”,有如此善于“诱导”的父母,孩子哪有不爱的道理?

  某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为行为成瘾患者专门设计的“行为成瘾病房”,更是把“利而诱之”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在病房里为行为成瘾患者设置了与家人一同互动的迷你KTV、动感单车、游戏沙盘、彩色铅笔等项目,简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尽管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帮助青春期孩子摆脱手机游戏瘾,重新回归学习生活的不二法门便是:通过另外一种更有趣更健康的事物,来赢得(争取)孩子的的时间、精力以及注意力。

  切记,人的时间、精力以及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孩子愿意重新信任并接纳父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父母身上,与父母保持亲密、良性的互动与连接,自然而然就削减了对手机游戏的依赖程度。

  智慧锦囊二:强而避之——在情绪消极暴躁时先自我隔离,安顿情绪

  什么是“强而避之”?意思是:“如果对方强大,就要暂时避其锋芒”,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父母的敌人是谁呢?当然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上的叛逆思维以及消极情绪;

  换言之,当孩子叛逆思维强大,消极情绪激烈败坏的时候,父母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管教孩子,而应该暂时避其锋芒,否则不仅毫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举例说明:

  有一个15岁男孩妈妈介绍:

  “在刚放寒假的时候,我们与孩子约定每晚十点前全部完成作业,并交出手机睡觉,但效果根本就没有达到——刚开始(孩子上交手机的时间)会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后面会越来越久,再后来是干脆手机不交了,作业也不写了,只是一天到晚的玩手机;

  我和孩子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指责怒骂孩子,结果孩子越来越反叛,经常和父母对着干,把父母气得半死,那段时间,由于父母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发脾气,没想到孩子也“完美”的学会了我们大人发泄情绪的方式,经常跟父母对骂、怒骂、摔门;除此之外,孩子还把情绪发泄到弟弟的身上,经常打弟弟,完全就把弟弟当成了出气筒,家里每天都充满了火药味……”

  后来,我给这个妈妈提建议,让她在孩子情绪不佳,火气冲天的时候,采取“不反应”、“延迟反应”等避其锋芒的应对方法,过了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大有好转,对妈妈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

  在妈妈表示身体不舒服时,孩子会主动帮妈妈泡药(据妈妈说讲,换做是以前,哪怕是强硬要求孩子也不会去做的),父母忍不住向孩子表达:“你最近脾气好了很多哦!”孩子回答得倒也干脆:“因为没有事可以让我发脾气。”

  “强而避之”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同样适用于父母。换言之,当我们父母感到气急败坏、火急火燎、怒火冲天时,同样需要需要采取“避己锋芒”的态度——

  举报/反馈

上一篇:开心笑话:我们班两个数学课代表,一男一女,男的清秀女的霸气
下一篇:武汉艺术生文化课|高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