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如果我当校长,第一件事是把德育处撤了,你怎么看?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全文长 4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自媒体一篇文章《如果我当校长,第一件事,是把德育处撤了 》引起热议,文章观点指出:德育已经包含在教师教学的日常中,无需再开设德育处进行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德育处到底该不该撤,能不能撤呢?

  先来看看来自屈太侠老师的这篇原文:

  《如果我当校长,第一件事,是把德育处撤了》

  作者:屈太侠

  现在的学校“领导”太多。一所不大学校中层有七八个;较大的学校,中层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领导”多了,事情自然就多。每个管理者都要做事。大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学校里没有自己,其实也可以”。另外如果做事不多,期末总结怎么写?给上级汇报怎么办?因此客观现实要求,部门管理者必须不断刷“存在感”,以免别人说自己懒政和不作为。

  很多学校形式主义、意义不大的活动,都是大家在这种心态下琢磨出来的。如此一来,伤了老师,害了学生。

  学生来到学校,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在学习方面,多花点心思,无可厚非。再说了,拢共就这么些知识,再怎么折腾,也很有限。

  德育就很不一样,可以脑洞大开,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创意无限。结果,是把你折腾得筋疲力尽,生不如死。有青年教师戏言:原来,我以为我是来教书的;现在,我发现是来打杂的。其实,也不纯粹是打杂的,期末考试,还是要拿成绩说话。

  这就如同公司招聘了一个研究人员,平时让他搞卫生,最终看他的科研成果如何?

  学校为什么要搞个德育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了德育处,老师们是否就不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了呢?

  “德育”的核心内容,无非就是“知”和“行”。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应该怎么去做,足够了。我想,扎实的教学活动,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两项功能:

  在学习中明理。我们常说,“文以载道”。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学科,本身就含有“德育”的内容。是非黑白、公序良俗、善恶美丑……通过一篇又一篇文章,完全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玩意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品德教育嘛?教学和德育,水乳交融。我们非得把教学和德育隔离开来,好像我们在教学中,从来不关注德育似的。

  如果你细致一点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师把这些内容教好,把蕴含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认知”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再说了,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德育”而言,一定是排在家庭教育之后的。基本的常识,家长早已讲过,无需教师重复。

  不要以为,没有德育主任安排,教师就不会进行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不管理好学生,正常的教学活动,怎么开展?

  在学习中育人。我经常听到一个很时尚的德育词汇——活动育人。德育不能单纯说教,要在形形色色的德育活动中,完成育人的目的。于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猜灯谜……学生天天都在过节。

  我就想问一下,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不能称为“活动”?

  学习算不算“活动”? 提升教学质量,算不算“活动育人”? 让孩子整理好文具,爱惜爱护书本,算不算劳动教育? 让孩子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把每个笔画写规范,算不算品德教育? 让孩子天天坚持练字,算不算耐力的培养? 让孩子考试不作弊,算不算诚实守信的教育? 让学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算不算尊重师长的教育

  一个老老实实对待学习,规规矩矩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品德优良的学生。这有什么可质疑的呢?反过来,一个学业出现问题的孩子,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些花里胡哨的德育活动,对他基本没有意义,只能让他更狂躁。

  有校长跟我聊:抓教学,太慢;抓德育,很快就能见成效。我就很纳闷——不是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怎么就能很快见到成效?后来我才明白了:德育,可以做品牌、搞宣传、出成果。关键是,校长可以用这些成果拿荣誉,评职称。

  教学就不一样,考试成绩说了算,真枪实弹,难以作假。再说了,教学太枯燥,太寂寞,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不是谁都有这份耐心。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把德育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的学校和校长,我们得提高警惕!孩子的成长,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包装出来的,是一天一天慢慢成长起来的。

  把德育处撤掉,起码可以少三分之一的领导,可以减轻师生负担,把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上来,把学生的心收到学习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孩子讲: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是你过节的地方!

  

  以下是一位校长的回应:

  《等做了校长,发现德育处真不是想撤就能撤》

  作者:殷涛(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

  看到屈太侠老师的《如果我当校长,第一件事,是把德育处撤了》,吓了一跳。赶快上网查,目前只有北京某所学校把“德育处”撤换成“学生处”,原功能不变。全国这么多的校长,有这个想法的(或者未做校长时有这个想法的)不会是一两个。为什么没有人付诸实践呢?因为他最终会发现,这个真不能撤,也撤不了。

  先来科普一下德育处。它是校长推进学校学生德育目标的职能机构,随着德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德育处的设立就是为了贯彻以上要求的国家意志。德育处日常工作包括:班级建设、班主任培训、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等等。

  做了校长,你会发现,学校虽有围墙,却要开门办学。与政府部门对接是学校重要的工作职能,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有文明办、妇联、科协、环保、关工委、帮困办等,因为青少年教育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多数都是由德育处来落实。校园里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和特殊学生,真不是随便哪个老师能够搞定的,德育处就成了救火处。撤掉德育处,谁来干?

  屈文的核心观点在于: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德育,再设一个德育处多此一举。此话从道理上讲没错。教书育人,人人都是德育者,每门学科都有育德功能。全美最佳老师雷夫说的,“我不是教学生某门学科的老师,我是学生的老师。”但这是理想状态,道理与现实的距离何以道里计?

  现实中,很多老师就是觉得: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情。我的职责只是上好自己的课,听不听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不影响课堂就行了。有一个段子说课堂上,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后面聊天的同学,要是能像中间打牌的同学那么安静,就不会影响前面睡觉的同学了。”理想的老师应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有一条河”,而站上讲台就停止成长,拿着教案重复一辈子的老师并不在少数(所以国家要出台《教师法》(修订草案)),能指望他们热心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工作”?

  为什么是这种状况呢?普通老师未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一是意识不够,二是能力不足。师范院校没有“德育”这个专业,先天不足;现在的学生也见多识广,并不是如一张白纸交给老师,教师不能光靠吼解决问题了,任性而为很容易就触碰“师德”的红线,轻则诫勉谈话,重则丢掉饭碗,各种网络舆情也让人不堪重负。大部分老师大部分宁可不要职称,也不愿去做班主任,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另一方面,科学的评价观没有真正确立,唯分数论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而育德工作劳心费力,还很难立竿见影,而“揪分数”简单粗暴,但是见效快,何乐不为呢?

  至于屈文说的,“基本的常识,家长早已讲过,无需教师重复”,更不敢苟同。作为德育重要一极的家长,自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是三令五申。但是要真正改变家长、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依然是“只要分数好,其他不重要”。加之疫情影响,社会经济下行,不少家长的生存压力很大,离婚率居高不下,压力层层传导,越来越多特殊家庭的孩子走进了校园,教育准备好了吗?

  屈文还有个观点:德育处就是搞搞活动的,而很多活动搞还不如不搞。德育沦为搞活动,沦为形式主义,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也可以从前文找到原因。德育工作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也应该是共同完成的工作。但是现实中反德育的太多了。父母不像父母:本该是亲密的陪伴者往往成了指责者;老师不像老师:本该是品行的示范者和塑造者,却成了传声筒和知识的“搬运工”,甚至成了催缴作业的“黄世仁”。班主任本身工作负荷大,德育干部也有教学任务,只能忙着应付,确实出现了不少“以活动落实要求”甚至“以会议落实会议”现象。

  这种状况校长、局长会不知道吗?市长、省长会不知道?领导会说,老百姓要成绩。老百姓说,我为什么要成绩呢?你去看看疫情之下,有的人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悠哉游哉;有的人坐卧不安,甚至冒风险翻墙头出去打工,为什么呢?评价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不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的结就很难完全解开。

  如果撤掉了德育处,德育工作就做好了?现在大学,不还要专职辅导员、学工处?更吊诡的是,大学还在强调饭前洗手、诚信考试这些本该幼儿园学会的事情。但能不能就此下结论,这些机构不需要?德育处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因地因校差异很大,不分青红皂白一去了之就是因噎废食。同理,从《党章》规定看,党员干部更应该严于自律,不令而行,那么还要反贪局做什么,还要巡视做什么?反贪局和巡视固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目前还真少不了。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是撤不撤德育处,而是解决教育困境。而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德育处自身需要升级的话,我的认识是,它在处理日常事务之外,应该成为一个研究所:问题在哪里,策略在哪里,带领着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行动;成为一个加油站,通过策划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积极心理教育赋能师生成长,引领终生发展;成为一个桥梁纽带,更好地连接家校社。如此一来,德育的困境即使不能迎刃而解,至少在解决的路上了。

  在舆情复杂的当下,一些破坏的声音会放大,甚至引起民众的误解。旧问题没解决,还衍生出了新问题。有一句话曾在老师中很有市场:“学校行政人员,只需要一个敲钟的和一个排课的。”既有对部分教育干部不作为的失望、乱作为的愤怒,也有人为制造的撕裂和对立。比批评更重要的是建设。对教育我们尽可以怒其不争,更要携手同行。我很期待看到屈老师再写一篇《关于撤销德育处后的一揽子计划》。

  最后替德育处的同志说两句,他们如果看到这篇文章,恐怕会有些愤懑和憋屈。某种程度上,他们更了解其中之痛,也更无奈,他们很辛苦,但依然在坚持。他们亟需的不是批评,德育处需要的不是一撤了之。

  从长远看,德育处可能会撤掉,就像共产主义时代会撤掉政府。但不是现在,远远不是。

  德育处到底该不该撤

  能不能撤呢?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太侠说;新校长传媒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上一篇:以特色教学模式践行办学理念
下一篇:带过2万名新生的斯坦福教务长:18岁前具备这8种能力,比进名校更重要!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