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南京大学又一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已4起…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护言医语,每天进步一点点。

  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又一位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内,这栋楼已经有两位跳楼、一位烧炭身亡。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短短半年时间,已经第四起了。去年那位博士学姐跳楼后的景象我亲眼目睹了,脆弱的我受到了心灵撞击。之后好一阵子没有睡好觉,半夜会做噩梦惊醒,睡觉时必须得开着我的小夜灯,很害怕。一度想去校医院开的失眠门诊看看,奈何一直预约不上,后来才渐渐的好了。后来又有位研三的学姐在宿舍烧炭自杀,整个宿舍楼浓烟滚滚,电梯里也烟味呛人。今天早上又有位女生跳楼。可能是科研压力太大了吧,毕业难,找工作难,内卷现象很严重,一个赛一个的努力。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年纪轻轻的怎么就看不开了呢?身外物都是浮云,怎能比生命更重要呢?多灾多难的19栋啊!这种压力可能就是:我也陷入过那种情绪中,靠自己很难走出来,要和知心朋友在一起,多聊天,每天晚上去散散步,喜欢运动的话,最好每天也运动一会,去人多的地方,沾沾人气会让你心灵慰藉不少,曾经我还向往能去南大读博,你拥有的条件是多少人做梦都无法拥有的,当你觉得过不去的时候,看看那些拼命为了生活活着的人,去马路上,去商场里,活着或者说生命是一种恩赐,怀抱希望,多去享受它。

  悲剧事件频发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科研人的压力有多大?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

  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

  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

  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有这几个:1)

  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

  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

  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退一步海阔天空

  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

  这些恐怕是科研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以前,Science曾发了篇官方“劝退”文《读博压力大,不如退学吧…》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

  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读博的第5年失去了动力。他的第一个学年都花在“证明我们认为的转基因小鼠其实并不是转基因的”。而他的第二个项目与实验室其他人正在进行的工作完全不同,这使他感到不合群。这两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读博的动力,并且丧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但是,Muredda当时依旧认为,

  “你必须获得学位,你必须获得学位。”他的部分动机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想让父母失望。结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承认自己无法完成学位,最后还是正式退学了。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Muredda说。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退缩,而是指在心理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可以和导师与同学深入沟通,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

  毕竟,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再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疏解自己的压力。比如:1. 

  不是超强度的有氧运动(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适度运动)。绝对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拥有“工作/生活是值得”的感觉,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研究/求职等的时间,但可以提高研究/求职效率,最后事半功倍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2. 

  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但与那些温和地支持你而不是专横命令你的人保持联系)。试着不要总想着要一个人呆着。3.

   做一个有意识的努力,每晚睡足够的时间(熬夜做实验、写论文以及回复审稿意见最好偶尔为之)。4.

   如果你能负担得起的话,可以找找心理医生。5.

   找到一些(或几件)独立于学术界的工作(哪怕是写写网文)。6.

   旅行。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毕竟

  “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都说人是一座山,山上一直有树在长,你把树砍下来卖柴,假如一周连砍七天,那么尽管你暂时产量上去了,但没几年你这座山就废了。所以要劳逸结合,砍五天让树长两天。成年人了,要学会照顾自己。按时睡觉,按时吃饭,好好念书,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美美的,别想那么多以后将来。记得多跟爱你的人打打电话,你爱的人或许让你感觉到惊喜,但爱你的人一定能让你感觉到温暖与舒适。

上一篇:本科毕业证丢了能补办吗
下一篇:重磅发布!厦门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