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记录自己!致敬记者节!6名晚报女记者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2-12-05
手机版

  前言

  今天,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23个中国记者节。

  昨日立冬,秋色未褪,寒日已近,虽然那种寒意更多的来自于生活的不易,但我们和每个努力生活的你一样,依然奋力奔跑在路上。

  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做为时代的记录者与见证者,我们深刻感受着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同时,发现身边更多的可能性与融融暖意。当医护人员逆行而上,奔赴抗疫前线,我们持续关注;当台风来临时,记者蹲守奔波在抗台一线;当个体命运遭遇不幸,记者奔走疾呼,无数的爱意如潮涌来……我们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感受着市民的生活冷暖,用新闻的力量传递爱与温暖。

  致敬记者节!也致敬我们身边每一个不平凡的你!

  

  跑医疗线的记者岑瑜

  大年三十,赶赴医院采访支援外地疫区的医护人员

  2020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因为新冠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更有许多本地的医护志愿者赶往疫情高风险地区进行救援。作为跑医疗线的记者,我从大年三十起一直与这些医护人员互动、联系,他们在疫情高风险地区支援52天,我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52天,与他们一起战斗抗疫。

  1月20日,舟山发现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市进入警戒状态,随后我市3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发热门诊。此时,距离春节只有5天时间了。

  1月24日,是大年三十。上午7点多,我接到舟山医院通讯员的电话,告知有5名医护人员即将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进行支援。“目前具体出发的时间还没确定,我们8点先给他们开个欢送会。”我立即赶到医院。现场,5名医护人员都在待命,随时等待省卫健委的召唤。

  在欢送会上,我了解到这批医护人员中,有呼吸科副主任李海峰、护士高婷、外科护士吴文燕、ICU护士长郑汉阳和护士肖明江,他们中从业资格最长的28年,最短的也有6年。就在前一天,他们得知医院在征集支援志愿者的时候,主动报名。

  因为不知道确切的出发时间,何时出发成了我最为关注的信息,所以开完欢送会后,我就一直关注着医疗系统的信息。直到1月25日凌晨,从微信上得知,我市已接到了省卫健委的通知,需要5名医护人员于当天上午9点45分坐上大巴前往杭州,并在当天下午与浙江省首批医师队一起奔赴疫情高风险地区。

  1月25日是正月初一,许多市民还沉浸在前一晚的迎新中。而我一大早就赶到了舟山医院。当时,舟山医院一楼大厅里已有不少医护人员在帮5位同事打包行李,还有几名家属在边上千叮万嘱。我瞅准空档采访当事人,与他们互加了微信,方便下一步采访,一个人在医院一楼和三楼之间来回奔跑着。

  随后几天,我市又送出了两队援助医护人员,每一次我都迅速赶赴现场采访,一次又一次地与这些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们告别。

  我市三批援助人员支援入驻的医院都不同,支援排班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是凌晨四五点就要出门,有的则深夜一两点才能下班休息。为了能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我每天上午和下午分两次通过微信给他们留言,并将相关问题留在微信上,希望能等他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回答,以便牵挂他们的舟山人民及时获悉他们在当地的情况。

  非常感谢我市援助的医护人员,都会抽空回答我的提问,有时候在情况允许下,他们甚至会打电话给我详细述说他们的情况,让我能够及时采访,并在当天及时将报道赶写出来。

  4月3日,我市首批支援的医疗队返回舟山,他们在外抗疫支援了52天,我也一直在电脑和手机前坚守了52天。

  

  采访“里斯本丸”号事件的记者张莉莉

  舟车劳顿熬夜赶写稿件,践行“当记者就要24小时都能叫得应”

  成为一名记者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我这个容易焦虑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一份能让人时刻保持心跳的职业。因为新闻讲究时效性,采访完就要立刻见报,尤其是时政新闻。

  同事之间经常用“赶稿”一词来替代“写稿”,工作几年后,发现“赶”这个词确实能精准地概括记者的日常。

  跑时政线的时候,通常是采访完当天就要交稿。有时候人还在采访现场,就要开始在手机上编辑,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给新媒体的同事。也曾有采访对象好奇地问:“那你们要是写不出来怎么办?”所以就有了很多个熬夜奋战的夜晚。

  最近的一次“赶稿”经历大概就是今年8月底去东极采访“里斯本丸”号事件了。当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这毫无疑问是个新闻热点,许多家媒体都开始跟进相关报道。面对同一个新闻热点,除了采访报道的角度要新颖之外,时效同样至关重要。等热度过去再刊发,稿子写得再好也没多大意义了。那就“赶”起来吧。

  头一天晚上接到通知,星期天一大早,我就和同事坐船赶赴东极,一天内在朱家尖、庙子湖、青浜来回奔波,一边采访一边梳理着思路,以防漏下什么重点。

  赶着当天的最后一班船回到本岛后,留给我们整理写稿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这种时候,吃饭也都没了心情,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个稿子。我和同事一人写一部分稿件,最后进行汇总整理。等到晚上11点左右,稿子终于交出去了。等待已久的编辑开始处理稿件。而我们也要继续待命,因为编辑可能会打电话就稿子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沟通。

  一边眯着眼睛躺在床上,耳朵一直留意着手机的声响。果然到了凌晨12点半和1点半,先后接到了两个电话。等听到电话那头的编辑说差不多了的时候,这才放心入睡。

  其实在工作之初,我是没有睡觉时保持手机畅通的习惯的。养成这个习惯也是因为一次采访。当时大半夜有一个突发新闻,当凌晨2点多编辑电话打来时,我没能接到。第二天,编辑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到现在,那就是“当记者就要24小时都能叫得应”。

  从业多年来,总能听到人家说纸媒已是夕阳产业,但只要依然“赶”在路上,总能离太阳更近一些吧。

  

  “追台风”的记者陈斌娜

  那年农历生日,赶着采访忙中偷闲在避灾中心吃泡面

  又到一年记者节。从小,我喜欢过生日,每年至少想要过两次生日,农历的,公历的。或许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多台风的季节,所以在我参加工作,尤其是调任晚报新闻采访中心当记者后,竟然跑成了一名“追台风的人”,为我“庆生”最多的也是台风。

  每一个台风从生成到登陆,都需要一段时间,快的两三天,慢的十来天。作为跑线记者的我,以负责报道台风动态情况为主,有时守在防台指挥部,有时也会提前赶去预判中的“登陆地”蹲守。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夏天,台风真多啊,多到我的两个生日全在抗台路上。

  那年8月7~10日,11号台风“海葵”逐渐影响我市。随着市防指办发出的防台指令,我不断更换报道“战场”:大街上、避灾中心、物资仓储地、村民转移地。歇下来时,我才记起来,农历生日那天,我是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在避灾中心吃的泡面。

  8月下旬,据气象预报,第14号台风“天秤”和第15号台风“布拉万”生成。8月25日,我赶往嵊泗去蹲点抗台,白天我在乡镇采访一线抗台的军民,晚上守在县三防办了解全县各乡镇的抗台情况。“双台共舞”的结果,就是我在嵊泗蹲守了一周。

  还有一次,是14号台风“天秤”经过嵊泗海域的那天。白天已有诸多国家、省、市的气象专家做了可能会登陆嵊泗的预判。因此,从晚上10点多开始,县三防指挥部与各乡镇的连线就开始多了,不时地了解情况,并作出抗台部署。大多数内容都与防止情绪激动要提前下海抢收的养殖户,以及如何做好养殖区的灾后自救工作有关。那一晚,直到凌晨三四点,我才回宾馆。

  还有一年的生日,不记得遇到的是哪个台风了,只记得当时我是在嵊泗花鸟采访,风雨里记录下驻岛官兵和乡镇以及村干部们一起帮渔民拖船上岸、扛沙包挡浪。生日那天,我在部队营地里吃到的是渔民送来的台风前最后一航次海鲜。这样的鱼水情,这样的庆生宴,让我犹记多年。

  后来几年的抗台路上,我更多的是蹲守在市防指办,负责报道台风最新动态,以及全市抗台情况,并及时反馈抗台期间的每个有新闻价值的动态信息。2021年的台风“烟花”,足足“绽放”了十来天,包下了我的两个生日。

  公历生日那天,我正式进入抗台报道,开始蹲点指挥部。也是从那天起,指挥部的那个大会议室灯和墙上的屏幕就没关闭过,一天24小时有人,各路信息不断。之后的农历生日就再也没记起来过,只记得那段时间每天都在防指办,在现场寻找空隙追着气象台、渔业局、防指办、水利局等负责人采访……

  还有去年的14号台风“灿都”,以及今年的“轩岚诺”“梅花”等台风,我依然和市防指办的所有人一起“联合办公”,虽然感觉很累,但作为记者,其职责就是用文字、镜头、图片、声音,向民众传递时事、真相,记录民生,述说真情,风雨兼程不惧难!

  

  情感倾诉专栏记者朱蔚

  倾听孤独症儿童的父亲发声,希望引社会关注

  情感倾诉是晚报的品牌栏目,也是读者们喜爱看的栏目之一,我想,这个栏目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因为看得到真实的人生,他们在这里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诉说生活工作中的苦恼,也分享来自于生活的小确幸。翻开倾诉栏目,各种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时常会引发读者共鸣。

  所以,做倾诉栏目的这些年,我不光与倾诉者分享他们的喜悦,也时常看着他们说着说着就潸然泪下,他们过来倾诉,是基于信任,找人诉说,也是想借着晚报的影响力,把心声传递。

  今年8月,一位68岁的老阿姨,为了与我们约定倾诉,提前半个多月来电约好时间。在倾诉的当天,她早上7点出门,从东港坐公交车过来,在我们约定时间的一个半小时前已到了临城。下车后,她四处问了将近十来位路人后,由一位好心的小伙子把她陪到报社。

  这位干瘦的老人,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更大,见着面,坐下来,她一张嘴,眼泪就下来了。她是晚报的忠实读者,在她的烟酒小店里,常年订着晚报。她要说的是她的老公,从来都是恶言相向,不光烟酒不离身,还特别好赌,当年母亲把他介绍给她逼她结婚时,她就跟母亲吵了好多次。结婚后,老公在家也是做大爷的料,稍不顺意就拳打脚踢,从未有一句温言软语。

  她说她想过离婚,也想过自杀,但为了两个儿子,打消了念头。过来倾诉也是她和老公编了个借口说去医院配药,这才让老公心有不甘地推了牌约在烟酒店里守一会儿。已经忍了那么多年,可是心里一直累积的憋屈与痛苦是实打实的,不管未来何去何从,她只想借晚报诉说,把她的人生故事说出来,“憋了这么多年,说出来好过一些。”

  另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当时之所以愿意通过晚报倾诉平台发声,是希望这个群体能更多地被关注。在孩子被确诊之前,他从不知道看似健康顽皮与常人无异的孩子还会有这样的定义与命名。

  刚上托班的儿子被确认为孤独症时,他瞬间崩溃,一个月瘦了15公斤,夜夜辗转难眠。他开始考虑得更多,无论如何,要教会孩子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至少在有一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孩子还能自己生活。

  “我倾其一生,只是想让孩子能像个普通人那样地活着。”这句话他说得诚挚,发自肺腑,听起来沉甸甸的,他也希望一个父亲的心愿能借晚报被更多人看到,引起社会的关注。

  

  跑慈善线的记者李巧凤

  10岁阜阳女孩小晓希望奶奶有一个保温杯,报道后爱心如潮

  在晚报第一个邂逅的,就是“慈善”这条线。别人做好事积美德,我们记者报善事传善行,时常也会得到一些赞誉。于我,这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因为这些年,这些日子里,我也一次次被“暖”到,是一群又一群善心的人们,一直都牵着我的手,一起握住了那些泪中带笑的温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记得有一年,也许是2015年,我去定海区慈善总会找线索,在他们办公室里看到山东一家媒体的报刊,其中有个栏目是定期报道特困家庭,发动读者一起捐款献爱心。当时,我觉得这个做法可以借鉴,定海区慈善总会负责人也很感兴趣。我回单位后向晚报总编申请并获许可,开设了“爱心桥”栏目,该栏目和定海区慈善总会合作,为定海区特困家庭发起众筹,同时慈善总会对救助款项兜底。

  那时网络众筹尚未兴起,“爱心桥”栏目通过报纸平面媒体,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捐献爱心的平台,筹集善款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数目不论多少,都是读者心意。到2019年11月,市慈善总会在晚报开设“阿福哥在线”栏目,“爱心桥”也随之并入了“阿福哥在线”,并将读者大爱继续延续。

  市、区慈善总会和晚报,也一直注重慈善品牌的打造。2020年7月1日到8月24日,晚报推出“爱心点燃希望”助学系列报道,为困境青少年儿童筹集助学金16.8万元。2021年、2022年“爱心点燃希望”助学系列报道中,分别又筹集善款21.6万元、28.76万元。此外,2021年9月“益起来·帮贫困孩子中秋圆梦”系列报道、今年1月“新春走基层·‘公益班车’圆梦行”系列报道、今年“六一”节前“给困境儿童送一个‘爱心快递’”公益行系列报道等,都得到了读者们的大力支持。在做这些报道时,我走访了一户又一户困难家庭、新居民家庭,聆听孩子们心声,了解他们的日常点滴。舟山,是一座大爱之城,这不仅是我的切身感受,也来自受助家庭包括新居民家庭的真心点赞。

  在采访受助家庭时,有时我也会担忧,怕碰疼了他们隐藏在深处的伤口。去年9月12日晚报3版《10岁女孩小晓唯一的新衣服就是校服 书包是做环卫工人奶奶从垃圾桶捡来的》一文中,来自安徽阜阳的10岁女孩小晓就读于定海育才学校。她出生3个月时母亲离开,不久父亲去温州打工在那里组了新家庭又有了孩子。几年前当环卫工人的爷爷因病过世,奶奶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小晓的新年心愿,是想给奶奶一个保温杯,“奶奶养我很辛苦,她去扫马路了,如果有一只保温杯,就有热水喝了。”奶奶说:“前两年,她对我说,‘奶奶,我不叫你奶奶了好不好,我以后就叫你妈妈吧,我叫你妈妈好了’。我说‘不行不行,你怎么能叫我妈妈呢,你爸爸才能叫我妈妈……’”很多读者说,看哭了。此情此景,谁能忍住不落泪呢?

  采访中,总有一些时候,眼泪是苦涩的。但是,读者们关心的来电、送来的新衣服和课外书、捐到慈善账户里的一笔笔爱心款,却又让人暖融融的。

  

  “晚报110”热线栏目记者丛琳

  四处奔波,帮人生地不熟的河南姑娘小汤在舟山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又是一年记者节,不觉间,我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已三年多了。这几年里,我的身影穿梭在舟山的大街小巷,我的视线投向社会热点,参与“晚报110”热线栏目报道,帮助了不少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的问题。回忆过去,百种滋味涌上心头,心潮起伏的同时也多了些许自豪。

  记得去年6月,一对特殊的“母女”找到“晚报110”,希望帮忙找一份工作。说她们特殊,是因为两人并非亲生母女。“母亲”武大婶是一名在舟山做环卫工的山西人,她的干女儿小汤是从河南老家投奔她来到舟山的。

  小汤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在“爹不疼、娘不爱”的环境中长大,22岁那年,小汤离家出走,缘分使然,她与武大嫂相识,从此二人如母女般亲近。小汤没念过什么书,性格十分内向,她来到舟山后找工作成了难题。武大嫂一直把小汤当亲生女儿看待,采访中,她对我说,自己年纪大了,小汤以后的路总归要靠她自己走,希望晚报帮助小汤找一份工作,让她能自食其力。

  我被武大嫂对小汤的爱感动了,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年轻的姑娘找到一份工作,能在舟山安家。呼吁市民帮助小汤找工作的新闻一见报,晚报立即收到数十个电话,众多爱心市民和企业纷纷为小汤提供工作。我带着小汤四处试岗位,最后,小汤如愿找到了一份在星级酒店上班的工作,她与武大嫂十分欣喜,我也替她们高兴。

  大多数时候,记者是一个观察者,能观察社会,观察大众,观察到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令我欣喜的是,我常常看到发生在舟山这座城市里的温情瞬间,这些瞬间治愈了我,也让我有机会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也见证了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有序。去年5月,晚报接到热心市民来电,白泉毛洋周一棵树龄约200年的枫杨树正面临“死亡”,希望得到相关部门救助。在市民的介绍下,我来到白泉找到了那棵生病的古枫杨,看到树枝顶端部分树叶凋落,树干中间腐化形成了一个大“树洞”。我向市自规部门反映此事后,对方十分重视,派专业人员去现场对古树进行救治,不仅解决了古树健康问题,还开展了立牌等后续保护工作,枫杨树因此得救。

  三年里,我还参与了许多舆论监督报道,住宅小区住户私自圈占公共绿地、学校周边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农民工兄弟工伤讨钱无门……每一次的采访,都给予我一种力量和鼓励,因为很多时候,我仿佛就是求助群众心中的“救命稻草”。我的职责就是为他们发声。

  有人说,选择做记者,也就选择了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忆往事,我的初心一如来时路,而未来的新闻之路,我仍将继续前行。

上一篇:花13万可买211高校考研专业课成绩?考生质疑阅卷老师会“特殊批阅”
下一篇:厦门超六成受访者支持取消市级“三好生” 评价标准更多元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