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清华研发新型脑起搏器,2020年研考国家线和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美国研究者: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受到物流和监管的极大限制

  据《自然》报道,对多家大学实验室的调查显示,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主要受到管理、物流和行政层面的限制。以加州为例,到三月底等待检测的样品已经积压了大约 57 000 份,但一些有资质的高校或研究所实验室却无法参与检测,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与医院兼容的健康记录软件,或此前没有与医院签订合同。

  新冠疫情影响气候研究

  由于新冠疫情,科研人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洋观测计划”的部分研究设备性能减弱,甚至无法传出数据。由于数据整体质量变差,原本计划长达数十年的数据收集任务也会受到影响。“(疫情)对科研的整体影响前所未有。”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环境学家弗兰克·戴维斯表示。

  哈佛新冠研究: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群体病亡风险更高

  据美国《国会山报》12日报道,哈佛大学一项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更高、水资源匮乏等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与少数族裔(如非洲裔、拉丁裔)群体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更高。《国会山报》指出,该研究结果与此前为数众多的研究结果相呼应,即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人整体健康水平不佳,环境污染可能加剧了新冠病毒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有效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它会是我们期盼的“万能药”吗?

  4月6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报道了一款“广谱抗病毒药”。它不仅在人类细胞中显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复制,还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关键的是这种药物有口服的潜力。作者们表示,该研究彰显了这款疗法治疗新冠病毒,以及其他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的潜在抗病毒效果。这款药物叫做EIDD-1931(也叫做NHC),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它的潜在原理是在病毒内引起变异,让病毒无法顺利存活。

  剑桥大学最新研究:基因网络分析揭示北美、中国、欧洲的新冠病毒差异

  本周五,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一篇论文。从全球各地采集 了并测序得出160 份新冠肺炎患者的完整基因组数据(SARS-CoV-2病毒),构建病毒的基因组发育网络。发现该病毒具有三个主要的变异型别,分别为 A、B、C,其中 A 型是该病毒的源于蝙蝠的最初型号,B 是 A 的变异型,C 是 B 的变异型。A、C 型相当一部分出现在亚洲以外,即欧美地区。该研究开创性地将系统发生方法(phylogenetic method)应用于病毒学研究,有助于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过程。

  NEJM | 重大发现,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筛选无症状患者至关重要

  2020年4月1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Dena Goffman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JM 在线发表题为“Universal Screening for SARS-CoV-2 in Women Admitted for Delivery”的研究论文,从2020年3月22日至4月4日,共有215名孕妇在纽约长老会艾伦医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分娩,该研究在入院时对所有妇女进行Covid-19症状筛查。该研究发现,入院时SARS-CoV-2阳性的33例患者中有29例(87.9%)在就诊时没有Covid-19症状。

  MedRxiv预印本丨复旦大学黄竞荷团队取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究新进展

  4月6日,复旦大学的黄竞荷、吴凡、姜世勋等人在MedRxiv 发表了未经同行评审的文章,研究利用假病毒中和检测方法,对175例轻度症状患者的血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中存在中和抗体。

  《科学》发表饶子和院士团队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揭晓瑞德西韦作用靶点的结构

  近日,由中国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应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与两种辅助蛋白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且模拟出瑞德西韦与新冠病毒RdRp结合的方式。这项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正式上线发表。

  

  新型“机器人”实现液滴多行为操纵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科学—进展》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磁场控制两个钢珠,首次实现了对液滴切割、移动、释放和旋转等多种动态行为的控制。这一系统被命名为“液滴机器人”,其在化学反应自动化方面的潜力被看好。

  8篇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Biotec,中国学者揭示棉花A基因的起源

  2020年4月13日,武汉大学朱玉贤及及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John Z.Yu共同通讯在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 sequence of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genome updates of Gossypium arboreum and Gossypium hirsu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tton A-genome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组装了A1品种africanum,并在PacBio长读的基础上,重新组装了高质量的A2品种Shixiya1和TM-1基因组。在组装和更新棉花基因组后,该研究揭示了棉花A基因组的起源。

  Nature拳头综述(IF=33)| 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系统介绍新兴的大脑领域:外侧缰核的研究进展

  2020年4月8日,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IF=33) 在线发表题为“Circuits and functions of the lateral habenula in health and in disease”的综述文章,该篇综述重点论述3方面:首先,该综述提供有关外侧缰核(LHb)基本组织的最新信息,包括区域分子标记,电生理特性,解剖学细分和环路连接的讨论。特别是,该研究强调光遗传学环路解剖研究,该研究突出了外侧缰核(LHb)上游输入和下游输出途径的特定功能;其次,该综述描述了牵涉到外侧缰核(LHb)的各种生理功能,突出了缰核(LHb)在负奖赏信号的编码和动机行为的控制中的重要性;第三,该综述回顾了外侧缰核(LHb)在主要精神疾病中的相关性。该综述专注于导致抑郁动物模型中外侧缰核(LHb)神经元异常过度激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Mol Cancer: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团队黑色素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的顾建英教授、亓发芝教授团队在 Molecular Cancer杂志 (IF:10.679)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circ_0020710 drives tumor progression and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the miR-370-3p/CXCL12 axis in melanoma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环状RNA-circ_0020710在黑色素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潜在的分子机制:circ_0020710通过ceRNA调控机制促进CXCL12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同时诱导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黑色素瘤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

  港大严慧玲与Peiris教授团队在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香港大学严慧玲教授团队与Peiris教授团队在筛选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抗病毒药物筛选过程中,发现了伦地西韦(Remdesivir)、洛匹那韦(lopinavir)、高尖杉酯碱(homorringtonine)和吐根碱(emetine)对新冠病毒的复制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该成果以“Remdesivir, lopinavir, emetine, and homoharringtonine inhibit SARS-CoV-2 replication in vitro”为题在线发表于《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

  周楹等开发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推断同祖片段推断的新方法: hap-IBD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Brian Browning教授和其研究团队(第一作者为周楹)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题目是“A fast and simple method for detecting identity by descent segments in large-scale data”。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可以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推断同祖片段推断的新方法:hap-IBD。

  同时提高强度和塑性!吉林大学提出一种新型铝合金结构

  近期,吉林大学姜启川教授(通讯作者),赵庆龙副教授(通讯作者)等通过中间合金铸造法和累积叠轧工艺成功的在铝合金中制备了新型的异质分层结构。与传统的叠轧纳米颗粒增强Al-Mg-Si复合材料相比,复合叠轧的Al-Mg-Si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同时提高了基体铝合金的强度与塑性。相关成果以“Simultaneouslyincreased strength and ductility via the hierarchically heterogeneous structureof Al-Mg-Si alloys/nanocomposite”为题发表在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庚润。

  《Nature Materials》评述:纳米级结晶的动力学途径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韩一龙教授就近期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Kinetic pathways ofcrystallization at the nanoscale”一文作出评论。作者将低剂量的液相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粒子跟踪和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获得了胶体结晶的高时空分辨率描述。作者发现这种颗粒的结晶遵循两步成核途径,包括致密的非晶态中间体。

  Nature Genetics|朱玉贤院士团队在棉花基因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0年04月13日,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玉贤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e of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genome updates of Gossypium arboreum and Gossypium hirsu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tton A-genome 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是该团队继雷蒙德氏棉基因组(W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2),亚洲棉基因组和群体(Li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4; D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8),陆地棉基因组(Li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5)和亚洲棉转录组(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之后,在棉花基因组领域又一次重要突破。

  Plant Cell | 中科院遗传所李云海组发现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途径参与调节侧枝形成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Plant Branching by the CUC2/CUC3-DA1-UBP15 Regulatory Modu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途径参与调节侧枝形成的新机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AFM: 通过球磨TiO2剥离石墨构建石墨烯修饰的SiOx基负极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明军研究员首次报道了TiO2纳米粒子在剥落石墨中的独特作用,可以通过简易的球磨方法有效地从石墨中制备出石墨烯改性的SiOx基负极。所制备的SiOx/TiO2@ MLG可以提供1484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并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1200次。通过与高镍正极匹配组装成的全电池也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证实SiOx/TiO2@ MLG LIB的实用性。相关研究成果“Unraveling Metal Oxide Role in Exfoliating Graphite: New Strategy to Construct High-Performance Graphene-Modified SiOx-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胰腺癌治疗新思路!通过干扰细胞的pH微平衡来杀灭胰腺癌细胞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其或能通过干扰细胞pH的平衡状态来杀灭胰腺癌细胞,相关研究揭示了剔除离子运输蛋白来降低细胞pH从而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Nature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生物多样性断崖式下降

  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论文指出,对于大部分动植物来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其无法快速适应而导致灭绝。模型预测。截至2100年,取决于人类是否达成减排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为保护地球生态多样性,需要建立监控系统,以确定在特定地区,是否越过了临界点。

  Nature子刊:早期科研遭遇挫折的人,后期更可能做出重大成果

  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发现,早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挫折但不放弃的科学家们,往往能在后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甚至胜于那些早期发展顺利的科学家!

  Nat Biotech综述 | CRISPR-Cas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工具

  2020年4月13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的John G. Doench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Design and analysis of CRISPR–Cas experiments的综述。文章根据CRISPR-Cas实验的不同,将软件工具分为1sgRNA的设计与选择,2CRISPR编辑和敲除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3混合遗传筛选数据的大规模分析三大类并加以总结,作者希望此文能为CRISPR-Cas系统的应用者在选择评估相关软件工具时提供合理的指导。

  NBT | 曹俊越等开发研究大量单细胞基因表达动态分析技术Sci-fate

  2020年4月13日,来自于华盛顿大学Jay Shendure实验室的曹俊越博士 (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文章Sci-fate characterizes the dynamics of gene expression in single cells。研究人员发明了一项新的技术:sci-fate,用于研究大量单细胞在转录组水平的基因表达动态。

  Nat Neurosci | 渐冻症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获得性毒性的协同致病机制

  2020年4月13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路德维格研究所Don Cleveland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Reduced C9ORF72 function exacerbates gain-of-toxicity from ALS/FTD-causing repeat expansion in C9orf72” 的研究论文,证明了在ALS和FTD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会进一步加剧C9orf72重复序列的毒性。

  Cell | 生物绝缘性跨膜分子“电线”——Mtr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2020年4月13日,来自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David J. Richardson和Thomas A. Clarke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 Insulated Transmembrane Molecular Wire,报道了复合物MtrAB的原子结构并揭示出这种结构可形成一种自然绝缘的生物分子电线,即MtrB形成26股β桶与膜脂环境绝缘,而具有十血红素细胞色素的MtrA则嵌入桶内。MtrAB与细胞外MtrC的十血红素细胞色素形成密切联系,MtrC在较大的表面积上呈现血红素,便于过渡金属和电极等细胞外氧化还原受体进行电接触。

  

  2020年研考国家线和复试安排公布

  今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并印发通知,就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进行部署。复试启动时间原则上不早于4月30日。复试方式由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在确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

  江苏大学服务引江济淮国家重点调水工程

  近日,为了配合国家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和企业复工复产,江苏大学流体中心承担的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水北送段阚疃南站水泵装置模型试验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验收。据课题负责人、江苏大学副研究员李彦军介绍,课题组近期承担了引江济淮工程多个大型泵站优化水力设计与模型试验研究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了确保引江济淮工程的全面复工和项目进度的全力推进,流体中心开辟绿色通道,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试验条件,这也成为江苏大学疫期期间审批的第一个大型试验项目。

  冲压机床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制成功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表示,针对传统冲压件制造过程中,送料、出料效率低下的问题,该院副教授张善文带领团队,设计了一款结构新颖的冲压机床自动上下料装置,具有移动速度快、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可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人工劳动力成本,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四川大学再创新刊:MedComm,魏于全院士任主编,两年内免出版费

  MedComm 是由美国最大的出版集团Wiley公司发行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主编是由英国牛津大学James Henderson Naismith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爱丁堡科学院院士)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于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副主编与编委由全球10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构成。MedComm 是同行评审的在线发表开放获取 (OA) 期刊,及时出版关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力争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李兰娟、王辰等多位院士加盟,温州医科大学成立病毒研究院

  4月12日,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侯云德院士、李兰娟院士发来祝贺信和视频。

  

  清华神经调控实验室研发成功新型脑起搏器

  4月11日,第九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在线举办。论坛上,由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带领的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展示了神经调控最新技术成果——“AI+脑起搏器”。多年来该实验室团队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并研发成功了国产脑起搏器。国外脑起搏器原技术垄断者已有数十年未曾进行显著技术更新,该实验室团队在成功打破技术垄断后,不断听取临床应用反馈,积极结合先进技术,先后研发了远程程控、变频刺激、高场强核磁兼容等技术。

  南开大学刘永胜团队ACS Nano: 17.25%效率!基于萘、蒽胺的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近日,南开大学刘永胜教授团队开发了两种多环芳香族胺间隔阳离子,即1-萘甲胺阳离子(NpMA)和9-蒽甲胺阳离子(AnMA),制备了高效率且高稳定性的太阳能电池器件。

  视蛋白可帮助果蝇辨别苦味

  在人眼部的感光细胞中,存在着名为视蛋白的蛋白质,它帮助我们看见世界。如果没有没有它,人类也会像许多动物一样,陷入黑暗。然而,在某些动物中,视蛋白的功能不止于此,它不仅能感光,还能感受味道。据《科学》报道,近日一项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蝇可以利用位于其鼻尖的感光蛋白质品尝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员推测,人类体内的视蛋白或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尿检可预测婴儿生长

  现在可以用尿液或血液样本来预测一个婴儿在未来6个月的成长状况。美国弗吉尼亚大学Margaret Kosek及其同事们已经开发出一种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几种生物标志物的存在预测婴儿的生长。他们认为,这可以用来改善对长期营养不良的发展中国家儿童的干预。研究小组测量了儿童尿液中8种不同的化合物,发现健康对照组和其他孩子之间某些代谢物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受限的儿童在代谢成熟方面落后于健康的同龄人,这在他们3个月大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谷歌大脑新研究:单一任务的强化学习遇瓶颈?是“灾难性遗忘”的锅!

  来自谷歌大脑的最新研究提出,强化学习虽好,效率却很低下,因为AI遭遇了「灾难性遗忘」,这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不同任务的时候,相关权重的快速变化会损害先前任务的表现。而现在,这项图灵奖得主Bengio参与的研究证明,在街机学习环境(ALE)的单个任务中,AI也遇到了灾难性遗忘的问题。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他们提出的Memento observation中,在原始智能体遭遇瓶颈的时候,换上一只相同架构的智能体接着训练,就能取得新的突破。

  自闭症患者自我报告的性别差异

  自闭症症状表现中的性别差异可能导致许多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和妇女无法得到诊断。一项新的研究对有关儿童性别差异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并诠释了对那些不会持续到成年期的儿童期性别差异的不同解释。

  爱思唯尔回应羟氯喹论文质疑:已开展独立外部评审,发表过程合规

  4 月 11 日,爱思唯尔(Elsevier)与国际抗微生物化学治疗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ISAC)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正在对关于羟氯喹治疗 COVID-19 效用的论文进行额外的独立评审,并且已经要求作者回应质疑。

  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即将开建,落地贵安新区

  即将在贵安新区落地建设的 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据悉,FAST 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总投资约 1.7 亿元,建筑面积 28000 平方米,分别包含拟在贵安新区大学城建设的科学研究中心约 20120 平方米,以及位于平塘天文小镇的数据处理中心 7880 平方米。建成后,“中国天眼”将最终完成观测、科研、数据三大完整科学研究框架,为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支撑条件。

  中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基建建设攻克第一个难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表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其工程建设自两个月前全面复工以来,各单体均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其中第一阶段的防微振基础换填混凝土浇筑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后浇带施工,全部完成防微振地基基础。

  药明康德第二场新冠论坛将于本周四召开

  在北京时间4月16日晚上10点,药明康德新冠“齐心同力”论坛将探索如何以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世界走出这场健康危机。探讨如何预防可能的二次爆发?如何集产业之力,让公众最快从疫苗和新药中受益?新冠疫情的冲击后,创新模式又会被怎样颠覆?

  黄维院士&朱纪欣教授Nano Lett.:超高灵敏度和耐久性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朱纪欣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报道了一种简便且经济高效的制备金属性气凝胶混合材料的原位合成策略,首次使用垂直排列的N掺杂碳纳米管阵列修饰氮化钒纳米片(VN/CNTs)。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llic Sandwiched-Aerogel Hybrids Enabling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Intelligent Sensor”为题发表在Nano Lett.上,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张洪健。

  Chem. Mater.┃新型光诱导法制备用于超短脉冲激光器光学开关的等离子体纳米晶材料

  近年来,开发新型具有可饱和吸收的纳米材料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等离子体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非常好的可饱和吸收体,但是迄今所报道的等离子体纳米晶存在合成工艺复杂,需要无氧无水高温环境下合成等缺点。浙江大学邱建荣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光诱导制备等离子体纳米晶的技术,可在室温环境下快速制备大量等离子体纳米晶。

  自矿化光热细菌与线粒体靶向MOFs杂化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近日,武汉大学张先正团队通过将自矿化光热剂的细菌与线粒体靶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杂化,成功制备了一种可以放大肿瘤光热治疗的杂化材料。研究表明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因其低氧趋向性可以很好的靶向乏氧肿瘤区域。此外,一些细菌在逆境中进化出还原金属矿物为金属单质的能力,用于呼吸代谢。许多光热剂都是金属单质,因此可以利用细菌的这种特性开发自矿化光热剂在细菌表面的光热细菌,且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能。

  港中大訾云龙组ACS Nano:常态透明的摩擦智能窗户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将TENG与PNLC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常态下极度透明、环境摩擦作用下高度雾态的一种自供能智能窗户。本研究采用了旋转式独立层滑动TENG(Rotational Freestanding Sliding TENG, RFS-TENG)把环境中的机械能量转换成电能为PNLC供电。为实现高频率的交流输出,在RFS-TENG中引入了6个周期性电极,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在RFS-TENG中,两个摩擦层通过PVC薄膜的弹力实现了柔性接触。

  长春应化所在全溶液加工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子泳研究员、林君研究员联合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军桥研究员采用配体交联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基于钙钛矿量子点PeLED器件的全溶液加工。

  可应用于高温、酸性以及强氧化性环境的硅基纳米电缆

  近日,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勇研究员、王成新 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Si-Mn-O玻璃态物质中控制Si-Mn形核、生长的动力学策略,实现了毫米级长度的Mn5Si3@SiO2纳米电缆结构(图1)。单个结构中,不论壳层厚度、还是电芯尺寸均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均匀性(尺寸波动<4%),同时展现出极好的柔性与自支撑特性,不同弯曲程度下电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邓子新当选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首届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当选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首届主席。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的前身是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GIM-IC),是由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工业微生物基础和应用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一个非官方学术领袖组织。作为该组织国际凝聚力的核心体现,自1970年建立以来,其国际委员会周期性主办的14次全球性国际盛会(GIM)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王小云院士连获两个国际奖项

  近日,国际密码学会(IACR)公布了2020年“最具时间价值奖”(Test-of-Time Awards)的获奖论文,王小云院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005年发表于美密会(Crypto)上的论文,因在哈希函数分析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而获奖。

上一篇:家庭教育促进法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家长几种教育方法
下一篇:奋斗者·正青春——司法行政青年说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