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陷入低端陷阱:不缺高学历,缺高学历的技工人才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1-02-18
手机版

中国的GDP在2020年突破了100万亿,这是1978年的经济总量3600多亿的近3000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创造了世界奇迹。不过,当国人沉浸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一些业内人士却在担忧,随着制造业红利的消逝,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制造业,如不能迅速完成产业升级,很多低端制造产业将很快被淘汰或者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而拖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人才的缺乏。

大国制造的"低端陷阱"

近年来,中国的确攻克了不少高精尖项目,如航天、高铁、蛟龙等,已成了国人的骄傲。并且,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居全球首位,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制造水平已经全球领先了。"大而不强",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普遍症结。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曾指出,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产业链只有60%安全可控,存在严重的卡脖子短板。

他还举例说,如半导体产业的光刻机,轮机的热部件,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以及汽车、飞机等产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都需要进口,中国在部分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随时都可能被外国卡脖子。

相信很多人对发生2016年的这一幕还记忆犹新: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连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要不是总理亲口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一个一年能够制造出400亿支圆珠笔的制造大国,却造不出圆珠笔的球珠!

中国制造虽然在产业规模、设备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流,但制造出来的产品却不够精,这是铁的事实。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关键问题还是在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分析,"圆珠笔问题"背后实际上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

对于重要的尖端产品,国家可以集中一批高端人才去研发生产,但是大众化的,不那么重要的民用产品的制造,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去提高质量。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市场的趋利性导致了这些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由此而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只能生产那些技术含量低的粗劣产品。长此以往,中国制造业就会陷入"低端陷阱"。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中凸显的中国科技短板,也就是受"低端陷阱"所害的结果。

在一种"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急功近利式思维驱动下,很多制造企业一味追求短期的市场利益,而不肯在质量品质细节上下功夫,最终只能是差距越拉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弱,以致被国外垄断,被"卡脖子"。

谁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从来不缺劳动力。但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企业的用工荒或者人才缺口,却常年存在。

根据一份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已超过1900万,而且到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另一份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佐证了这一判断。

该部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在新进排行的28个职业中,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就有19个,占比高达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中,与制造业直接相关有5个,占比达30%。

中国从来不缺高学历科研人才,中国缺的是高学历技工人才,甚至连普通的技工和普工也缺。一般来说,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但这个比例在中国却缩水了很多。

在制造业领域,高素质产业工人,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前的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凭借市场红利和人力成本优势,轻松占领市场。但如今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中国制造企业如果不能完产业升级,必将被市场淘汰。而如何升级?谁来升级?当然就是那些工程师或者技能型人才了。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必将迟滞中国制造业产能升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影响一个国家工业升级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级技工数量。

根据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数据来看,德国占比最高,达到50%,日本达40%,而中国这一比例只有5%左右,与传统的制造强国的差距非常大。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智能制造"被定位成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败的关键。但谁来"智造"?已成了目前中国发展的最大困境之一。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干技术?

中国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根源还是在于年轻人对工人和技术的"不感冒",或者发自内心地排斥。

在互联网、金融等高收入行业,年轻人趋之若鹜。甚至在近年来兴起的直播行业,也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但年轻人对制造领域的岗位,却更多的是不屑于顾。除了农村的低学历青年不得不进厂打工外,一般的大学生几乎都不会选择进工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收入低是根本原因。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资才四五千元,高一点的也不过六七千元左右。有人会说,蓝领的待遇也不差,上万元的也很普遍。

但即使已到了蓝领级别,他们依然要长时间深耕一线,与机器和工人打交道。脏,累,枯燥,这让注重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望而止步。除了待遇低,不被社会认可也是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的重要原因。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根本就看不上工厂,觉得这是体力劳动,底层工作,会被人瞧不起。正如曹德旺所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进工厂为耻。"他非常感慨,一些互联网公司可以用2000元的月薪招到人,但是福耀六七千的工资却招不到人。

一面是年轻人不愿入行,另一面则是原有的蓝领群体在大幅度流失,这导致了制造业行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高达9亿,其中包括2.88亿农民工,约1亿制造业蓝领,8000万建筑业蓝领,1.2亿新蓝领等,这个群体是白领群体的两倍。

这里所说的"新蓝领"是指美甲师、家政阿姨、网约车司机、月嫂、外卖小哥、快递员等这类群体。他们是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后,离开传统制造业的那部分群体。相比传统印象中的流水线工人、货车司机、建筑工人等典型蓝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这些新兴行业。

蓝领与白领之争

反观当今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如日本、德国等,能够长年保持在全球工业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前沿,就是依赖于对产品精打细磨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的核心,在于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重视,包括待遇上的提高与地位上的尊重。

在发达国家,以蓝领为代表的技术性人才,其薪酬待遇是非常高的。据《福布斯》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10个蓝领工种的年薪中位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核电站操作员、电气维修工、电梯工,他们的年薪分别为94350美元、77770美元、77130美元。

美国的全职工作职位收入的中位数在四五千美元之间,而这些蓝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人。在德国,技工的薪资待遇比全国的平均薪资水平都要高,并且技校毕业生的待遇比大学毕业生的也要高。

德国白领平均年薪约为30000欧元,低于技工的平均年薪35000欧元,有些技工的薪资甚至比公务员和教授都还高。同为制造强国的日本,也非常重视工匠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还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在日本,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他们认为对"天"必须要忠诚,所以对待工作都会竭尽全力。蓝领工人在日本社会是很体面的工作,会受到相当尊敬。他们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并且与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不大。

因此,日本制造企业可以很容易地留住技能型人才。而在中国,在利益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可,要低得多。一个跑销售的靠耍嘴皮子很容易升职加薪,但踏踏实实做技术的不仅要坐冷板凳,还得熬资历。难怪,在中国认真做技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缺乏专一的技术人才,当然技术就跟不上。技术跟不上,就会导致企业陷入低端的市场竞争中。而企业陷入这种"低端陷阱",又会加剧技术人才的流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据美国《财富》的调查报道,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比美国中小企业的寿命短得多。中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末端,这就是国内中小企业"短寿"的重要原因。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失败

中国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必须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两会"宣布,当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万。

虽然中国制造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在逐年增加,已达近两千万,但许多学生和家长却认为,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在他们心里,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去职校。但凡可以读大学的,就不会去读职校。由此来看,中国职业教育,包括中职与高职的生源质量,非常不容乐观。

企业最直接的目的是"找个'零件'让'机器'跑起来,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学校更重视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的培养。两者重点不同,容易出现脱节,导致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根本就没有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所以,学生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并不多。

并且,我国职业教育的运营环境与国外也有不同。比如在德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具备教育资质,他们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去培养技术人才。而在中国,高附加值技术产业还非常少,一般的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技术人才的培养。

除了职业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同样也比较失败。很多有关机械制造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并没有进入相关领域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也导致了更多教育资源的浪费,专业人才的流失。

物极必反。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互联网、金融、电商等热门领域的时候,必然会导致蓝领工人的稀缺。一旦这种稀缺突破了警戒线,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与人才的进入,技能型人才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人口结构的持续老龄化,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拥有一技之长,也将比一张文凭更管用。

上一篇:《创3》学员学历恐怖,姜贞羽不算什么,看到“她”惊呆了
下一篇:“学历查三代,二本毁一生”,学历困境如何摆脱?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