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何以“学以成人”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工程。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时也是科学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前提。教育是人的教育,没有人则谈不上教育;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什么样的,与他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一致的。所以,教育起源于劳动,并与之融为一体。部分地区和学校之所以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使之无法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科学内涵,尤其是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意蕴。

  在马克思之前,已有诸多思想家研究劳动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活动,认为劳动属于制作活动,是一种实现外在目的的生产性、手段性活动,无法构成人的本质规定。亚当·斯密扬弃了财富“外在的、无思想的对象性”,强调财富的主体本质,即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表面上使人成为本质,实质上是对人的彻底否定,因为劳动在他那里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是异化劳动。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认为劳动包含着“解放的环节”,不仅使人“除去自然的质朴性”,而且使人在劳动中陶冶情操,获得自我意识,成为“有教养的人”,但他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方面,仅把劳动视为抽象的精神劳动,致使人受观念统治。马克思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阐述了科学的劳动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是“自由的生命表现”。作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发生方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方式即是他的生命表现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劳动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之获得存在的根据,而且使人蕴藏的潜力发挥出来,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劳动构建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创造了历史。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不仅使自然二重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否定性统一,而且使人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构建了人的社会关系。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亦是劳动创造历史的过程,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统一的,因为“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劳动生产了人和人的生活,使人的存在澄明,实现了人、自然、社会、历史的辩证统一。鉴于此,作为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劳动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实现劳动解放的前提,而且是关于人的教育的前提,它为教育奠定了现实的和历史的根基,特别关涉劳动教育的合理性以及科学实施,有利于规避劳动教育的异化。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纵观中西方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劳动教育最初是一种面向生产实践的生产性或职业性的教育,缺乏育人价值的有效引导。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旨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教育关注的是如何使人们掌握基本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培养他们基本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使之成为合格劳动者。但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引领,它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资格”。只有具备了这一“资格”,他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以劳树德。“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道德源于劳动,劳动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既可以促进道德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内化为思想品德,亦可以促进思想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在劳动实践中践行道德,养成一种道德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其二,以劳增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人们不断认识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掌握各种生存生活技能,而且通过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创造性力量,在反思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其三,以劳强体。劳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天然方式,而且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人“心、脑、手”三者能力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尤其是脑力劳动能够使神经系统得以充分发展,给予人的机体以非凡的生命力。人在劳动中亦感到幸福和满足,有利于培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四,以劳育美。“劳动创造了美”,人在劳动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把现实世界变成理想世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劳动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使人真切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自我之美。诚如列宁批评只学习“书斋里共产主义知识”的青年,不能被称为“合格共产主义者”,当代中国青少年只有接受新时代劳动教育,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磨炼,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才能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

  新时代劳动教育正在大中小学有序推进,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与“德智体美”四育相比,劳动教育依然处于弱化状态,是教育中的短板,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首先,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新时代呼唤“新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之“新”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性质和劳动教育理念之“新”。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全面发展。

  

  其次,强化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但它“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是教育中的短板。所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补齐教育短板。既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通过劳动带动其他四育,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亦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主导作用和支持作用,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再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决定它的综合育人价值能否实现,所以,不仅要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而且要构建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同侧重点,找准有效衔接点,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纵向贯通;另一方面,根据其他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横向融合。

  最后,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步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传统形式的劳动发展为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等。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利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交互平台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亦要科学应对新形式劳动的挑战,规避劳动教育的异化,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17KDB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庄忠正 刘艳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广东东莞孩子叛逆教育机构|管教学校
下一篇:梳理职业教育时代的大职业教育观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