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助力青少年科普教育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本文转自:新乡日报

  

  科普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对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根本性作用。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仅依托市科技馆(临馆)显然无法满足140多万青少年的科技需求。近年来,市科协致力于探索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科普教育新阵地建设,助推青少年科普教育健康发展。

  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素质教育被提到新的高度,科普类课后服务走红校园,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优质社会科普资源自然成为课后服务力量的有效补充。但新生事物的探索往往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科普资源进校园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难请进、留不下”正在成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新痛点。近年来,市科协致力于构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充分整合、科学利用社会科普资源,调动和组织各个方面的社会科普力量,包括科技馆、专家教授、科学辅导机构、高校展览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资源走进校园,不断放大科普工作效应,受到公众热烈欢迎。事实证明,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普社会化的根本需要,更是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需要

  根据统计,家长选择科普教育主要场所时,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比例占59.62%,科普资源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一是我市缺少大型科技馆之类具有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场馆。二是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学校融合不够。学生选择“增加兴趣、技能、习惯养成类内容”为72.77%,这是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最大期待。面对科普资源不足的现状,只有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普服务水平,才能达到校园科普教育的理想状态。即学校按需求“点单”、职能部门按要求“派单”、社会资源设计课程“接单”、家长体验后“评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开发机器人编程、创客类、航模、科学探究等多元化选择。

  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健全机制

  目前,我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提出时间短、投入不足,导致大批拥有先进技术及丰富资源的社会科教力量无法充分利用,造成了大量资源、设备闲置。当务之急是建立各职能部门、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大科普大联合”协调管理机制,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提高科普资源共建水平和科普信息时效性,从根本上解决不同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分散决策的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和组织的集成。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唯有群策群力,树立服务理念,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人才根基。 (科宣)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下一篇:《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0)》:心理健康服务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心理疏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