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诗词大会特别报道 诗词颂聊城 千载有遗风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4-17
手机版

  记者 李康宁 实习生 陈书正

  典籍中记载,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曾经疏浚“九河”。“九河”之中的徒骇河与马颊河,如今依旧在山东聊城境内蜿蜒而过。作为“江北水城”的聊城,兼具黄河与大运河的濡养,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特色,也留下了一章章关于诗词的传说。

  今天,在这片被传奇浸染的土地上,依然温文尔雅、弦歌不辍。以诗词为载体,文化“两创”在今天的聊城结出了硕果。

  聊城光岳楼

  诗词,见证聊城君子之风

  战国时期,孟子在一次旅途中,突然有人拦住了他的马车。他们之间的对话,围绕“大丈夫”的评价标准展开。对方提出,让诸侯畏惧、天下太平便足以称为“大丈夫”了。孟子则看到了更为高远的一面,他表示大丈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随后,便是那句名垂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在之后的历史里广为传诵,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也扎根在中国人思想精神的深处。

  但少为人知的是,这场不期而遇的对话,就发生在聊城冠县。在聊城还有一个传说,孟子因为仰慕聊城的高士鲁仲连,便从远方赶来拜会他。始料未及的是,中途病倒无缘相见,便遥望鲁仲连的家良久后离开。此地遂被更名为“望鲁店”,就在今天的聊城茌平县。

  这段传奇是否属实已经不可考,但鲁仲连的行止,的确有孟子所言的“大丈夫”之风。他曾经游说魏国救援赵国,为“围魏救赵”奠定了舆论基础。后来赵国公子平原君准备以高官重酬感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收取酬劳是生意人所为,我不会这样做的。”之后便拜别离去,再不相见。后来,在聊城被围困的时候,鲁仲连再度写信以一箭射入城内游说守将,最终扭转战局。

  显然,这位“高妙倜傥”的名士,身上带有“富贵不能淫”的鲜明特色。“诗仙”李白这样的人物,也将其引为榜样,在诗中多次提及其人。比如“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便是向鲁仲连的致敬之作。

  在冠县,还有一位“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人物,那便是以行乞兴办义学的“义丐”武训。武训7岁丧父,因为没有文化受尽屈辱。于是从20岁起,以行乞、帮佣的方式募集资本,创办学校。

  “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并无文化的武训,一边乞讨打工,一边利用这些自编的歌谣给自己艰苦的办学之旅不断打气助威。光绪十四年,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建成。而这耗费了武训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和心血。随着名气的提升,他又办起了两处义学,自己却在孤苦中告别人世。

  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武训跪求过很多人,也许是为了求得一点施舍,或者是为了教学的便利,但在人格上他一直是站着的。郁达夫先生为其写诗赞曰:“岂以卑微轻半缕,终教弦诵遍三乡。从知托钵吹箫侣,都是忠肝义侠肠。”

  日前,由山东诗词学会、聊城诗词楹联学会等单位发起组织的山东诗词研学走进冠县、茌平,让山东各地的诗词创作者,再度触摸到聊城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对于这些身具“君子之风”的先贤,诗人们也予以了深情的歌颂。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耿建华,在造访鲁仲连的历史遗迹之后,作诗《谒鲁仲连祠》,表达了对其景仰之情:

  仲连义不帝秦王,

  说动诸侯卫国疆。

  功就却金江海去,

  至今廊庙有高香。

  聊城本地诗人张永晖,在武训像前流连许久,并作诗《初瞻武训祠》:

  来访先生总觉迟,

  清风招手似相知。

  鹑衣书里深深见,

  圣像心中久久思。

  食罢残羹多白眼,

  乞来义塾不高姿。

  淘沙大浪退去后,

  谁比祠前松一枝。

  这些诗作,是当代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录与致敬;也是聊城名士们的伟大人格魅力,在今天的辉耀与回响。

  诗词,传承聊城教化精神

  聊城,一直重视人文、崇尚教育。而在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当下,诗词的教育价值被再度看中,并在聊城各地蔚然成风。

  临清,曾是大运河上著名的漕关商埠,曾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美称。南来北往的商业流通,让这里拥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关于临清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时至今日,临清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依旧会响起整齐的诗词诵读之声。

  临清实验小学诵读

  每天上午大约二十分钟的“大课间”,是临清实验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的集体诵读时间。数百名学生队列整齐,在领诵同学的带领下齐声朗诵经典诗词,一时间清音弥漫、声情动人。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几年时间,诵读篇目每星期一轮换,师生同读、集体诵读并行,让古诗词诵读作为一项长期习惯,根植于学生内心。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除了课间的经典诵读,学校还会在早上推行“激情晨诵”,老师们提前出示当天晨诵内容,明确目标、细化任务,通过击掌读、轻轻拍打课桌有节奏地读、根据诗词情境加动作读等一系列的律动、节奏小游戏,多种形式开启晨诵。每天下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在校园和教室内播放经典古文。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整个校园变成“诗化校园”。学生在聆听、朗诵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韵律之美。

  推广诗词,也成为临清实现小学助力“双减”,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抓手。该校语文教师刘懿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传承经典文化的缩影,是用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文化丰富学生的人生,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听、读、演、写”四位一体,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了起来,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刘懿表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教育古训,至今仍有价值。“我们在古诗教学中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朗读的指导也分三个阶段,从初步感受到加深理解,再到第三阶段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还会依据诗意作画、改写以及小品创作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效果很显著。”

  茌平的杜郎口中学,多年以前便以领先时代的课堂改革闻名。这里没有讲台,学生拥有很强的自由度,处处都能展现出“教学相长”的气氛。校长张代英介绍,杜郎口中学的文化,崇尚“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注重生命和价值的培养。这让到访的诗词创作者们大受震动。聊城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朱印海,在聊城大学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写下了一首《赞杜郎口中学课改》,为之点赞:

  青杉枝木吐菲绿,

  改革新花满院香。

  自主相磋增活力,

  多思勤练是良方。

  先生求索磨金课,

  学子无鞭亦奋扬。

  书海遨游强使命,

  育才报国勇担当。

  朱印海认为,聊城在诗词文化的传承中,很重视其教育价值。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各个校园中都不乏弘扬诗词文化的舞台。除了学校,诗词楹联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比如东阿县鱼山镇,近年来就举行了一系列诗词楹联进农家的主题活动。“诗词文化结合了木刻艺术挂在家里,让人有了更崇高的审美取向,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释放展现。”朱印海说。

  诗词,赞美聊城发展盛况

  古代人将“芝兰”视作崇高的代名词,常常以此借喻君子崇高的品行。在冠县店子镇,兰花和灵芝,正在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柱。

  聊城东昌湖美景

  位于店子镇的“兰生幽谷”是一座兰花主题的养殖基地,也是生态景区。现拥有建筑面积1.2万平米的标准养殖大棚11个,种兰25万盆,种苗400万棵。经过6年的发展积累,已经具备品系齐全、培育技术成熟和批量上市的能力,并已掌握培养精品子代的基因族谱,成为全国最大的君子兰种植繁育基地,同时也引进兰花和蝴蝶兰及树桩盆景试种。

  借助“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及“互联网+”销售模式,养殖基地把全过程的生产环节及技术无偿共享,免费提供种苗,并给农户和村集体签署包销保活合同。兰花种植覆盖东化村等全镇28个村庄的脱贫户及即时帮扶户707户、1142人,起到了很好的致富引领作用。

  君子兰做出了新文章,菏泽诗人袁玉军作诗《赞盛发君子兰种植基地》赞之:

  君子情操君子范,

  苦研科技苦研兰。

  扶贫踏上脱贫路,

  廿八村庄棋一盘。

  相距不远的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由李玉院士团队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灵芝科技示范区。以“标准化种植提高灵芝品质”,让以往来之不易的灵丹妙药实现了大批量的规模化种植加工。据悉,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冠县灵芝总产值将突破50亿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齐鲁样板。

  为此,德州诗人张栋以《冠县灵芝》为题,赋诗记录了这一了不起的成绩。

  灵芝种植到农家,

  产品加工收入奢。

  精准扶贫多故事,

  闻来绝胜邵平瓜。

  三四月份,也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冠县的万亩梨园梨花烂漫,茌平的金牛湖湿地鸟鸣啁啾。诗人们行经之处,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研班导师李葆国写下了一首《访广平湿地林场》:

  湿地春迟回绿微,

  明前偏著雨霏霏。

  池衔残梗荷犹梦,

  枝掩故巢鹭不飞。

  疏懒沟渠缘大树,

  纷争鸟域自深闱。

  原生态处斜阳短,

  雏雁方更新旅衣。

  以生态发展为导向,让青山绿水中涵养出金山银山,聊城大地上处处都涌动着曾经的古风遗韵,也盛开着崭新的诗情画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

上一篇:鲍海淞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开展第一次研修活动
下一篇:多家央企高管调整,3家企业新董事长上任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