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鸡娃”教育结果已曝光,孩子如今的状况,令人唏嘘不已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几千年前的科举时代,这句话是读书人的心灵鸡汤,也是家长“鸡娃”的最佳法宝。

  没想到如今已是21世纪全新时代,不少家长仍在用这句话“鸡娃”,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只有拿好高学历,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途。

  不甘平凡,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奋斗目标。可比难以接受自己平凡,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看到当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衷度,也许不难得到答案,那就是:心甘情愿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们都想做个能呼风唤雨,甚至撬动地球的人,当斗志被一地鸡毛的生活搅得稀巴烂后,当棱角被鸡杂狗碎的糟心事打磨平整后,我们仍不甘心平凡,仍抱着强烈的愿望。

  因为,我们还有下一代,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传递给他们。就像愚公移山精神一样,子子代代的共同努力方向,就是把大山移走。

  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对这种愿望传承做法,几乎到了一种十分偏执的地步。“鸡娃”这个被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词,正在恰如其分地演绎着什么叫焦虑的教育。

  所谓“鸡娃”,就是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对学习始终如一地保持高亢的热情。与此同时,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举全家之力也慷慨大方,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有位朋友,为了儿子能上当地的重点中学,把宽敞明亮的四居室卖了,换了套破旧不堪的学区房。

  她的想法很简单,当初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读书氛围而搬家三次,自己的做法也是给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现在吃点苦也没什么,只要能换来孩子升学顺利就值得。

  

  当朋友满怀期待搬“新房”后,儿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绝望。

  为了儿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她几乎举全家之力地托举,结果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怎么办?

  朋友一不做二不休,把学区房和老家的房全卖掉,“倾家荡产”般给儿子筹集出国留学的学费。

  结果怎么样呢?不算差也不算好。不过,总算儿子懂事了,看到父母所做的一切,他在学习上也慢慢上了道。国外本科毕业后回来,现在一家企业里过着朝八晚六的平稳生活。

  强行“鸡娃”或许能点燃一时的激情,却造不出浑身的热血。父母用尽全力,孩子却活成普通人。

  我也曾经是一名“鸡娃”家长,给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幼儿园,上最好的私立小学,再到上最好的私立初中,孩子不负众望进入高中。

  可是,公立高中学校的教育模式,与私立学校的相差甚远,学校制度不严格了,老师也采取了放羊的方式,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现在躺在谷底彻底放弃了努力。

  

  我曾经焦虑得寝食难安,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难以接受曾经对孩子的教育那么用力,还没把孩子托举到大学,她就彻底厌倦了,以另一种歇斯底里发泄的方式放纵着自己,哪怕考试成绩倒数第一都不在乎了。

  孩子到了这个地步,并不全是孩子不思进取的原因吗?家长能撇开关系没有责任吗?其实,从家庭教育观点看来,家长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因为“鸡娃”的初衷和方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十几年的努力不仅是无效的,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在深圳一上市公司当Leader的张先生,有房有车还有年薪不菲的收入。如果用这些外在的物质上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他算得上令无数家长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他是第一代“鸡娃”的“产物”,在别人眼中是“鸡娃”的受益者。可只有他自己内心很清楚,带给他的伤害是什么:别人是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他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治愈童年。

  话里间无不透着不满和遗憾:“我的童年因父母而永远失去了,这是得到再多东西也弥补不回来的!”

  

  他对父母的反感,从生根发芽到疯狂生长,从冷漠到深恶痛绝,尽管现已为人父的他,仍然无法做到对往事接纳,对父母原谅。

  在他的记忆里,父母为了他能够成长得更优秀,几乎压榨掉了他的所有时间。每天睡觉醒来之后,不是在补习班上,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这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或者说少年时代,至今依然感到深深的“恶心”。

  他背负着父母的愿望,只能埋头苦读拿第一。如果拿不到,在父母眼里就是“连书都不会读的废物”,这让他一度对考试患上了焦虑症。

  张先生的经历并不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孤品,相反,却发生在很多普通又平凡的家庭里,“压榨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了“鸡娃”家庭的共识:

  3岁学英语,6岁学奥数,8岁学钢琴......

  在“鸡娃”的路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详细地规划了出来,用到父母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留给孩子自己的,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更加没有半点属于自己的人生。

  很显然,这类的父母在“鸡娃”时,已经到了魔怔的地步。

  就第一代“鸡娃”的“出笼”情况来看,其中有相当多孩子,都表现出自理能力极差,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看着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就像看着我们自己,我们都曾经雄心壮志地想改变世界,改变国家,却在岁月蹉跎中,低下高傲的头,最终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规律,一切不循规蹈矩的努力,都是“揠苗助长”的徒劳。

  岁月是个好东西,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洞见未来的自己,懂得如何沉淀,看见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愿意去享受平凡。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南国清华人物访谈|郑列列:从“蓝色戎装”到“低碳事业”的征程
下一篇:突发!全球托福考试重大变革!哪类国际生再难拿分?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