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赫鲁晓夫在联大“皮鞋敲桌”难定论:不同的照片,鞋款不同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4-29
手机版

  原标题:赫鲁晓夫在联大“皮鞋敲桌”难定论:不同的照片,鞋款不同

  提及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他在1960年参加联合国大会时“皮鞋敲桌”事件,国际闻名。

  尽管该事件已经过去57年,可是没有被岁月盖棺定论,每每成为热点。真与假争论不休,“举而不砸”与“也举也砸”莫衷一是,个中缘由,小编给你讲透。

  赫鲁晓夫曾于1953年至1964年间担任前苏联领导人。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接受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之邀,开始了为期13天的美国之行。由于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正式被邀访问美国的苏联领导人,所以该之旅被媒体称作“惊动世界的13天”。随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应赫鲁晓夫之邀,准备次年春天访苏。

  苏美两国领导人互访的目的,就是缓和两国关系紧张的局面,遏制冷战加剧的势头,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有关裁军议题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担心国内势力掣肘,婉言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提议。

  从对美国政府接着采取的举动来分析,美国开始主动给苏联施压了。或许美国对单纯通过互访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怀疑。

  看来遏制住冷战步伐的日子还很漫长。

  1960年5月1日午时,赫鲁晓夫正在莫斯科红场检阅“劳动节”游行队伍,美国U-2间谍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被击落。

  赫鲁晓夫极大震怒,认为艾森豪威尔背后捅刀子。美苏关系乍暖骤寒,艾森豪威尔访苏邀请被取消。

  有的学者认为美苏冷战真正开始的标志应该是这次U2侦察机事件。

  1960年10月,赫鲁晓夫违反大会规定,自己任命自己当团长,率团前往美国纽约参加第15届联合国大会。毫无疑问,赫鲁晓夫打算把15届联合国大会会场,当成为发泄窝囊气的国际场所。

  1960年10月12日,联合国大会讨论由苏联代表团提出的消灭殖民体系的问题。菲律宾人登台宣布说,苏联是一座集中营。

  (图1。关键细节)

  苏共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在听到同声传译后立刻爆发了,他,拍案而起,举手示意发言,他右手摆动示意、他左手敲桌助威!但主持会议的爱尔兰代表鲍尔顿做出没有看到赫鲁晓夫示意的样子。

  尽管主持人还没有发出同意的信号,可是咆哮的赫鲁晓夫已经做出抢跑的准备了。赫鲁晓夫的咆哮加剧了会场的喧嚣。

  (图2。资料照片,赫鲁晓夫右手握着一只浅黄色的皮鞋。)

  就在这一个时刻,众目睽睽之下,谁也没有注意,或许那些长枪短炮们有眼无珠、或许美联社记者独具慧眼、或许美联社编辑巧夺天工,反正是依此为背景的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

  图3。此后,鲍尔顿才让苏联代表团团长发言。

  图4。

  图5。赫鲁晓夫进行了大约1分钟的歇斯底里地炮轰,毫无留恋地驳头而回。可是,下面的一张无从可考的照片横空出世了。

  图6。“皮鞋敲桌”标准照片,比图2还著名。于是,“赫鲁晓夫携鞋”浑然一体。

  图7。可是,赫鲁晓夫走下台所穿的一双皮鞋是黑色的。

  (图8。截图图片来自赫鲁晓夫联大激情发言的宝贵的1分26秒视频)

  2。“皮鞋敲桌”证人——赫鲁晓夫的儿子

  (图9)

  原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196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一事广为流传。现已是美国公民的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不久前在俄罗斯《消息报》上发表文章谈了此事。

  谢尔盖说,若干年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请他谈一谈他父亲在联大会议上用皮鞋敲桌子一事,并说他们有电视画面。谢尔盖请他们把画面拷贝一份给他。但过了一个星期,美国人向他道歉说,他们没有那样的资料,而且他们找过多家档案馆,也没有。后来,一家加拿大的电视公司也来找他,说他们正在拍一部关于赫鲁晓夫的电影,想找敲桌子的镜头。谢尔盖指出,看来,这样的镜头并不存在。

  3。“皮鞋敲桌”证人——赫鲁晓夫的孙女

  (图10。赫鲁晓夫的孙女)

  赫鲁晓夫的孙女在英国《新政治家》撰文,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祖父在联大“用鞋敲桌子”事件的真相。

  文章开头写道:“每每被人问此事件,我惟有在心里默默求饶。总之,我没看到过照片,也不想看。这些年来,由于祖父在世人眼里不礼貌的举止让我体会到某种尴尬。当然,尴尬的还有我的家人亲属,因此我们从没一起讨论过这件事情。

  为了查明真相,尼娜决定开始着手调查。

  鞋子事件——如此荒谬不堪完全是西方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社会主义代表的就是压制。

  总之,我几乎确信这个事情根本没有发生。

  但是,在尼娜找到1960年10月12日的美国报纸后,还是发现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尼娜形容自己被震住了,说那种震惊程度不亚于当时出席联大会议的各位官员。

  当尼娜明白这一切并非杜撰后,尼娜分析,赫鲁晓夫认为西方无视苏联存在,对苏联非常的不信任,为此要向西方展示不同于他们的外交风格——苏联式作风。

  ‘鞋子事件’成为‘冷战’的鲜明符号,这一事件只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性情和特点。在恫吓与幽默并存的历史中它担当了冲突的方式。

  4。“皮鞋敲桌”证人——联邦档案馆馆长安德烈·索罗金

  联邦档案馆馆长安德烈·索罗金说,对于赫鲁晓夫,外界提及最多的莫过于“皮鞋敲桌”事件。据称,赫鲁晓夫在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抗议菲律宾代表批评苏联在东欧地区实行帝国主义。

  索罗金认为,时至今日,有关这一事件的真相依然在争论之中,“没有证据”表明赫鲁晓夫曾经用皮鞋敲桌子。

  “有关赫鲁晓夫手中拿着鞋子的照片属于伪造。”他说,赫鲁晓夫“脱下一只鞋子,举起来表示不满”,但没有用它敲打桌子。

  联邦档案馆馆长安德烈·索罗金面对法新社美联社等机构当年拍摄的一只鞋子出现在赫鲁晓夫桌子上的照片如是解释。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孙女和联邦档案馆馆长安德烈·索罗金面对图2照片的心态表现相同——无奈和尴尬——就是没有对图2照片的真伪起疑心。

  5。剖析图2照片

  (把图2放到此处,方便比较。资料照片,赫鲁晓夫右手握着一只浅黄色的皮鞋。)

  (图11。)

  图6。

  分析:仔细比较图11与图2,显然图11更假,鞋子与黑鞋带子比例出现问题;图2与图6鞋的款式不同。难道赫鲁晓夫会变魔术?

  (图12)

  分析:啊,来源于此!

  (图13)

  历史视频显示,赫鲁晓夫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轮换交替用这个小物体击打桌面。正如赫鲁晓夫的儿子所反驳的那样,现场那么多的摄像机为什么没有镜头,为什么单单有一张照片?

  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网络上流传的赫鲁晓夫在联大演讲中用鞋子敲打桌子照片。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对“屡教不改者、冥顽不化者”就该打鞋底。或许这句话的道理能够超越国界。

  网友热议:

  甲:

  也就是联大会议的一年前,赫鲁晓夫在美国进行了为期13天的访问,考察了美国的各个阶层,美国社会的先进以及强大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方并且答应了赫鲁晓夫与演员梦露共进晚餐的要求。

  临别,有美国记者提议赫鲁晓夫发表到访感言。岂料赫鲁晓夫石破惊天惊世骇俗:我要埋葬帝国主义!

  乙:

  网络上就有这样的段子,某小国总统到美国访问,结果在下榻的宾馆中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圈套,第二天美特工就在宾馆给某小国总统观看偷录下来的片子借此进行要挟以达到政治目的,结果,某小国总统看后哈哈大笑,大手一挥,再给我复制100盘带子,我带回去全国播放,全国人民看后一定为自己的总统强大而自豪!

  美特工面面相觑。与“皮鞋敲桌”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前苏联人对此恶意中伤并没有感到有侮辱之举,而是恰恰相反。这或许就是“皮鞋敲桌”事件“春风吹又生”的原动力。

  丙:

  还是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与美国各界精英共进晚宴的那次招待会。陪同赫鲁晓夫的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老板斯库拉斯。席间斯库拉斯感叹说,正是美国优越的社会体制,使自己由一名国际流浪儿变成了国际知名公司的总裁。

  赫鲁晓夫接着答谢。赫鲁晓夫说,你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不过,我要告诉你,正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功,使得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苏联领袖!

  丁:

  “皮鞋敲桌”事件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的一个抽象符号。它是历史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它承载着那个时期的更多的社会信息,它一如历史的其它产物一样,具有生命力。

  不得不说,“皮鞋敲桌”事发两整年之后的1962年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那一刻,是赫鲁晓夫首先从核按钮上松开了手,据专家猜测,是与赫鲁晓夫1959年9月那次访美的心理阴影有关。

  如此分析,1960年10月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如果有“皮鞋敲桌”咆哮的举动,权且当作赫氏风格罢了。

  赫鲁晓夫在任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改革,制订了自留地、自留畜、开发冷冻土地种玉米等政策,努力解决吃饭问题。可以想象,冷冻土地种玉米肯定遇到很多的问题。

  不少的历史照片上,留下赫鲁晓夫拿着玉米棒喜悦。

  1959年9月赫鲁晓夫那次访美看到美国农场主的硕大的玉米棒绽放的那种带着哭的笑容那也是一种赫氏风格。

  两种风格相比较,后者的确没有“外强中干”的表现。

  责任编辑:

上一篇:成都化妆学校教你如何快速打造气质妆容?
下一篇:临沂中考方案公布!这个科目取消!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