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绣花针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炭火在火盆中燃着,灰烬裹着炽热的火心,温暖谦逊。将茶叶放置在用炭火烘到一定热度的陶罐中,反复颠炒,直到茶叶由青泛黄,茶香四溢。

  第一道茶:清茶。烤制好的茶,用炭火煮沸的水冲泡,名为“苦”。原原本本的茶香混合着炭火烘焙的茶气,一口下去,味蕾开启。第二道茶:乳扇核桃配蜂蜜,名为“甜”。乳扇的奶香、核桃碎的果香和蜂蜜的甜香,构成一杯香气满口的软糯。第三道茶:花椒和姜为主角,煮出一壶“茶百味”,名曰“回味”。这是云南大理漾濞00后非遗传承人张启诚的三道茶。而三道茶只是他众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

  

  张启诚出生在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从小受奶奶——大理州州级彝族刺绣传承人吉珍林的影响,在孩童时期就学会了剪纸和刺绣。大学期间张启诚学习研究民族刺绣,多次参加彝族服饰、刺绣培训和比赛活动。曾荣获全国商业设计中心2020年度金牌彝族服饰设计大赛第二名,受结绣缘首饰公司创始人瞿标祥老师、鹤庆县刺绣世家杨文焕老师指导,探讨发掘彝族刺绣的市场价值,创造更多实用、精简的刺绣单品,让彝族刺绣的传承融入更多大众生活。

  

  家庭环境的熏染、外出研究学习的积淀,促使大男孩张启诚在毕业后,将传承和创新彝族文化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方向。其中,彝族非遗刺绣成了他事业的起点。2022年,张启诚毕业后,回乡继承了奶奶吉珍林于2018年成立的漾濞县鸡街乡启诚手工刺绣经营部,开始带领当地绣娘在传承上革新,制作和销售各类彝族刺绣成品,小到彝族刺绣剪纸、装饰品、手工编织、文创笔记本、文创丝巾、公文包,大到彝族定制刺绣服装,这样的经营和实践为农村社区中的妇女找到了不出远门就可提升收入的方法。张启诚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带动群众致富的领路后生。

  

  彝族非遗刺绣落地石门关

  2023年春节,在大理漾濞县文旅局的引荐下,张启诚和奶奶吉珍林带着众多彝族的刺绣古品、珍品来到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景区,在春节期间,为广大游客展示精美的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并为游客带来“三道茶”体验。

  春节过后,在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邀请下,张启诚的彝族非遗文化体验馆落地大理苍山石门关景区。作为大理漾濞县的文旅龙头企业,大理苍山石门关景区十分重视在地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并支持非遗传承人张启诚开启在石门关的文化传播事业。

  

  农历二月初六是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彝族的传统花神节,在大理漾濞石门关景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张启诚在奶奶吉珍林的带领下,携绣娘们一起唱花名,拜花神,用传统的祭拜礼仪表达对花神的敬仰和文化传承的诚心。

  

  在活动中,《唱花名》唱百花生日。月月花不同,意不同。用男声女声对唱的方式,答花名,唱花意。在一唱一和中,将每月花神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彝族非遗文化落地石门关为石门关景区的文化和民族色彩更增添了一笔。

  

  小伙子拿起绣花针,穿起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男耕女织,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穿针引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更是女性的形象。00后小伙子,拿起绣花针,传承本民族刺绣文化,是家族几代人对手艺的执著,也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奶奶吉珍林是第六代传承人,张启诚是第八代传承人。说起家族的非遗传承技艺,祖孙二人总是谦卑中带着自信,自豪中带着使命。也许正是这种荣誉和使命感,能够支持他们走得更远。

  

  民艺寄托着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无论图案纹饰的设计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在诉说着生活的点滴。人们将带有美好寓意的纹饰和颜色穿着在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节庆活动中,烘托出节日活动的气氛,或喜庆,或庄重肃穆,都是特定民族群体生活的记载。

  彝族很重视给新生儿吃的第一口食物,张启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据说他刚出生的时候,奶奶去房间外取东西,妈妈此时从房屋内挂着的蜂蜜罐中取下了蜂蜜喂他,所以有了他现在的口才。可是当他拿起绣花针那一刻,又完全专注在刺绣作品上。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热爱民族文化的张启诚是行走的文化传播者,00后的小伙子平时在生活中,也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标志性的头饰和服装上点缀的银饰,从声响和服饰特征上就远远可以认出他。

  作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寄托了很多希望在家族手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张启诚身上。她不仅把家族祖辈传下来的彝绣珍品,全部传给张启诚打理,并协助他一起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全心全意支持张启诚的事业。如今,张启诚已被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奶奶吉珍林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要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我有信心把家族的技艺传给他继续发展。”

  

  目前,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藏彝绣古品达300件,其中6套明清时期珍品。体验馆内有非遗体验项目:彝族刺绣、火塘三道茶等。他创办的云南一剪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现有60多位绣娘,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去年,他的公司与药企达成合作,将彝绣图案设计在产品包装上,用产品彰显文化,用文化带动产品。下一步,他将探索产品与彝绣文化进一步融合,贴近大众生活,开发“非遗+文旅”等项目,让彝绣走出大山,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张启诚说:“我想用年轻人的思维,借助互联网,把家乡手艺人的产品卖出去,把彝绣文化宣传出去,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公司的发展、绣娘的带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全面发展。”

  

  后记:

  我和张启诚的相遇,始于他在石门关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多年前,我曾走访云贵,并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从事植物染色。在走访周城扎染博物馆时,我感叹很多精美的纹饰只能沉睡在博物馆内,作为文献资料供人观看;也感叹传承断档,手艺人的老去,精湛的技艺无人继承。当我看到精美的彝族刺绣珍品,看到吉珍林老师和年轻的传承人张启诚对于传统手艺的继承和坚守时,也看到他们内心和眼中的光亮。当有人接过接力棒时,传承就有了生命力。(作者:徐新玉)

  编辑:白静

  举报/反馈

上一篇:湖南工程学院教师柏勇:体育教学就是一场马拉松
下一篇:白河县:立足“建管用”激活远程教育新动能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