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多少钱可以提前退休,安度余生?消费主义和终身学习哪点相似?即便活到百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

  如果我们过租房、每日两餐也不打算买房买车生活,每月把支出控制在3K,每年3.6万,25倍年支出就是90万,超过这个数额的存款就算有钱了。

  如果天天吃日本生牛排,住1万平的别墅,那你我有多少钱都不算有钱。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如果不加控制,任由欲望不断膨胀,早晚会倒霉。

  大多数人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于是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每个人算出的具体数额都不同。

  只提示一点,在接受本金减少、保持赚钱能力的情况下,连25倍年支出都不用存够就可以过上FIRE生活。

  此外缺乏安全感的人钱再多也还是感觉不安全,这是个心理问题。

  很多人活着是给别人看的。他们开好车,住大房子,在公司拼命往上爬。这些只是为了符合社会给成功人士制定的标准,其中不乏驴粪球式的表面光。离开公司提供的职位,他们什么都不是。

  人到中年至少要想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高管职位、大房子、好车、更多钱,还是做些于人于己有意义的事。前者属于外部标准,后者属于内部标准,动力源也有不同。

  只按外部标准生活,导致很多人活的疲惫不堪。

   

  

   

  追求不断成长而非成功。

  成功是一种固定的状态,到达后事情就结束了,接着要追寻下个目标。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有两种无聊,一种是目标没有达成,一种是目标已经达成。这是以成功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造成的后果。

  追求成长则不同,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思想的成长没有极限,不会厌烦。

  人到中年了,有些人明白不能再祸祸身体,熬夜、加班、喝酒、去人多的场所这些都不能再做了。

  他们看的明白也理解严重性,可就是无法面对。

  面对现实可能意味着要退出职场,或者放弃自己现在的高职高薪。

  以我的观察让他们直面中年困境的并非主动思考,而是被动开除。人性就是如此,灾难来临之前总觉得不会是自己,不会是今天。

   

  

  答:意愿、赚钱的能力和存款。

   

  以我为例。

  30岁出头就看清楚人到中年的状态。即便努力,到45岁左右也难逃失业的下场,能耐再大也没有用。同样的工作,老板更愿意用年轻人,而不是40多岁职场老年人,经验这年头儿不值钱。

  2015年,我38岁时选择退出职场。退下来之后不断挣扎,努力活着。用了4年时间,拥有了自己的赚钱系统。直至2022年6月,我才知道目前的生活叫FIRE(财务独立、尽早退休)。

  总之,想明白和面对之间的鸿沟需要行动填平。即便不愿主动面对,社会也会教我们做人。

  我们即便真能活到100岁,也不过才3万多天。

   

  我本人到这世上已经16000多天,再有12000多天就到80岁了。日子真的很容易过。

   

  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就不用再拼命赚钱,你我赚再多钱也带不走。接下来这一万多天怎么过才是真正应该考虑的。

   

  做自己特别讨厌的工作,上班像上坟,就是在自戕。

   

  人工智能再次掀起失业潮,我们选择喜欢的事情去做,即便最后不赚钱也落得自己高兴。

   

  我个人觉得后者更可取。

   

  有一位前同事在杭州有十几套房,没房贷,算是很有钱了。可这人2018年就死了,一分钱也没能带走。

   

  与其想着怎么多赚钱,不如思考如何让一天过得更有意义。毕竟,活到100岁也只有3万多天而已,浪费不起。

  40岁之前我在换行业、换公司时会毫不犹豫放弃已有的小成就,有机会就去,做事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也不让别人。这是为了人到中年之后不再折腾,少一些挣扎。

   

  分析之后多次尝试才有机会找到方向,全力做事才能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与创造价值的可能性。

   

  2015年,我38岁退出职场,从38岁到40岁之间仍然是在不断折腾找方向。直到40岁,接触到讲书这件事,辅以自媒体创作才算真的安心。

   

  如今我46岁,终于走在喜欢且能创造价值的道路上。

   

  要么年轻时折腾,要么中年之后开始折腾,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选。

  几年前有一则消息,说刘德华办演唱会,结果到一半坚持不住只好停演。他本人年纪不小了,加上演唱会又特别消耗体力,所以只能放弃。

   

  自然界对每个人都有限制,努力之后认清它才可以活得自洽。

   

  有些人觉得40岁只是又一个崭新的20岁的开始,继续以年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熬夜加班连轴转。机能的衰退你我如果不承认,早晚倒霉。

   

  中年人的正确策略是“知止”。做事仍然尽心尽力,同时认清能力的边界,明白在哪儿要停下来。

   

  我经常举熬夜的例子。年轻的时候刷夜没问题,第二天还能正常工作。40岁之后甭说刷夜,晚睡都会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直面能力有限的事实,才能保持健康,把事情做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过好当下一刻,尽力让生命充满华彩。

   

  

   

  答:都是没完没了。

   

  以手机为例,早期就一个摄像头,后来两个、三个,有的夸张到十几个,还要上专业的。一年更新三代主力机,没完没了地希望客户尽快更新换代。

   

  消费主义就是告诉我们:总是有新的东西,新的一代总是比前一代要好,值得你拥有。每次开新品发布会,厂商都会说:“我这个产品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这跟终身学习就很像。后者是个勇攀高峰的过程,每一个新的挑战都是自我进步的契机,永远不会止步。

   

  比起相同,两者区别更大。消费主义是一种消耗,终身学习则可以丰富人生。

  为什么“莫为儿孙做牛马”是对的?

   

  身边有些朋友想过FIRE生活,可又想给孩子多留点钱,于是继续职场挣扎。

   

  我也有孩子能理解这种想法,只是这种想法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无论多努力,父母只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该怎么跑还得看他自己。

   

  第二,保持身体健康,不给儿女添麻烦是更值得注意的。打工搞得身心疲惫,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三,承认并看清自己的天花板,很多时候比打破它更有意义。父母给孩子多留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是想让孩子向上爬。成功率低,价值也不大。

   

  40岁之后,我想明白了“安稳地活好,别进监狱”是关键。

   

  

  我朋友无忌哥是“给予者联盟”的发起人,去年直播时他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那就是只有见过丰盛才能真正给予。

   

  如果自己都吃不饱,何谈帮助别人?以前那些大善人都是很富有的。

   

  给别人一桶,我得有一缸,给别人一缸,我得有一池子才行。

   

  见过丰盛,才不会在意蝇头小利。有了正当的赚钱途径,才不会落入歧途。

   

  就是这种三岁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八十岁的老人未必做到。毕竟,知易行难。

   

  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还是尽力增长见识,至少见过丰盛,接下来找机会帮助别人,否则就成了别有所图。

  清欢即清雅恬静之乐。

   

  于我而言就是每天6点起床10点半入睡,白天读书遛弯,坚持午睡,没有特别需要遭心的事。这种好日子已经持续了8年,算是人生至味。

   

  反观每天吃日本生肉,住1万平米的房子的人,他们该得病也得病,该走还是得走。

   

  与其为了钱财消耗自己,还不如在人生有力量的时候退下来。读读书,看看景,偶尔见朋友,我觉得这很带劲。

   

  无论哪种生活,只要是内在自发的,怎样过都可以。我们需要在不扭曲自己的前提下找到它。

   

  人到中年,没病没灾,健康生存,看清自己的天花板,在限制之下努力。这很可能就是“不惑”了。

   

  

上一篇:网友官网留言建议整合南京这三所师范高校,组建南京晓庄师范大学
下一篇:深耕教育十余年,希沃杏坛计划专注老师专业化成长,希沃学习机专注3-12岁孩子学习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