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信息类阅读答题必备(三)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信息类文本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其中科普论文和文艺论文经过适当处理后进入高考试卷的概率比较大。信息类文本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学生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不能把握文本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问题,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转述或概括句子的意思。

  就具体考查来看,信息类阅读共包括5道题,客观题三道,主观题两道,分值17~19分(主观题8~10分),是整套题的首当其冲的部分,且分值比重大,复习备考中需引起足够的关注。

  【考查综合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信息处理能力,即从材料中快速检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取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和迁移运用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命题角度开放】

  1.客观题: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涉及三种类型:①理解分析文本内容,信息对应点明确;②推断观点态度,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判断;③文外信息印证文内观点或概念的验证,需要一定的迁移推断能力。

  类型一: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

  坑1: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概括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一看与原文的说法类似,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一致。

  坑2:以偏概全。命题人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考查学生明辨信息的能力。

  坑三:张冠李戴。命题人命制选项时常在表述对象上设误,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坑四: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人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坑五:曲解文意。命题人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使选项中的观点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了作者观点,与原文不符。

  坑六:混淆是非”。命题人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坑七:混淆时态。命题人命制选项时故意将“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将“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

  坑八:“关系混乱”。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尤其要注意因果颠倒,即选项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

  类型二:观点推理与判断

  坑1:推断绝对。选项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坑2:于文无据。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故意偷换已知的判断(前提),或将推出的新判断(结论)胡乱拼凑,但这些前提或结论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坑3:强加关系。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或将本无关系的两个结论用某种关系拼凑在一起,造成推理过程混乱,从而导致选项错误。如“强加因果”就是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句子说成有因果关系。

  类型三:文外信息印证与分析

  此类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要么考查能否作为论据来支撑相关材料观点,要么考查是否属于文中某一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考查的本质依然是信息的推断。

  【万能解题】

  找——据题干或选项找区间

  比、推——三重比对或文本互证

  ①比——比对词语、句意和关系

  

  ②推——由文内之意推文外之意

  首先明确要印证的文本观点或概念,并回归原文找到文中对应信息区间,准确理解要印证的文本观点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项理解文外材料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推理分析是否与原文观点或概念一致,作出判断。

  2.主观题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分析新高考试题,结合文本的具体特征,新高考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命题角度: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体特征、下定义(理解概念的内涵)、观点迁移运用。

  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要点加以概括。这里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这类题的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筛选是寻找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就是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共同特点、普遍意义、共性认识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

  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文体特征题考查考生把握信息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能力,即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仅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弄清表达信息的方式(即论证方式)。为此,不仅要掌握论证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技巧。

  论证结构: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下定义(理解概念的内涵):用简洁明确的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被定义的概念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下定义,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观点迁移运用:观点迁移运用题是近年来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近几年来备受推崇。这类题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所给的文本外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所给材料,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文本外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近三年的主观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例如:2021年新高考I卷的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此题的开放性较强,需要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观点,并据此分析题干中的诗句。2022年新高考I卷的第4题延续了这一考查趋势。整体看,主观题的命题角度既灵活又有依据,即题目往往是依据材料的内容重点和文体特色而灵活命制的。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考查梳理材料的论证思路和文外信息的印证,新高考Ⅱ卷考查分析论证结构和看法对策。

  举报/反馈

上一篇: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最新提醒!
下一篇:早安太空·网罗天下|@2023毕业生,这首歌送给你们!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