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推介|“市域统筹”带来“县中振兴” “素质教育”造就“质量奇迹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6-25
手机版

  编者按:

  6月21日、22日,《中国教育报》连续两天以“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的形式,在头版头条等位置报道了常德普通高中大面积高质量现象,为常德教育点赞。

  “市域统筹”带来“县中振兴”

  ——湖南省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积高质量现象调查(上)

  

  刊登于2023年6月21日《中国教育报》01版

  湖南常德,下辖9个县市区、5个管理区,521万人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该市普通高中教育同样曾处在“塌陷”边缘,而今却齐头并进、梯次发展,形成了区域内高中“百花齐放、优质发展、整体均衡”的“常德现象”。用常德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基本实现了大面积的高质量。

  这里,看不到一所超级中学,也没有一所高中一家独大。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没有一个县市区出现“县中塌陷”现象。湖南省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结果显示,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系列重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二。

  在湖南,论财力,常德人均可用财力排名全省第七;论地理位置,常德地处湘西北,是全省最后通高铁的城市;论生源,2022年,常德初中毕业生只有48401人,生源基数排名全省第九。

  那么,常德高中为何能办好?

  

  常德市鼎城区一中学生在校园里阅读。学校供图

  

  常德市石门六中学生在上素描课。学校供图

  共同发展

  债务缠身、教师流失、生源流失……21世纪最初几年,常德高中发展水平在湖南省中游徘徊,不少县中发展跌入低谷。

  “面对当时的局面,市委、市政府非常担忧、高度重视。”常德市委书记曹志强说,常德清醒地认识到,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对县域教育生态建设十分重要,对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寄托着千千万万乡村学子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必须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2003年出台了“常德教育二十条”,突出“一把手”抓教育,把办好高中教育作为市县两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志性、系统性、基础性、接力性工作,20年来,连续几届班子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全市高中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

  “我们不搞超级中学。”曹志强告诉记者,常德坚定一个思想,就是绝不止集中资源发展一两所“明星”学校,而是实现共同发展、整体提升,高中教育发展不落下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区,目的就是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是在共同发展的战略下,常德市县域高中走上了振兴的道路。而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就成为常德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首先抓的一件大事,各地纷纷大手笔投入,将县一中搬迁新建或改扩建作为“龙头工程”来抓,让它们立标杆、树旗帜、做示范,带动当地教育的改革发展。

  临澧县一中第一个完成整体搬迁。2002年,临澧县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占地580亩的省示范性高中。此后,该县历届县委带领干部群众,一方面继续支持县一中建设,一方面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还清了县一中的建设债务。

  2003年,石门县一中、桃源县一中相继启动整体搬迁。此后,常德各地掀起了高中学校建设热潮。2022年8月31日,总投资6.4亿元、占地275亩的汉寿县一中正式搬迁,标志着常德市最后一个县市区省示范性高中新建(改扩建)项目完成。

  据统计,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约30亿元,高标准搬迁了5所县一中,高质量整合了9所农村高中,并累计投入约20亿元,增建教学用房、改造运动场馆、添置教学设备,全市县中大班额全部清零,教室智慧终端实现全覆盖,还积极化解县中债务8亿多元,县中普遍实现了轻装上阵、减负前行。此外,市直高中也投入了近10亿元进行改扩建。全市高中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中崛起需要优良的双循环驱动。”常德市市长周振宇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县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良的办学条件及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是高中崛起的内循环系统;而党委重视、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关怀是高中崛起的外循环系统,党委、政府要对教育有战略性思考,舍得投入,重视人才,尊重办学规律,培养好校长,建设好班子。“常德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致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蔚然成风,展现了抓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划下“红线”

  熟悉常德教育的人都知道,很多地区为之头痛的“掐尖”问题,这里基本没有;恶性抢挖师资现象,这里也基本没有。

  “从来不掐尖,不买卖生源,不超额招生,也不越政策界限,近10年来,我们都持之以恒地坚守和坚持。”常德市一中党委书记唐会荣说。

  常德市一中是市直省示范性高中,是常德市高中的“老大”。翻开该校的学生名册,可以发现,除了每年60名“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学生来自全省6个市州外,该校生源均来自武陵区、常德经济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常德市二中、市六中、市七中、芷兰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等市直高中也是如此,“势力范围”均在城区,每年生源基数只有6000人左右。

  一句话,就是市直学校只可以在城区招生,从政策上杜绝“掐尖”现象。“这是我们坚持了10多年的政策。”常德市副市长周代惠介绍,常德市较早在湖南省推行属地招生政策,不仅市直高中不准违规到县里招生,县与县之间也不准违规跨地域招生,目的就是为了给县中良好的生源基础,确保教育秩序不乱。

  早在2008年,常德市就针对高中办学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观念性、体制性障碍,比如不按计划招生、买卖生源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设置“底线”,亮出“红线”,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坚决说“不”,有力地规范了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秩序。

  恶性抢挖师资现象,在这里也基本绝迹。在常德,市直学校不到县中抢挖教师,县中不到初中学校抢挖教师,成为常德市各学校不成文的一条规定。

  唐会荣告诉记者:“虽然想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但我们从不去挖外县和其他市直学校的老师,市二中、六中、七中的老师,我们没有挖一个。新进教师都是通过引进公费师范生和公开招考的方式解决。”

  这么多年来,桃源县一中没有在县内其他高中和初中挖一个教师。“因为一旦桃源县一中将他们的骨干教师挖走,他们势必会在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挖走优秀的骨干教师。这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就更加薄弱,使得整个义务教育质量下滑。”桃源县一中校长燕立国说。

  “在市级层面,我们坚决遏止抢师资、挖墙脚现象,绝不‘自毁长城’。”常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祖国说,常德敏锐地认识到师资对于办学育人的关键作用,教师缺了,都是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为高中多渠道择优补充教师,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专业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让常德保持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特色多样

  常德市六中有历史积淀,有光辉岁月,也有在低谷徘徊了10年的困境:2009年,“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的牌子被摘,该校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直线下降。

  2019年,该校新任党委书记程光明和校长李井岗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反复思考研讨后,对市六中的办学目标做出了战略调整:追求错位特色发展,致力于打造符合市六中校情的人文特色普通高中。

  这几年,六中人还真动了不少脑筋,构建的“大经典、大讲堂、大银幕、大课间、大舞台、大阅读”六大核心素养平台项目荣获湖南省首届学校文化创新提名奖和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融合创新十佳优秀案例,常德市仅此一例。

  从“终止复牌之梦”到“追求特色办学”,从追求“面子”到更看重“里子”,常德市六中走出一条低谷突围之路。

  常德市六中是常德市探索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之路的一个生动缩影。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覃道勇说,在抓发展的问题上,无论哪一类学校,一所都不能落下,“如果只抓几所示范学校、几所优质学校,无论它的质量多么高,常德的整体质量都上不去”。

  因此,本着让学校“带着自己的基因生长”的宗旨,常德大力提倡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不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是连续几届市教育局领导班子的集体共识。

  常德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校史研究,凝练办学理念,明晰办学思路,形成办学特色,明确反对千校一面、整齐划一的同质化现象。在每年一次全市教育大会上,对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校提出表扬。

  10多年来,常德高中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明显,不仅市二中“科技高中”、市七中“艺体高中”、外国语学校“外语高中”声名远扬,汉寿县二中、石门县二中、澧县二中、桃源县二中、津市市三中等县中也都在多样化发展路径下实现了突围。

  汉寿县二中党委书记、校长肖文敏说,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以文化课为骨架,以艺体特色为两翼”的办学思路,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创造了“低进高出”的良好成绩。

  在特色发展之路下,各学校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和必修课程校本化改造,高质量的特色课程群也纷纷涌现:市一中招飞课程群、市七中艺术课程群、芷兰实验学校科技创新课程群、桃源县九中体育课程群……

  互帮互促

  在桃源县,不止有桃源县一中这么一所好学校,桃源县二中、桃源县九中等学校也广受认可。

  为什么会这样?

  “桃源县一中不是垄断,而是引领。”这是桃源县二中校长陈立新的说法。在他看来,桃源县一中并未在生源、师资上进行“垄断”,而恰恰是通过指标到校改革,提升了桃源整体生源质量;通过先进教育理念输出,提升了桃源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现在,桃源县一中、县二中、县九中成为共同体,实现了管理互通、干部互派、教师互学、资源共享。

  桃源县打造县中共同体是一个缩影。常德市坚持“左手牵右手”,示范高中与一般高中、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一同抓,推动高中干部互派、教师互动、资源共享,打造共同体行动不仅在县域,而且扩展到了市内、省内乃至国内。

  2021年,石门县一中与津市市一中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两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优生培育、班风建设等核心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开放、联学联考”。

  同年,桃源县一中开启了与怀化市沅陵县一中的携手共进之旅,并和西洞庭管理区一中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领办西洞庭管理区一中。2022年,在教育部门部署下,桃源县一中又负责对口帮扶广西百色的5所县中和河北省曲阳县永宁中学。

  实际上,最能够体现出常德各学校互帮互促打造共同体的,是他们自发构建起的“民间同盟”。

  1996年,几位湘鄂边知名中学的校长就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达成了共识,开启了一段为期20多年的跨省校际合作,后来逐渐形成了七校联盟,其中就包括常德市一中、澧县一中、临澧县一中。该联盟每年举行两次教学比武,已连续开展了27年,成就了“湘鄂边七子”合作的佳话,也为这7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

  “澧水流域市级示范学校联盟”于2013年组成,临澧县四中为牵头学校,成员包括澧县二中、澧县六中、石门县二中、石门县五中、石门县六中、安乡县五中。10年来,通过经验分享,交流互鉴,这些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破冰开局,逐步走出了低谷和困境,成为常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沅水流域市级示范学校联盟”于2018年11月底成立,包括桃源县九中、汉寿县二中、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一中、桃源县二中、汉寿县五中等。该联盟以教学比武、教学研讨为手段,为各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合作研究平台,收到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在抱团教研、携手共进的氛围下,近年来,常德市一般高中、民办高中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素质教育”造就“质量奇迹”

  ——湖南省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积高质量现象调查(下)

  

  刊登于2023年6月22日《中国教育报》01版

  

  常德市鼎城区阳明高中文艺汇演现场。学校供图

  

  常德市桃源二中学生在探讨题目。学校供图

  

  常德市澧县二中校园。学校供图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湖南省常德市高中也存在着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但在此背景下,常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10多年来持续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

  这里,广大群众对高中教育充满信任,教育焦虑感较低,“常德的学校好,教育质量高”是人们对本地教育的一致评价。多年来,该市没有“校闹”或突出家校矛盾冲突。社会助教氛围十分浓厚,市县两级教育基金会基金总存量达4.5亿元。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这是近几十年来湖南省教育厅党组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推广一所中小学的办学经验,史无前例。

  持续稳定高质量的背后,正是该市牢固地树立“抓全体、抓全程、抓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的结果。

  现代治理

  常德普通高中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高质量,健康的“肌体”是坚强保障。

  10多年来,常德市坚决破除“管”的思想,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制度机制等各个方面推进治理现代化,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增强了学校的内生动力。

  “我们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办学自主和日常工作上坚决‘不为’。”常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祖国告诉记者,对学校订购资料、采购物品、教师聘用等工作,只要政策允许,市教育局绝不掺和,对学校不搞轰轰烈烈的检查达标活动,评估学校不搞“一刀切”,尽量少发文件,尽量减少会议。

  “市教育局对自身的要求,名为‘不为’,实则是‘有为’,是为给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为支持校长安静办学。”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覃道勇这样理解“不为”的内涵。

  最突出的表现是实现了教师自主招聘。“去年我们在高校招聘了11名教师,全部由学校主导,现场签约,教育局、编办、劳动人事、纪委等部门现场参与。”安乡县一中校长李立新告诉记者,这批教师进入学校后,迅速融入工作。“学校拥有教师选人用人自主权,学校发展就有了更强的底气。”

  其他高中也是如此。近3年,常德各县中根据教学需要共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

  “不为”还突出表现在给学校招生分班、提拔干部、后勤服务等方面建立“防火墙”。“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有很好的传统,我们学校干部里没有关系干部。只要有关系生、关系干部,对老师都是一种伤害。”石门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侯宏泉说,学校干部都是从一线岗位实干上来的,干事有成绩就有平台。“因此,学校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团队。”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常德市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目前,“党委集体领导、行政执行落实、支部引领带动、党员先锋示范”的党建模式已在市直高中全面实行,并逐步推广到县域普通高中。

  专家治校

  当然,也要“有为”。

  “市教育局的‘有为’,主要是在办学方向和关键环节上主动作为,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胡祖国说。

  因此,常德坚持专家治校。“常德校长选拔任用非常规范,有一套专业的标准。”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林说,常德充分发挥名优校长专业优势,既注重择优培养,实施校长梯队培养计划,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又做到举贤用能,全方位支持,零干扰服务,让校长放手管理、专心教育。

  他告诉记者,为保证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常德市委领导多次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绝不能成为解决干部级别待遇的地方。”为此,常德市委组织部下文明确规定推动校长专业化。

  翻开全市40所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简历,可以发现,其中36位是从学科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等岗位上摸爬滚打上来的,均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燕立国就是一个代表。自1986年进入桃源县一中工作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物理教师开始做起,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2006年任校长以来,他仍坚持每天和学生一起晨跑,每学期听课超过100节。

  在37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燕立国特别注重研究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做法——“情感教育·生本课堂”。“情感教育”是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以育情为目的,包括报国之志、感恩之心、人格魅力、价值观、世界观等,落脚点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上。“生本课堂”就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像燕立国这样的优秀校长群体引领着常德高中发展,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同样存在优秀教师流失问题,但常德高中却有着强大的“造血能力”,好教师源源不绝。“这种‘造血能力’,来源于常德有很好的教师观。教育的发展,一定是教师的发展。”常德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庹朝君说。

  常德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全面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新建周转房、人才公寓3485套,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给予获奖对象10万元重奖,多方增强教师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构建起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梯次培养机制,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涌现了桃源县一中“学科中心”、安乡县一中“师生同考”、津市市一中“先生夜校”等典型经验,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系统工程

  在常德,有一个牢固的理念,就是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抓高中教育3年,还要抓12年,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一盘棋”。

  “义务教育的质量高,高中教育的基础才扎实。”覃道勇说,不能只站在高中的层面办高中,而应该把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精力放在义务教育上,这是常德教育人的共识。

  “临澧县每年只有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有1000名左右进了临澧县一中,如果不把义务教育质量提上去,那临澧县一中就很难办好。”临澧县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政权这样阐述为什么要抓12年的逻辑。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德高中不仅不“掐尖”,反而将宝贵的学位留给了农村初中。

  常德较早在湖南省开展指标到校改革,其中,桃源县一中又是最早的。2013年,桃源县一中把招生指标数的近30%分到了乡镇中学。一年后,桃源县一中又按照乡镇中学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的平均分数,把招生指标全部下放。

  事实证明,指标到校改革,对桃源县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制度上保障了不放弃一个孩子,提升了整体质量。”桃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向钦林介绍,由于按照平均分下放县一中招生指标,倒逼各初中学校重视后进生,解决了多年来乡镇初中办重点班的问题,提高了乡镇党委、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多边共赢。

  “在指标分配方面,不仅是桃源县一中,鼎城区一中指标分配达到了90%,汉寿县一中达到80%,临澧县一中把70%的名额留给了农村中学。在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这个比例也在50%以上。”常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原科长李军说,常德市各县级教育部门从政策上着手,把最多的省示范高中学位留给农村,整体提升了初中生源质量,为常德高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源基础。

  除了招生,常德各高中还从加强初高中共同教研、初高中结对帮扶、初高中学段衔接等多方面入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扎牢底盘,有效地提升了整体生源质量。

  超越高考

  令人惊奇的是,常德高中普遍不搞题海战术,不打消耗战。桃源县一中有著名的“三不”: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澧县一中艺体课程从来都是开满开足。

  不靠加班加点,那靠什么?“靠的是素质教育。”胡祖国的回答十分肯定,“多年来,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升学率,而追求的是学生在成绩之外,思想品德、个性发展、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取得更大的进步,以后进入大学,走入社会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和竞争力。”

  因此,早在2008年,常德市教育局就出台了《关于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实施监控与评价的通知》,从“办学行为”“文化成绩”“全面发展”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指向素质教育,做到“三全”——抓全体(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抓全程(面向全学段、全过程),抓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份文件是常德高中崛起的里程碑。”常德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谭绍清介绍,常德确立既把区域质量单独考核,又把不同类别学校分类考核;既考核文化成绩,又考核综合素质;既考核学校现状,又考核学校发展和提升情况;既考核学校是否关注全体学生,又考核学校是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记者听到了一个故事。“考上11个清华北大,居然没能排进前三!”在2012年常德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年会上,一所省示范性高中看似获得了丰收,但评价结果却出人意料。一位校长说:“谁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让大家产生很大触动。”

  原来,按照评价指标打分,这所学校虽然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不少,但高考平均分、优秀率并不高,因此考评分数没上去,自然也就没能进前三。

  10多年来,通过评价“指挥棒”,让“不为高考,赢得高考”成了常德教育人的广泛共识。

  在这个“指挥棒”下,抓全体学生成为基本价值导向。桃源县一中把后25%作为主攻方向,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4个优先权。石门县一中没有重点班,也没有实验班,科任教师按职称、年龄、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让全体师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在这个“指挥棒”下,抓全面成为各校自觉行动。各学校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人格培养、品德提升、身心健康、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各高中即使高三年级也开齐开足音体美及劳动教育课程。每所学校都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社团。

  也是在这个“指挥棒”下,各学校使课堂教学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高效课堂模式纷纷涌现:桃源县一中“生本课堂”、澧县一中“卓越课堂”、鼎城区一中“渗透课堂”、津市市一中“双主课堂”、芷兰实验学校“生命课堂”……

  常德市教科院副院长傅广生说:“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形式多样,但核心体现了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破解了刷时间、重刷题、搞培训、搞补课等低效手段。”

  也正因为这样,常德普通高中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素质教育印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思瑶

  二审:夏孟琦

上一篇:2023江苏省三支一扶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江苏省人事考试网
下一篇:初中阶段,提升数学的4个技巧,请学子参考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