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西门读中学时的奇遇(小说)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6-27
手机版

  (一) 溺水获救

  谭文焱的老家在离渝市不很远的长江上游方向的江城乡下,是在乡村小学开始读书的。考初中被录取到离家三十多里外的乡村中学,住校读书。

  那时母亲去远在渝市工作的大姐家帶小孩做家务,父亲58年就去世了。所以从读初中开始,文焱就缺家人管教,学习和生活都是自理。

  他人小聪明,读书无人监督,懂得专心用功,成绩自來不错。

  谭文焱家境贫寒,自幼瘦弱,幼年多遇劫难。作者在小说《拨灯棍幼年五劫》中有过描述。

  民间传说,每个人都是在他自己的星宿下出生的,但谁也不知道文焱是什么星,是晦气星呢还是朗星?

  谭文焱从小没人管,但从读小学开始就喜欢看书。家里没钱买书,文焱却常常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到课外书看。小学还没毕业,他就已经读过一些旧小说。像《说岳全传》、《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些有点豪侠的书,还有《包公案》《施公案》这些内容多糟粕的古小说也看过。

  《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和《民国演义》等这些小说也是在读小学时读的,也因此对学历史有兴趣。

  小小的年纪,他脑海里活跃的经常是岳飞、牛皋、李逵、关羽、张飞、展昭和窦尔敦这些人物的形象。

  那时还看过《新儿女英雄传》这样的一些当代小说,还看过《解放军文艺》杂志中的很多小说,如《淮河边上的儿女》。所有这些书籍和书中活生生的人物,都对文焱产生过影响。

  读初中的时候,学了历史课空想社会主义章节,有男生给谭文焱取了一个诨名“圣西门”。全班同学都爱叫他圣西门。

  圣西门中学时代就经受过磨炼。乡下的孩子从不娇惯。56年夏他考入离家三十多里的江南初级中学读初中。他是一个人用一根竹杆,一头挑着籐条包箩,一头挑着舖盖卷,出门向人指的西南方向走,横越一道幽深无人的峽谷,过石龙村地界,翻山越岭走了一天才走到江南初级中学。

  圣西门感到第一学年的学校生活非常不错,毎月4元的伙食费,猪肉牛肉,还有鸡鸭,天天顿顿換着花样,比自己的家里伙食都好得多;而且那时学校也没组织什么劳动,校园学习风气浓厚,班级和少先队的文体活动野营野餐等也很活跃。

  隔年后,不知何故,伙食费涨到每月6元,诱人食欲的葷腥菜品却愈來愈少。58年,校园里出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教育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标语口号。学生们受到很快就要进入共产社会的教导,全社会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校长给全校学生讲话,传达上级“敞开肚子吃飯,鼓足干劲生产”的精神。

  学生们的劳动逐步多起來,学生不但要经常在校园里种菜、挑水(那时没自來水),农忙时还花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的时间,全班集体去农村做农活。在稻田薅秧的时候,无论男女生没有人没被蚂蝗叮咬出血、痛苦呼叫过,偶尔有长长的乌梢蛇从水面呼啦啦而过,更吓得学生们面容失色。

  这年秋天,全班又去农村“大战三秋”。有一天劳动收工后,天色阴暗下来,班主任帶上全班二十多个男生去一口土塘洗澡。一天的劳累后,用清水洗去尘垢和汗水是多么惬意!会游泳的少年小伙伴们,脱得光溜溜的跳进水中游泳戏水。不会游泳的,就在塘边搓洗身子。班主任身高,光着身子,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塘里的少年。

  圣西门个子矮小,他当时还不会游泳,但也脱光了身子下到塘里,摸索着向深处去,突然一下沉下去没过了头顶。可一间有人把他抓了起来,摔在塘边的地上。

  原来班主任眼尖,而且就在他的身旁,就一下子将他救起來。圣西门连一口水都没有呛着,只是吃惊不小,但转瞬平静下来。这时他感觉的,不是害怕,只想起古旧书里曾有的话:“吉人自有天相,神灵佑之。”

  (二) 野宿山野堰塘边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农忙劳动的时候,晚间还参加所在公社生产队的学习。这一天,队里开大会,人们聚集在点有几盏昏暗油灯的大屋子里,稍远处就看不清人的脸。人们在说什么话,初中生们都还听不大懂。只有队长说的几句开场白让圣西门听懂了,终生难忘。那队长说:

  “帮助党整风,就是帮助党改正邪风,把歪风扳正。”农民们和幼稚的初中生一样,其实对整风都不懂。会场静静的,好些学生乘机打瞌睡。

  学生远行为学校挑米挑菜,发生过学生迷路夜宿山野的事故。

  初夏里的某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们去远在江边的龙门场镇挑米,來回六十华里山乡石板小路。一早同学们就帶上校方发的一个馒头,扁担上肩挑箩篼出发,到龙门街上已近中午时分。大家至粮站各自按自己的能力装米、过秤,然后打道上路回校。

  圣西门体力弱,也就只装了五十斤,但上路还是觉得担子沉甸甸的。天气有些热、汗流不止,气喘吁吁的,熬不过时就歇歇再趕路。他路上多次歇着,比他后上路的同学一个又一个都超越而过。

  挑担走呀走呀,也许米多挑了些,路也太漫长了,两条腿沉甸甸的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动。天不知不觉黑下来。圣西门又有些近视了,不知怎么的迷了路。

  这天黒得伸手不见五指,圣西门感到累倦,只好停歇下来,靠箩筐坐下。他放眼四望,四周黑漆漆的很空旷,來的方向似乎有一片树林,前面百米外有一点亮光。圣西门心想,这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只好在这宿夜算了。

  “我怕什么呢?天又不冷。”他又想,有亮光的地方可能有农户,可是农家的狗很凶。

  起风了,树林子发出颯颯的声音。圣西门实在太困倦了,但心里又一点也不害怕,野孩子一般,不一会就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很沉,等他一觉醒來的时候,天已大亮。他发现自己是宿夜在一个堰塘的坎上,塘里的水清沏明亮,微波起处,水波泛光。向远处眺望,发觉前面那座山就是校园所在地,校园的建筑掩蔽在丛丛苍萃的山林之中。圣西门眼望着之处,正是学生们平时下山到小溪挑水一帶的景象。

  原来这儿离校并不很远。圣西门从地上爬起来,挑起担子,寻路爬山向校园方向走去,不一会就到了校园。

  圣西门见到了同班的同学,大家都很高兴,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一般。只有一个同学告诉他,昨夜清点人数,发现有人失踪,班主任组织全班,灯笼火把四野呼叫寻人。

  “你这会儿倒自己从哪里冒出来?可把大家都急坏了。”

  圣西门却大咧咧地说:

  “昨夜迷了路。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这有什么,不就只是在荒山野地睡了一觉吗?”

  “可是学校很着急,校长还骂了班主任。”

  “我睡死了,听不见喊声,也看不见灯笼火光。”

  “问题是野地里可能还有狼。”

  是呀,这时圣西门想起來,他昨夜睡觉的地方,是一口堰塘的坎子,如果不小心滾进塘里,可不淹死了?可是这时圣西门还是没觉得可怕,他心里想到的还是古侠的话:

  “吉人自有天相……”

  他爱看书学习,加上那时校园照明是煤气灯,光照不好,开始近视了,自个胡乱在估旧店买了眼镜戴着。

  因为谭文焱把一切都看得很理想化、简单化,看人待事都往好处想,说话也神,行为独特,常出乎人意料。所以在学了历史课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后,有男生给取了一个诨号“圣西门”。同学们看他那样子戴副烂眼镜,有点迂,白净小脸儿,样子傻乎乎的。众同学觉得这歪号有趣又和文焱性格挂边儿,也就随时随地叫“圣西门”,文焱只好随人呼唤。人人都叫他圣西门,他也不介意。

  他而且有点敌我不分,时代教育都说敌人坏,可是他却想:“樊梨花是敌人,为什么薛丁山偏喜欢她呢?为什么有些革干要娶地主资本家的小老婆或女儿做老婆呢?”

  再而且,他从小养成了一种豪迈的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又与世无争的性格。

  (三) 参加炼钢铁

  这年秋天,全班奉调去江城燕坝支援大炼钢铁。燕坝是江城上游长江边的一处宽阔的地方,炼铁高炉离江边有几百米距离。参加炼铁活动的有成百上千人,主要是农民,场面宏大。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卸载装运铁矿石的木船,把铁矿石用箩篼挑运到高炉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完成几十挑的任务,是发牌计数。每完成一挑收一块牌。开头几天,好些同学脚上都起了泡,一天活路劳累下来就只想休息睡觉,圣西门也一样。

  在备料跟不上诮耗的最紧张的时候,全班还参加过一夜通宵熬夜捶铁矿的活动,这也是圣西门平生第一次熬夜。到下半夜的时候,学生们都困倦得东倒西歪的了。

  圣西门生性好奇,他想看看生铁是怎样炼出来的。这晚,他独自去高炉处参观。高炉恐怕有好几米直径一二十米高,高炉后搭有很高的架子,挂有葫芦把装有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等炉料的箩筐吊到炉顶上去。

  在炉前高炉的下部搭有大平台。圣西门爬上平台,看见有五六个农民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拉一个巨大的像补锅匠用那种园形的木制风箱。那风箱很大,可能有一米直径。风箱的横拉杆齐腰高度。人们前进若干步又后退若干步,把一股一股的风鼓吹进高炉的炉膛里。圣西门又來到炉底,却没看到什么人。很遗憾没看到出铁的景象。

  在燕坝参加炼铁历时十多天,学生们只顾完成任务,根本没去想铁炼出来没有每天出多少铁。

  这期间有一天下午,学生们看到河边的大坝子,有黑压压好几百人站着开会,远处的土台子上站有几个人,有一个人埋着头。原来说是有一个农民私自逃回家,人们把他抓回来批斗。

  若干年后,谭文焱读大学发现,他在家乡炼钢铁的高炉其实和《金属工艺学》书本上学的差不多,只是配套设施土简,上料系统不是机械化,鼓风没有电力拖动的离心鼓风机,没有热风炉这样的热能回收装置。这样的高炉能够出铁,只不过产能低热效率差,质量缺乏检测人员和仪器认可;不过人们因陋就简苦干实干的精神可嘉。

  來燕坝炼铁前,校园老师帶领学生们在坝子里砌了好些不到一米直径半人多高的炉子,把废钢铁回炉熔化就算炼出钢铁來,恐怕就算不是瞎胡闹,起的作用也非常非常小,消耗了燃料却凑不起吨位。

  (四)退学心有不甘

  谭文焱读高中,没人給他取外号,现在还是称呼正名为好。

  他读高中是在国家和家庭最困难的时期。那时城市户口的人,粮食都是吃定量,但农村吃粮不能保证,闹着飢荒。文焱农忙、寒暑假和星期天回家,经历了农村那时极艰苦的生活,不必细述。

  文焱家境贫寒,高中时是享受了丙等助学金。

  刚进学校,他没有助学金,家里开支不起了。渝市的大姐已有三个孩子,而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又未成年,日子艰难,想让文焱停学。

  “妈,我俩口实在负担不起九口人的生活。弟妹娃娃读书开支大。叫弟弟考技高,他升普高。我们供不起,让他退学算了。”

  母亲心疼儿子,指望儿子有个好的前程,听叫退学,痛苦得眼泪都流出來。急忙跪向大姐跟前求情:

  “求求你们了。无论如何,高中这三年要支持熬过去。”

  大姐见母亲跪下也跟着跪下,抱着母亲的头哭起来。哭了一阵,大姐泪眼含着希望说:

  “想想办法,看学校可不可以助学。”

  母亲从渝市回到乡下,对谭文焱讲了要退学的意思。

  谭文焱中考前,大姐写信是叫谭文焱考技校。但班主任说技校收生非常少,机会小,还是应当报普高。文焱也就稀里糊涂报考普高。

  现在大姐让退学,谭文焱思想受到很大震动,非常不高兴。但是他理解大姐的苦衷,又来了个简单化的态度。他想:“天无绝人之路。我不读就是,我能劳动求生活,不必求人。”

  至于申请助学金,谭文焱完全不懂申请的门路。那时国家极困难,名额非常有限,金额也很少。文焱对申请助学金很绝望。已经进校读了两个月,他准备退学了,可是他要退学又不正式说,而是偷着写信给班主任透露意思。

  这封信,不具名是谁写的,写得也简短,隐隐约约的表示了要退学的意思,又讽刺挖苦学校和班主任不察他家苦寒的官僚。班主任是教他们语文的女老师一一廖老师,还是语文教硏室主任。文焱手里拿着信,來到办公楼的语文教室,四下看了看,趁室内无人,偷偷把信纸丢在班主任的办公桌上,就一溜烟跑回家做工分挣口粮去了。

  这封信大概是说:

  有这样一个农村学生,觉得读这书真没意思。城市來的一些学生都有救助了。可能学校或老師觉得乡下人有钱得很啊,那里知道他可能要丢人现眼了呢?还是农民不争气,有钱读书不求上进啊。

  谭文焱他们班上,绝大部分都是城市的。农村娃儿考上高中來读书的,就只有那么几个。但那几个家庭经济条件比文焱好。

  当时正是放农忙假。农忙假期结束返校,谭文焱私下好奇:

  “我决定不读书了,连讽带刺责怪学校和班主任,校方有什么反应呢?”

  不曾想谭文焱返校时,廖老師看见他,就叫他到教硏室去,和颜悦色地对他说:

  “现在国家非常困难,助学范围金额都很有限。校方硏究,准备给你助学金。但你得去公社大队打一个证明过来,谁叫你入学的时候申请都没有。”

  廖老师对谭文焱写的讽刺信,一个字都没有提。

  谭文焱一听,喜不自禁,衷心感谢:

  “谢谢廖老师的关心和指示。”

  谭文焱读书有救,心里感谢学校和班主任。还自己责怪自己:

  “想要申请助学金,连要证明都不得,这能怪谁?”此时他对自己写讽刺信真的感到羞愧。

  谭文焱回队开证明,他去找大队书记。书记没有文化,让他自己写。证明写好,书记也不看,二话没说,就签字盖章。学校给批了丙等助学金,每月补助4元伙食费(当时每月伙食费是6元)。

  廖老師其时也就四十岁左右,方圆的脸儿,脸色红润,慈祥端庄。她讲课语音柔美,辞令动人,一双美丽的眼睛眨动着,传达出吸引学子入神听讲的魅力。全班同学听她讲课,堂堂入胜。文焱听她讲课,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

  廖老师的誨人不倦,循循善诱,真让人佩服感动!她教的学生,众多有造化,有好些是保送留苏的学生,其中有65年春曾在莫斯科街头领导遊行示威被打伤的比文焱高两屆的留苏学生领袖。还有一些国内知名的专家。

  廖老师当时在办公室看到讽刺信,立即从笔迹辨出是谭文焱所为,悟出了文焱的危机。她找文焱的乡下同乡同学了解到文焱的家庭情况,立即去找校长和教导主任,把文焱的讽刺信给领导看。

  “谭文焱是谁啊?”教导主任问。

  “一个乡下入学的很瘦弱的男孩。刚进校不多久,我就发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语言天赋,我就让他当了语文课代表。”廖老师又动情的说:

  “他的论说作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活泼犀利,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前后呼应,结尾坚强有力。我常把他的作文,作范文宣讲评论。他要退学,我心痛,太可惜了。”

  “问题是我们学校的助学金名额和金额都用完了。”校长说。

  “这事应该向上级汇报反应,总会有办法。”教导主任说。

  通过学校的努力,谭文焱享受了丙等助学金,每月补助4元伙食费。

  他非常感谢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决心努力奋斗,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五) 李同学单枪匹马救恩師

  谭文焱高中毕业升学后不久,廖老师为解决夫妻分居调到地区師专任教。文革开始后,被红卫兵当权威批斗。其时谭文焱同班考读北航的李同学,也是戴着袖章的红卫兵,杀回巴蜀闹革命。他身高一米七五左右,头戴无帽徽的军帽,穿时代流行的民间草绿色军装,腰扎皮帶,十分英俊威武。

  李同学江城城里人,家庭极贪穷,为廖老师所关心愛护,享受着助学金。他发展全面,学业名列前矛,是廖老师喜爱的学子。

  李同学从北京回来,想到廖老师的恩德,去師专看望,正碰上一群土红卫兵在教室批斗敬爱的廖老师。廖老师篷头垢面,脸色无光,一双失神痛苦的眼睛望着地面,站在教室黑板前,低头挨批受折磨。

  李伺学一看,怒火中烧,即单枪匹马一人上前解救。领头女娃子土红卫兵挡住李同学:

  “你是那里來的?这里没你的事。”

  “从首都北京來的。”李同学的眼镜瞪着女娃子。

  “你是造反派?”

  “你不睁开眼看看我的红袖章?”

  那女娃子土红卫兵看了袖章,还有些怀疑,又问:

  “北航的红卫兵,谁是头头?”

  “这还用问,大名鼎鼎,韓愛晶。”

  “我们斗人,与你何干?”

  “你们大方向错了。廖老师又不是師专的当权派,一个语文权威党员老师而已,又不是多大的官。我代表首都红卫兵的意思,命令你们马上把廖老师放了。从此扭转方向,不要乱批斗。”李同学眼镜里射出凶光,厉声呵斥道。

  土红卫兵见洋红卫兵李同学的气势不小,于是当场就把廖老师放了,让她回家。

  李同学陪着廖老师走,安慰着廖老师。廖老师哽咽着说不出话,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

  这些事是退休后开同学会谭文焱听李同学说的。文焱对李同学说:

  “你回來不來蓉市找我。那我也好和你一道,可以冒充红卫兵给你助威,救廖老师,免得你单枪匹马,气势不壮。”

  “那时信息不畅,我不明你的下落。你说的是。过了两天,土红卫兵确实对我产生怀疑,要抓我审问。可我先溜回江城了,他们在旅館扑了空。”

  谭文焱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廖老师的通讯地址。在九十年代后期逾五十岁,才提拔当了一家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師。他在该厂一直从事涉外技术引进工程。两千年后企业开始实行年薪,报酬优厚,年收入近二十万。待遇这么高,他想到廖老师,如果没有当初何來今日?他不知廖老师现在怎么样。他想:

  “一个人应知恩图报。我送几万块钱给她都是应该的。她现在好吗?”

  可是谭文焱在职一直很忙,也没有廖老师的具体信息。等到后來通讯发达获得廖老师的信息的时候,廖老师已经不在人间。

  谭文焱内心真是很遗憾,很歉疚。

  北航的那位李同学年龄比谭文焱大,后来也住在蓉市,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去世了。

  (六) 见食不餐,必定是憨?

  谭文焱读江城一中,高中生每月定量是29斤,可是其中吃红苕折合大米的比例差不多就占一半。猪肉定量是每人每月一斤。谭文焱食量小,可没餓着,假日还能退获粮票回家接济家里。

  读初中时母亲和弟弟在渝市。其时母亲不谙世事,先变卖了家俱准备全家迁户口到渝市去,未料想突然停止自由迁移,弟弟在渝市也读不成书了,只好那年带着弟弟回到江城乡下。

  在江城一中,因油晕少,食量大的同学似乎吃不飽。八人一桌,大家都斤斤计较:吃磁盆或方锑盆蒸的米饭,要平均划成八牙;一盆红苕要用筷子自做的秤均分成八份;以捻钩的方法决定哪一份属谁。

  那时候大米供应紧张,红苕在主食中占了一半。食堂的场地,有一半堆码着红苕。为防偷盗,每夜安排学生守夜看守。

  有一天晚上,谭文焱和同班另一个男生被安排守夜。他俩就在食堂教室办公楼等地方走来走去巡视。

  下半夜的时候,寒气袭人,他俩看见校门小屋有火光,就走进门口小屋,看见有三个高年级守门的男生正烤红苕吃,香味扑鼻,对枯肠空肚的他俩顿时产生巨大的诱惑。有红苕在炉火里烤着。一个吃着红苕的男生见两人进来,连忙说:

  “吃吧!见食不餐,必定是憨!”

  谭文焱两人不搭话,只站了一会就自觉地走了。

  过了几天,学校操场上开大会,有领导不点名厉声批评偷吃红苕的几个同学,要给他们处分。校领导严肃地讲:

  “你们自己偷吃也就是了,还串别人下水,说什么

  见食不餐,必定是憨……。”

  谭文焱倒吃了一惊,他想:

  “校领导怎么了解得这么细,我又没有告发……。”

  (七) 耕耘播雨的壮志雄心

  因为国家供应困难,高中时的劳动时间就比初中时还要多,而且更繁重艰苦。

  班级劳动以小组为单位。谭文焱是农村出身的。组里选他当劳动小组长。他也不推辞,带领大家种菜。

  那年月,学校在市场上买不到多少菜吃,发动学生在校园开荒、种菜,还自己喂猪。校园里的劳动,不用说有班级轮流挑水挑煤挑米的活动,更多时间就是种菜,实现自给自足。

  每个班都有大约一亩菜地种植。有的菜地是各班清理鹅卵石官山荒地,挑面厚厚一层泥土变成菜地的。每个班每周至少都两个下午种菜、浇水、施肥或收获。学生们出勤自觉踊跃,没人偷懒。辛勤的劳动換回丰硕的收获,自己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感到食堂做出的菜品,味道真是可口鲜美。学校自己喂养的猪,更有一种无穷诱人的美味。

  艰苦的生活,艰苦的劳动,没有磨灭学生们的意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夜晚,各间教室煤气灯通明,学生们在静静地做作业或者自習;早上,清新空气的校园里,处处充满琅琅读书声。

  高中三年级最后一学期的时候,毕业年级六个班举行了一次自定题材题名的作文比赛。全年级有四个学生作文获100分的满分,他们的作文文卷被贴到教室走廊的过道里展示,其中赫然就有文焱一篇。

  文焱的这篇表明自己对升学或回乡务农的态度。他以董加耕和邢燕子为榜样。他在文章里说,他看到了他们“耕耘播雨的壮志雄心”,整篇文章充满着中学生的时代感和豪迈之气。

  谭文焱班上的团支书和他从初中起就是同学,而且又很要好。他看到文焱品学兼优有理想,就想发展他入团,动员他写了入团申请书。全班支部大会讨论的时候,除了一位团员反对而外,其他人全部赞成。过后,文焱填写了入团志愿书。这时离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仅一个半月时间。

  高考的考场就在山坡本校的分部一一高中部。静悄悄的考场,除了监考老师,场外无人。学校午间只管飯,考生别无地方可休息。考场步行上街十多分钟可达。谭文焱伙同他的一个同班同乡好友午间不休息,天天跑上街买李子吃,当场就吃了。农家的孩子想都没想到吃了可能拉肚子。几分钱买半斤,味道酸酸甜甜的,两个人打伙吃了,天天吃得满意。管他娘的考得好不好。考不起回乡当农民就是。

  两个月后,谭文焱进城去学校获得高考录取通知书。至于入团,团县委批准文焱没有,他不知道,没去关心和过问。他想:

  “也许没获批准,没必要厚着脸皮去打听丢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24考研|四川大学 美术学 艺术概论 学习大揭秘!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一)
下一篇:浙江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十大亮点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