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一老班长的“特殊”战术,没想到却因此荣获一等功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1951年3月16日的黎明时分,大约五点三十分,美军骑兵第一师第五团纵队带领着一支勇士的营队,携带着十三辆坦克、八架战斗机和多门火炮,急速向洪川江北岸前进,准备对我志愿军第四十军三五二团八连五班所守的383高地发动突袭!

  敌我力量悬殊,敌方势头汹涌,然而老班长孙成盛保持冷静,临危不乱。他镇定而有分寸,娴熟地指挥着全班战士有序布阵,意图大量击溃敌人,赢得荣誉。

  或许在此时,有人认为老班长孙成盛的志向有些不切实际,因为面对敌众我寡,而且还有重兵增援,能够全歼敌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怎么还有所谓的"大量杀伤"的期望呢!

  然而,如果你心中所想的正是如此,我认为你对于抗美援朝的历史细节了解并不充分,或者对于我们志愿军的战斗能力还不了解!

  

  在这次战斗中,黄胡祥担任五班的副班长,紧握着铁锹,准备在机枪掩体后方提供支援。他脚下的弹药箱整齐摆放,手榴弹的保险被纷纷拧开!回顾过去的广田与台峰之战,黄胡祥虽然功劳稍微不够显著,但他心中仍然不满足。在这次战斗中,他发誓要将敌寇全部击溃,取得卓越的战绩。

  就在这时,敌军展开了他们的攻势!按照他们往常的套路,首先利用所谓的"地空优势"用炮火覆盖我们的阵地,待轰击稍稍减弱,再发动冲锋。然而,敌军却变得狂妄自大,以为炮火覆盖就完事了,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的阵地已经毁灭。一窝蜂似的朝我军阵地涌来。老班长孙成盛告诉战士们要保持冷静,把敌人放近至接近阵地五十米的时候才开火!当敌人接近时,副班长黄胡祥率先站起身,紧抱着机枪朝着敌人猛烈扫射。面对如此猛烈的火力,敌人惊慌失措,被打的四处躲避纷纷失去了斗志。

  然而片刻之后,敌人恢复了冷静,不顾强烈的炮火声冲了上来!敌人逐渐接近,黄胡祥的机枪已经失去效果!他立刻抓起手榴弹,点燃后投向敌群,爆炸声连绵不断。最终,敌人丢下数十具尸体,匆匆逃离!

  

  敌军初次冲锋被击退,老班长孙成盛并没有过多的欢喜,凭借他的经验,他认为敌人必定会再次进攻,并且规模和强度可能超过上次。果然如他所料,敌军稍作整顿后,再次对我们的阵势发起了猛烈攻击!在这场战斗中,敌军加倍火力覆盖,炮弹如雨般落在我们的阵地上,土地焦黑飞扬,烈焰蔓延,炸药激起土层,黄胡祥和他的战友们都被掩埋其中。

  随后黄胡祥使劲扭动身体,从泥土中爬了出来,但他的耳朵已经嗡嗡作响,无法听清周围的声音。最为严重的是,机枪无法再响起,身边只剩下六枚手榴弹。炮火覆盖了片刻,敌人再次发起冲锋!黄胡祥的目光注视着那六枚手榴弹,心中涌起珍惜之情,他知道今天只剩下这有限的资源,不能一败涂地,必须节约使用。黄胡祥观察到前方敌军稀少,于是急中生智拾起战壕中的石块,向敌军投掷。

  

  然而,石块与手榴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起初,敌人误以为那是手榴弹,稍微躲避了一下;当他们发现是扔来的只是石块时,以为我军没有手榴弹了,躲都不躲纷纷朝阵地冲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黄胡祥为了节约手榴弹而采取的小计策。没想到敌人还真的上当了,当敌人接近阵地时,黄胡祥立即引爆了两枚手榴弹投掷出去。随着两声巨响,六七个敌人倒地不起!此时,敌人纷纷迷惑,黄胡祥又扔起了石块,敌人惊慌地逃离!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办法,无法持久。如果手榴弹得不到补给,敌人迟早会再次进攻。但由于我军后勤补给困难,现在连弹丸都几乎没有了,几次搜求之后才从勤杂人员那里收集到了七枚手榴弹。这对于大局而言是杯水车薪!然而,就在这时,通信员小赵突然有所领悟,想起预备阵地的掩蔽部中藏有两箱手榴弹,可以前去取用。然而,预备阵地离敌人只有十数米的距离,而且敌人的炮火轰击非常猛烈,小赵犹豫不决。

  

  二排长王文品听到后,咬牙切齿,一跺脚,对小赵说:"去吧!我们搬回来!"两人借助烟雾的掩护,穿越着熊熊燃烧的树林,往返了百余米,艰难地扛回了两箱手榴弹!现在有了这两箱手榴弹,敌人的进攻已经无法使我们畏惧!

  不久之后,敌军展开了第三次进攻,三路士兵齐心协力向高地发起冲击!此时,黄胡祥已经解决了机枪故障,举起枪对准敌人,连续扫射,如潮水般倾泻,枪管因高温而变红,手掌也被烫出了水泡,但他仍然紧咬牙关射击,直到彻底压制敌人。

  最终,在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激战中,五班战士成功击退了美军四次进攻,消灭了近百名敌人。

  

  不可否认,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如此战绩实属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五班战士主要依靠简朴的手榴弹这一武器,多次击退了美军的进攻,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五班,这支英勇的班级,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副班长黄胡祥也实现了自己多杀敌人的愿望,并被授予一等功!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事关升学!保定这些学校即将招生啦!
下一篇:科学揭秘新一代面部美白技术,探究2023年创新的护肤趋势!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