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终于有人说清楚了!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7-25
手机版

  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小A和男友坠入了爱河,两人都沉浸在恋爱的甜蜜中。男友很宠爱小A,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第一时间带小A去体验,小A每天都享受着被人疼爱的快乐。但有一天,男友累了,他发现自始至终都是自己一个人在付出。于是,男友提出了分手。分手后的小A痛苦万分:“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是多么爱他呀,失去了男友,我还有什么乐趣?”

  案例2:一位母亲每天都在帮助已经成年的儿子收拾房间,甚至买车、付保险,都是她一手包办,但儿子却不争气,整日无所事事,在家啃老。这位母亲愤愤地说:“我付出一切去照顾儿子,帮助他解决各种问题,我是多么爱他呀,但他却这么没有出息!”

  以上案例中的主人公都口口声声称自己深爱他人,但却因为爱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

  这真的是爱吗?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呢?

  在经典书籍《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1978年出版,至今已有45年历史,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时间,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中,作者斯科特·派克给出了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扩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从这个定义中不难发现,爱有以下四个特点:1.爱的实际对象和目标对象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2.爱具有互惠性,它能使付出爱与被爱的双方心智成熟。3.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4.爱需要付出努力,只是甜言蜜语但毫无行动的,并不是爱。

  了解了爱的定义,我们再回到上述案例,分析几个关于爱的问题。

  问题1:小A和男友享受恋爱的甜蜜,是爱吗?

  答案:不是。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恋爱不是出于主观的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爱的人可能不是真正合适的人。男友和小A在恋爱之初也体验着恋爱的快乐,但不久就发现小A不是适合自己的人。也就是说,爱的实际对象和目标对象不一致。

  2. 恋爱不是自我界限的拓展,而是暂时性的崩溃。拓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但是恋爱却无须努力,在恋爱的激情退去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

  3. 恋爱的唯一作用是消除寂寞,而非心灵的成长。

  因此恋爱并不是爱,它的本质上是人类内在的性需要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人类生殖的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不过,恋爱却可以成为爱的开始。因为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向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产生。

  问题2:小A和男友分手后痛不欲生,是爱吗?

  答案:不是爱,而是过分依赖。

  小A和男友恋爱时,一直都是男友在照顾她,而小A作为获益的一方,认为男友的付出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如何关心照顾男友。在分手后,习惯被人照顾的小A接受不了男友的离去,才会痛不欲生。

  过分依赖的人只想牢牢抓住某个人,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照顾,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他们只在乎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童年缺乏真正的爱,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抓住一个人,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想要别人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但消极地接受别人的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问题3:母亲为已经独立的儿子包办一切,是爱吗?

  答案:不是爱,而是自我牺牲。

  这位母亲对已成年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从不关心自己,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于是便决定成为与父母不同的人,时刻对孩子充满爱心,却不曾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她的关心。这实际上是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回事。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爱的滥用。这位母亲应该意识到,要让儿子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允许他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

  读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追问,如果以上都不是爱,到底什么是爱呢?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斯科特·派克,经过长期心理治疗实践,总结出三种爱的体现形式,那就是自律、倾听和独立。

  1.自律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问题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也就是说,通过自律,我们能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这就是爱自己的表现。

  所以自律之人,必是自爱之人。自律的人,不逃避问题,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自律的人,总是先苦后甜,面对困难立即行动,从不拖延;自律的人,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认知,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自始至终,他们都知道这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这是通向爱的路。

  所以请不要放弃自律,请帮助你爱的人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是爱自己以及爱他人的最好体现。

  2.倾听

  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者与说者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拓展。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那么说话者就会在被完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隐藏。这样的倾听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所以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父母愿意倾听孩子喋喋不休的话语,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孩子感受的尊重越多,越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越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越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愿意听父母的话,给予父母同样的尊重。

  丈夫在一天的工作中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回到家心情烦躁,通过向妻子诉说宣泄心中的不满。此时,妻子能给予的最大的爱与支持,就是整个过程中保持倾听,无条件地接纳丈夫的负面情绪,也许是默默点头,也许是适时地表示对丈夫的理解。这样丈夫就会得到最好的反馈,知道永远都有一个人理解他,接纳他,也许心中的不满只是一时兴起,通过诉说宣泄后,情绪自然就会有所好转。

  3.独立

  追求独立自主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意得过且过;才要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这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的抗拒心灵的呼唤。

  爱自己的人,会追随本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甚至不惜辞去高薪;爱子女的父母,会把子女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并对孩子说:“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是你心里真正想做的,我们都会无条件地支持你!”;成功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视对方为独立个体,尊重对方的个性,以爱为出发点,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做出适当的牺牲。

  “爱”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博大精深的话题。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中,通过作者对爱的解读,我们明白,坠入情网不是爱,过分依赖、自我牺牲也不是爱。爱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通过自律实现自我完善;爱是将个人感受放在一边,用倾听帮助他人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爱是听从心灵的呼唤,追求独立自主,活得自由自在。

  相信每个人对爱都有自己的理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语文课本上的80首唐诗,你还会背几首?
下一篇:主体育场可看海!南沙大型城市综合体实施方案出炉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