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破解数学界四大猜想,43岁成北大首位数学博士,至死未评上职称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7-25
手机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02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微分拓扑学考场上,一位慈祥睿智的老者望着台下的学子们,眼里充满着期盼。

  此时的他身形消瘦,手背轻而易见的青筋,脸色苍白……种种迹象表明他身体情况并不好,然而他还是坚持着。

  

  考场结束,铃声响起,老者松了一口气,等待考卷收完,对学生露出了一抹慈祥的笑容,这才起身离去。

  老者期待着这38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一位教授课程的老师来说,学生考试成绩的出炉,才意味着一门课程正式完毕。

  

  可就是此时,身体传来之类的疼痛感,他忍不住长吸了一口气,右手颤颤巍巍,意识也有些模糊,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2002年2月6日,有着北京大学数学天才之称的张筑生先生因病辞世。

  他这一生为数学作出的贡献数不胜数,常被人提及的辉煌就是他曾在1995年到1999年带学生5次参加世界奥数竞赛,次次都拿到了冠军。

  

  那时的他早在1991年9月确诊了鼻咽癌,经常需要入院治疗,成为了协和医院的常客。

  但他并没有卸下手里的重担,反而还接下了中国奥数代表队主教练的任职邀约。此事关乎着国家和学校的声望和辉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势必意味着辛苦。

  其中最大的艰辛就是要琢磨出新的奥数题目,一位教练很有可能会花上一两个星期来构思一道题目,可谓是绞尽脑汁。

  

  另一个艰难之处在于,参加奥数比赛的选手大多数是从各个中学出来的,年龄并不大。尽管他们聪明,但大多数还没来得及接触到高等数学相关的知识。

  这也就意味着,教练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从一个答案入手,打造出一些能用初等数学思路来解题的题目。

  这些并没有难倒张筑生,他甚至还很轻松地帮助学生们做到了解题思路的简化,从而帮助学生们解题。

  

  张筑生为奥赛付出了良多,忙碌不已,此后的5年时间里,张筑生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奥赛题型输出。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身体情况日趋恶化,肝部等内脏部位受到了癌症的影响,还得了结肠炎。

  身体的不适并没有被他挂在嘴边,他默默地支持着奥赛事业。只要学生需要,只要数学需要,他就会继续停留在此,从未想过转身离去。

  癌细胞在张筑生的体内肆意横行,占领着越来越多的区域,而张俊生则带领着学生们从加拿大来到了阿根廷。

  

  1995年到1999年蝉联五届总分第一,这是属于中国队的辉煌。更让同期参赛七十多个国家队感到震惊的是,在其中三年的时间里,中国队选手们人手一块金牌,可谓是史无前例。

  只要是国家嘱咐的,张筑生就会认真地去完成,并将它完成出色,从未想过推脱。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惊才绝艳的人有着一段非常不幸的童年,遭受到了不少磨难。

  年幼时父母对他的期盼只是平安长大,因为在1940年张筑生出生后的两年,张筑生就开始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父母焦急无比,四处寻医,最终被告知,儿子得了了脑膜炎。

  

  那个时候医疗条件非常一般,脑膜炎的治疗方式还不完善,有这方面的治疗药物,但也存在很多风险。

  尽管张柱生得到了及时治疗,但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小脑共济失调后遗症,俗称小儿麻痹症。

  一想到儿子往后余生,父母就忍不住泪目。辛运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张筑生表现出越来越让人惊叹的一面,父母也懂得引导和教育孩子,尊重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多尝试。

  

  在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接到儿童科技发明的通知,张筑生欣然参与。没过多久,就传来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发明一等奖的消息。

  父母高兴儿子越来有更多发展可能,对他寄予更多的期待。可13岁时候,他又遭遇了一次意外,左胳膊骨折,治疗时牵扯到了神经,左手因此不能再动弹。

  命运的悲惨使得年少时的他并不爱讲话,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了书本上。这份热情让他打开了数学学科的大门,他开始接触越来越高等级的数学知识,频频获得数学考试第一。

  毫无意外,在

  1959年他进入到了四川大学学习

  后,选择了数学系就读。在数学上颇有天赋的他会主动钻研高年级的学科知识,大学二年级偶然参加了大学五年级的拓扑学考试,结果是该学科第1名。

  除了数学以外,其他学科他也没有落下,几乎每一门考试都是前几名。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他有目共睹地辛苦付出,在校期间他几乎没有过任何娱乐时间。

  这份优秀让他在大学毕业后成功地留在四川大学成为任教老师,一教就是14年。往后的14年里,张筑生认真教书育人,可谓兢兢业业。

  可惜的是,有着优秀教书能力和教书经验的张筑生在1979年申请评职称后并没有通过。

  眼见着那些资历比自己浅的同事都评上了,张筑生心中有些难过,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总有一个属于他的舞台,让他发光发亮。

  而这个机会正是研究生考试,这次考试让张筑生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子,也让他打开了在北京大学的名气。

  

  只因这一届的数学考卷里存在一个无解的题,大多数的考生都在绞尽脑汁纠结答案,而张筑生则发现并提出了这一个问题。

  正因他这一举动,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了10分,也让他在当时的教授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筑生的能力有目共睹,他甚至和一些研究生任教老师的水平有得一比。他在1982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时候,把数学家Smale四大猜想之一进行了成功解答。

  

  这一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足以让海内外数学界人士震惊,甚至让答辩委员会动了要给他授予博士学位的念头。

  次年,张筑生通过了一百多名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考核,成为了北京大学第1位数学博士。这一份荣耀足以让他举国闻名,然后低调沉稳是他的本色。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继续留在北京大学,潜心学问钻研数学难题,并不为外界的评价所扰。

  如此一位优秀的数学学者当然拥有了很多对外交流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筑生来到了美国普林顿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并在大学里分享了自己解答数学猜想的破解思路,给学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次的交流经历给张筑生留下了很多启示,他期待着我国数学教育更上一层楼,并坚定信念为数学教育而奋斗。

  张筑生在数学领域的能力有目共睹,可惜在他1986年带着满身荣誉归来国内时,却并没有得到同等的欢迎,也没有受到数学研究方面的安排,等待他的只是一份基础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此时大多数的青壮年教师都更加倾向于进行学科研究,希望能够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也有利于后续事业发展。张筑生并没有多说什么,任何一项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都需要有人推进。

  除去数学上的天赋以外,张筑生的文学素养同样值得一提。仅5年时间,他就编写出了至今仍可使用的数学教材《数学分析新讲》。

  数学问题讲解深入浅出,话语简洁明了,一经发出就赢得了数学界上下的认可,陈天权教授还曾说。这本教材能让学生早10年进入到数学高等阶段。

  

  此后,《微分拓扑讲义》《微分动力系统原理》也在他的带领下被编写出来,对数学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如此广博的知识面也实在让人惊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张筑生一生中涉及了大量的教书工作。事实上,每当有工作任务分到他手中,他都会欣然接受,并拿出最高的水准对待。

  而他在数学上所展现出的优秀,也赢得了同事和同学们的肯定。每逢课堂有他所在,那这堂课一定会是精彩且受人欢迎的课堂。

  

  在讲台上神采奕奕、讲解数学知识的他。是让人仰慕,视为偶像的存在,这样的光芒足以让人忽视他右手上的不足。

  除去大学课堂外,张筑生也常出现在北京的众多中学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北京十五中。每当提起张筑生,十五中的校长何贤景总忍不住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那时张筑生身体已经受到鼻咽癌的影响,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就连自行分泌唾液都成了一个难题。

  

  为此他不得不在上衣口袋里装上一小瓶凉白开水,在缓解口渴时进行水分补充。尽管如此,他每上一节课还是会感觉格外劳累。

  只因为他想更多地教授学生们知识,课堂从不多说一句废话,也绝对不会因为身体原因减少课堂内容输出。

  此外他也多次出现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很多数学老师提供教书以及学业知识上的帮助,还创作归纳了很多数学优质题型和解决方法。

  无一例外,凡是受他所教导的老师们都会给他很高的评价,只因他让人很安心,几乎数学上的任何疑难遇到他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在2001年时身体情况彻底衰败起来。

  结肠炎给他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他难以通过正常手段补充食物能量来源,一天的时间里,需要前往洗手间几十次。

  

  肝癌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已经贯穿他全身上下。发展到后期,他身上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贫血状况,没有哪处地方是不疼的,也没有哪个时候是不疼的。

  然而身体疾病并不能阻挡他对数学的热情,2001年夏天时,他来到了天津南开大学,再次化身为培训老师。

  这一次他需要拼尽全力支撑着身体,独自完成的是二百多名预赛选手们培训过程中考卷的构思和批改。

  

  一次又一次地出题,一次又一次地批改,7天多时间一晃而过,学生们受益匪浅,而他也长舒了一口气。

  这份坚持让人动容,很多人劝他休息一下,但他总是微笑着摇头。在感兴趣事情上的投入,总能让他在短时间内忽视掉身体上的痛苦,他乐意为此付出,也咬牙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

  流质类食品或者绵软的豆腐渣是他癌症晚期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食物,再也不能接触其他的了。

  

  为了工作,有时他并不会食用食物,保持一天的空腹,只因不愿意在授课时间频繁上厕所,如此默默坚持,撑过了一天又一天。

  学校领导知晓了他的身体情况后,感慨颇深,忍不住劝说他多考虑一下自己。张筑生再次摇头,而他的选择也得到了家人的尊重,夫人刘玲玲还特意请求领导同意。

  

  在家人的心中,张筑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忙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2002年1月11日,张筑生所授课的微分拓扑学接近尾声,所有学子需要参加最后的考试。

  此时的张筑生正处于垂危状态,但他仍旧坚持着要出现在考试现场,完成最后的监考,亲自为自己的课程画上一个句号。

  那天考试后,张筑生再次进入到了医院,亲朋好友陪守在医院,默默垂泪。奇迹没能出现,

  这位为中国数学教育奋斗一生的老人于2002年2月6日去世,享年62岁

  。

  学科发展、教育进步离不开诸多学者们的付出,但他们的人生之路、治学之路、事业发展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某一漫长阶段还得不到应有荣耀光环。

  

  这种漫长岁月中的辛酸,非亲身经历不可体会理解,而这些学者们一直在坚持着,不断发光发热。

  感恩这种对学科的纯粹热爱、对学术高峰的执着,对学生和后辈的关爱和包容......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举报/反馈

上一篇:邻居围观,又一社区突发异事件!是时候反思城市规划了吗?
下一篇:热爱新闻事业的你,欢迎加入我们!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