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成为推动基础研究的“硬核驱动力”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原标题:让人才成为推动基础研究的“硬核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抓好科技革命新机遇,在尊重基础研究“不确定性”,尊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发展潜力,不断壮大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争取涌现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是我国实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造人才“计划库”,强化各类人才政策对基础研究的机制保障作用。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工作。从成立“少年班”到相继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储备体系。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47.19万人年,仅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8.3%,基础研究人才总数仍相对较少,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政策对基础研究的机制保障作用。扩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基础学科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中的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研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基础研究向应用端延伸,培养综合型人才。适当向青年人才课题项目进行资金倾斜,在创新实践中激发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

  完善人才“评价表”,用好各级人才梯队对基础研究的配套支撑优势。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投入高、回报慢、不确定性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过程难以与传统的量化评价方式相适应。这需要各教育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政策基础上,根据不同基础研究的方向、不同基础学科的门类分别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对不同梯队的人才队伍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将基础研究人才评价结果与薪资待遇有效匹配,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党管人才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组织部门要发挥好人才队伍配备的“看家本领”,压实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科研能力、廉洁作风、现实表现等全方面把关,打破“唯论文是举”的评价壁垒,将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治理效能。

  涵养人才“生态圈”,搞好科研人才队伍对基础研究的作风带头建设。基础研究研究周期长、探索性强、进展不确定等固有属性决定了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理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以及精益专注的学风作风。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科研人员,要树典型、扬风气,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前人栽树、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引导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自觉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加强自身学风建设,营造攻坚克难、公道正派、充满温度的基础研究科研生态。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基础研究多些“热支持。”

  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用好“第一资源”,只有深挖各类人才“兴趣点”,探寻科研项目与人才的“共同点”,激发人才间的“共鸣点”,才能凝聚起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全力以赴跑出基础研究加速度。(徐子东)

  来源:人民论坛网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宁夏石嘴山惠农区:搭建人才创新平台 助推辖区科创实力提升
下一篇:河北泰华锦业游泳俱乐部接待近20个省份队伍驻训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