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科技投入近26亿元 中冶赛迪发布一批重磅创新成果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作为国际领先的钢铁工程技术公司,中冶赛迪又发布一批重磅创新成果。10月7日,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大会举行,会上发布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平台V1.0、CISDI-SuperARC超级电弧炉、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V3.0、轻链?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平台V3.0、CGC?锌铝镁涂镀技术V2.0、UMCD?万能轧机等6个产品。▲10月7日,在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大会上,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V3.0正式发布。记者 张锦辉 摄中冶赛迪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中冶赛迪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5年科技投入近26亿元,成立了中冶赛迪研究院及12个研究分院,打通了从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验证到产线示范的科研通道,解决了多项核心装备“卡脖子”难题,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行业前沿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用标杆项目。聚焦行业难点痛点,多项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中冶赛迪是工程技术行业领军企业,今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评选的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记者了解到,这6个产品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行业的发展瓶颈和传统痛点进行创新研发,均已经落地应用。例如,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的15%左右,位居制造业首位。对企业而言,“看不见、摸不着”的碳足迹,应该如何去追踪?中冶赛迪发布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平台,线上可以自动汇集上百类数据,通过自动化碳足迹核算建模,灵活适配不同工艺情景,为企业提供碳全景、碳核算、碳足迹、碳分析服务;线下汇集了多方专家资源,通过不同减碳技术的评估分析,为企业提供兼具经济性和可落地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又如,在废钢再利用中,传统的全废钢电弧炉炼钢存在能量利用率低、消耗高、环境污染等短板。中冶赛迪发布的CISDI-SuperARC超级电弧炉,集废钢阶梯连续加料预热、高效冶炼、智能化控制、余能综合利用及废气治理于一体,更加绿色低碳。目前,该装备已在国内钢厂投用,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常规电弧炉减少30%以上,各项指标领先行业。相关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30余项、授权40余项,软件著作权9项。数字化、智能化正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基于工业实践与数字化工程建设经验,中冶赛迪自主开发了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将工业机理、工艺模型、工业运营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充分融合,搭载覆盖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仓储物流、运维服务9大领域的2000余个工业APP。已获授权专利89项。2018年以来,该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已与矿山、钢铁、有色、化工、建筑等18个行业的百余家标杆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落地应用,并走向世界,应用于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地海外项目,每年为客户创造价值超50亿元。此外,中冶赛迪研发的轻链?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平台,为建设单位提供覆盖项目投资决策、前期手续、设计、施工、交付及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工具,能够链接项目参与各方,融合BIM、GIS等各类型数据,聚焦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各维度融合管理,让工程建设看得清、管得住、控得好,并实现了从单项目到项目集群的统一管理,广泛应用于医院、学校、产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装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冶赛迪研发的UMCD万能轧机成功实现了闭口牌坊式型钢万能轧机装备自主化突破,获17项发明专利和2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建成了国产首条轻轨万能连轧生产线和重轨万能连轧生产线,解决了轨道用钢“卡脖子”难题。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牵手高校探索“组合拳法”钢铁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众多先进的创新成果,但客观上仍然存在转型升级的短板。对此,与会院士专家也提出了建议。“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传统与新兴格局的巨大碰撞,各国钢铁行业都需要尽快找到国际生态产业的新定位,这对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高效、智能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中冶赛迪是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领军企业,承担着科技创新、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重任。未来,非常期待中冶赛迪在高端咨询、钢铁冶金、绿色制造、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等领域不断取得原创性突破,打造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各行业发展重要途径。客观来说,钢铁、冶金、材料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与其他行业还有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表示,针对这些差距,希望中冶赛迪这样的科技型企业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为整个材料行业下一次腾飞提供重要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他建议,一方面,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和参与科普,为科技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企业要扬长避短,在科技创新中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主体,联合高校等知识创新主体,共同推动行业发展。“钢铁行业仍需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瞄准关键短板发力。我们更需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合众聚力,协同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表示,中冶赛迪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已经部分掌握了世界领先的节能降耗、低碳冶金和智能化技术,并积累了专业化人才队伍,实力雄厚。今后,希望中冶赛迪进一步展现央企担当,以引领行业未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协同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为钢铁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我市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典型代表,中冶赛迪扎根重庆65年,有力支持了重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许志鹏表示,为深入落实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市科技局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行业“头雁”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做出新贡献。协同创新方面,中冶赛迪已经行动起来。当日,中冶赛迪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六所高校联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围绕实验室共建、科研课题共研、人才联合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具体来说,中冶赛迪和各高校将共同建设包括“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联合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领域深入开展多形式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作研究,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同开展和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肖学文表示,三年来,中冶赛迪经营发展逆势而上,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利润增长率超过70%,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超过50%,保持了高质量发展态势,这根本上得益于科技创新。他表示,今后,中冶赛迪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在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原创性技术攻关,以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继续坚持开放创新,进一步深化与各大高校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产学研新协同,做大做强科技创新生态圈。举报/反馈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3“铁拳”行动第七批典型案例
下一篇:克里斯多夫·班纳曼:探索东西方现代舞蹈的交融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