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吧,青春】合集一|@辽宁工大人,你们都是好样儿的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绽放吧,青春】(一)致力脱贫攻坚,绘就小康蓝图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注重扶贫同扶智相结合,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确立了题为“典型村镇精准扶贫经验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前期近一个月的策划筹备,实践团队于7月15日出发前往辽宁铁岭开原市放牛沟等村,深入农户,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说明村镇脱贫现状,助力脱贫攻坚。

  村镇脱贫,各有妙招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铁岭开原市。在城东镇委员会,实践团队成员围绕村子致贫原因、脱贫方法、本村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等问题有针对性地采访了多个村镇的第一村支书。脱贫攻坚,他们各有妙招。

  开原站村第一书记曲建智说到,他们村在前几年通过招商引资买来机器设备,将黑蒜进行深加工高温发酵,研究制作成黑蒜饮料,并申请了专利项目,对外进行销售。

  孟家村第一书记徐公文则提到他们村是将当地的榛子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榛子油,进行产品包装后对外输出销售。据了解,这些产业目前都有很好的收益成效,不仅给村子带来较大的创收利益,还有效地解决了村子的就业问题。一些限制村镇发展的问题,如缺乏能人的带动、缺少投资资金、村民文化程度低、农村的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访谈之外,实践团队成员给村民发放了《国家建档立卡知识》手册,还给大家普及国家新农保政策。与此同时,实践团队成员为村部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份特殊的礼物”

  经过四十分钟的车程,实践团队抵达放牛沟村村部,成员兵分两路,一路为放牛沟村部绘制大型壁画,另一路前往精准扶贫户家中进行采访调查。

  需要绘制的墙体面积为3M×8M,估算好比例后,团队成员便开始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图纸进行作画。打底、调色、上色,不一会儿,一头健硕的黄牛便“钻”到了墙上。队员向凑过来看热闹的村民开玩笑道:“我让它多长点肌肉,就可以多帮您干活儿了!”

  中午,烈日当头,团队成员早已汗流浃背,于英书记看着队员说道:“你们今天所做的,村民都记在心上呢。我们走的路可能不通车,但是,它通民心。”绘画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前后将近九个小时,一幅牧童乡野放牛图赫然出现在了村部的墙上。队员作画,加上纯朴的村民,这本身不就是一幅画吗?

  脱贫攻坚战是块硬骨头

  另一路团队成员入户采访,与村民亲切交谈,在深入访谈精准扶贫户的过程中亲身体味他们的生活百态。团队成员来到了一家精准扶贫户,家中的大娘给队员指了指躺在床上的老人说,这是她的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开口说过话了。当队员问起老人的病情时,大娘的眼眶瞬间噙满了泪水,原来老人十多年前因病住院,躺下后就再没起来过,后来实在垫付不起医药费,就回家保守治疗。大娘只有一个儿子,在城里打工,平时很少回家。

  团队队员在采访过程中还遇到一位村民,他将自己的土地都承包出去,因为他患有尿毒症没有办法下地农作,每周还需要透析三次,儿子在城里打工,没有人能够种地。这一病可以说是拖垮了他们家,即使已经申请了低保,也难以帮助他们完全脱贫。“我儿子28了,还没能娶媳妇,我很没有用。”老人低头盯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说道。

  “这里很多人都是因病致贫。”于英书记在采访中提到。同时,他也提到了村民贫困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脱贫,这并不是单纯的修路引资能够解决的。

  放牛沟村是个小村子,一共262户人家,910人,其中低保户41户,精准扶贫户有18户。各个地区村镇的扶贫状况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总结归纳各个地区的特色扶贫经验再加之推广,定能将我国脱贫攻坚战打好、打得响亮。

  回到村部,门外的墙画上白云随意地飘着,放眼望去,一片硕果累累丰收的景象。阳光志愿者服务队圆满完成了此次放牛沟村下乡调研。

  习近平主席说:“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脱贫攻坚战是块硬骨头,但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天。通过下乡实践,阳光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下一阶段,实践团队成员将分散至我国西藏自治区、山西省、上海市、北京市等诸多地区进行二次数据采集,为后期调研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采访精准扶贫户

  

  为村部绘制墙画

  

  讨论调研方案

  【绽放吧,青春】(二) 教育乡村行 筑梦新时代

  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实现教育兴国贡献青春力量,力学与工程学院力行筑梦实践团来到阜蒙县平安地镇土城子村,以支援地方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开展了学业辅导、政策宣讲、素质拓展、文艺联欢等实践活动。

  义务讲授文化课 实践团队受欢迎

  7月19日,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力学与工程学院力行筑梦实践团一行十三人在傍晚时分抵达了阜蒙县平安地镇土城子村。在这里,志愿者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的车刚刚停在村部门口,队员们就受到了土城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我校张书舟老师的热情接待。张老师为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土城子村的历史渊源和近年的发展变化,尤其对村里孩子受教育的情况介绍得更为详细。

  实践队员们共分为5个小组,为这里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总计30名学生进行文化课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补习。他们引导孩子们思考学习的意义,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提高孩子们的眼界。小学5年级的海文来同学说:“和大哥哥大姐姐的交流让我知道了村庄之外还有更美好的世界,我要为了梦想而学习!”伴随着每一天对孩子们的学业答疑与新知识教授,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心越走越近。一节课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在课堂中,小朋友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爱心支教不仅是一种爱心的传承,更是责任的体现。

  实践团的队员还专门进行办公软件的讲解,培训不仅加强了孩子们对WPS办公软件的认识与了解,也使孩子们认识到电脑对未来、对生活的重要性。

  7月21日,校团委书记苏海泉、副书记林媛媛、力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和万等老师驱车来到土城子村,看望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老师们对社会实践队员们专业热情的实践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舞了同学们的热情。

  随后,在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力学学院理论时政宣讲团从教育、居民收入、医疗卫生保障等八个方面介绍了十九大报告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与会村民认真听取了本次宣讲,反响热烈。校团委书记苏海泉副教授为土城子村村主任邵茹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授牌。力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和万表示,将继续秉承志愿服务精神,为土城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村民同观影 联欢结情谊

  每天晚上,实践队员都会使用高清投影仪为土城子村村民放映露天电影,《老师好》《战狼2》《钱学森》……村民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看电影。通过观影活动,拉近了实践队员与村民们的距离。

  7月24日晚上,实践团队为当地村民精心准备了“教育乡村行 筑梦新时代”文艺联欢晚会,土城子村的孩子们表演了他们的舞蹈,孩子们青涩的面庞和纯洁的笑容刻印在志愿者的心里,现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不断将晚会氛围推向高潮。

  得知志愿者要返程的消息后,孩子们依依不舍,分别之际,实践队队员们与孩子们一起合影留念,并交换联系方式,结下了美好情谊。

  回顾一周的支教活动,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相伴而行,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在实践中队员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力学学院暑期实践出征仪式

  

  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为同学们授课

  

  在土城子村合影

  

  社会实践团与小同学们合唱《大中国》

  【绽放吧,青春】(三)青春筑梦,爱心护航

电影盒子

  用爱心汇聚希望,用知识助力前行。在阜新市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储备,但凭借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希望,他们相互约定,聚集一地,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活动。他们就是常年活动在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一群来自阜新市各地区的残疾青年。

  在了解到他们的具体情况后,传媒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决定发挥专业优势,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相关知识,鼓励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告诉他们,我们都一样,都是新时代里不平凡的追梦人。

  经过两周时间的筹备,志愿者们分成了三个授课小组,分别为:传统节日习俗组、古诗词汉字组、绘画手工组,与残联的同学们进行互动式学习。志愿者们于7月17日上午8时出发,前往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活动中心,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讲授端午节的来源

  7月17日上午10时,志愿者们正式开始讲授第一课——中国传统节日,讲授了端午节的来源和相关的趣味故事。为了课程需要,志愿者们特意身着传统汉服,结合所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节日里的各种传统习俗和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语言功能障碍的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我妈妈包的粽子可好吃了,我想天天都过端午节!”大伙一下就乐开了花,课堂氛围立马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起来,志愿者也积极鼓励大家说:“那咱们可得好好了解一下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端午节的好奇。课程结束以后,一名同学悄悄地跟志愿者们说:“老师,我们下节课想知道七夕节的故事。”这让志愿者们感到十分惊喜,同学们对于课程有了自己的期待,那就说明活动的开展是有意义的。

  认真学习的母子

  学员们的个人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与志愿者们的年龄相仿,有的却已是古稀之年。在这群学生当中,最年长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课堂上,老人听得十分认真,还积极地跟志愿者们进行互动。通过残联活动中心负责人崔主任的介绍,志愿者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并不是残疾人,而是陪着自己身患腿疾的儿子来学习,每天坐公交车从清河门到市残联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课余时间,老人告诉志愿者们:“人不学习不行,这天气确实很热,但是再热也得来学习啊!”遥远的路程,炎热的天气都挡不住母子俩学习的热情和脚步,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让志愿者们深受感动,这份沉甸甸的母爱也让志愿者们为之动容,无论这世界有多么残酷,作为母亲,她依旧陪着自己的孩子对世界报之以歌。

  “这些画都是我们画的!”

  7月18日,志愿者们开始了中国古典美术的讲授。志愿者们做了精心的准备,要“搭建”一个与同学们切磋画技的大舞台。昨天志愿者们注意到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出彩的画作,通过询问崔主任得知,这群残疾青年当中,有许多人在绘画方面特别有天赋,这些画都是他们画的。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亮的书画爱好者,去年10月份参加过中国残联举办的全国残疾人山水画培训班,对画山水国画有着一定的基础,墙上那幅最引人注目的雄鹰图就是他画的。班级里像他这样的人可不止一个,且看那些精美字画下的落款,就不禁让志愿者们深感佩服。纵然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门,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绝美的窗,让阳光毫不犹豫地照耀进来。同学们说,在志愿者们没来之前,也会有一些老师去教授他们绘画和书法的基本功,加上他们自身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起来就特别快。当志愿者问起墙上的字画时,他们非常自豪地回答道:“这些画都是我们画的!”还主动给志愿者们讲起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与骄傲,让志愿者们为之动容。

  传媒与艺术学院社会实践的志愿者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残疾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其说志愿者们是老师,不如说志愿者与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是彼此的老师。如果说残联的同学们是怀揣梦想的“折翼天使”,那么各位志愿者愿意与他们共筑梦想的翅膀,在未来的无数个春夏秋冬里,共同探索知识的高地。他们将继续扛起这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把这份默契和执着一直传递下去。

  

  穿着汉服的志愿者为同学们讲授传统文化

  

  志愿者为同学们讲授汉字课程

  

  志愿者与同学们合影

  【绽放吧,青春】(四)美丽中国 青年先行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青年展现新作为;新思想汇聚人心,新青年砥砺前行。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人心,为持续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新青年 新思想”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启了理论宣讲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新思想开拓创新意识。

  理论宣讲进农村

  去年,材料学院在阜蒙县务欢池镇八家子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年,材料学院14名同学再次来到八家子村,村民们依然是那么热情似火,在村部的会议室,早早就已经坐满了村民代表。此次宣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分别从可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经济发展方式﹑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为村民们讲解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宣讲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宣讲,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参加讲座的村民表示听完宣讲后让人很激动、很振奋,一位老乡激动地说:“俺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啦!俺一定好好干,不给大伙儿的拖后腿。”

  绘制墙绘传播美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实现文化乡村的振兴,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价值观是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为让八家子村更具人文气息,提升八家子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青年团队多次与八家子村陈书记联系,协商墙体彩绘宣传事宜,最终选定村部围墙为“画布”。虽然实践队员不是专业的画者,但每一个人都竭尽所能。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青山、绿水、树木、家园”为图案,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为宣传语,使原本单调的墙面增添了色彩和活力。

  绘画过程中,队员们首先为墙面打底色,接着开始勾勒图案,大家尽力画好每一个图案,随后开始涂色,涂色步骤耗时长,要不停地补色、洗刷子,但队员们分工明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天气骤变,下起了小雨,但队员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几个小时后,作品终于完成了,大家开心地在墙上拍下手印,记录美好的时刻。

  拜访老党员家庭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共同拜访了八家子村的两位老党员。一位是72岁的老党员,他给团队成员们讲述了许多老党员艰苦奋斗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奋勇投身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奋力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他用饱经沧桑的口吻对同学们说:“孩子们啊!国家的美好未来靠你们了!我老了,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股劲,但是我依然坚信未来的中华民族将由你们年轻人来复兴!”

  另一位老党员今年已经82岁,曾经是一位老领导,退休之后坚持缴纳党费,如今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是他在见到党支部书记的第一时间就提出要缴纳党费。这位老党员对党的信仰、忠诚和坚守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哪怕年事已高,但是说话的语气依然威严有力,“我们老两口住在这里几十年了,虽然不比城市方便,但是很充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怕到老了,我们依然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此次拜访使同学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以两位老党员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同学们在实践中领略了淳朴的乡风、学会了动手实践、感受了老党员的精神。村民们的热情也让同学们对下一次的八家子村之行充满期待。在“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好社会”的伟大中国梦道路上同学们会继续努力,一路向前。

  

  “新青年 新思想”宣讲团进行宣讲

  

  认真画墙绘的同学

  

  与老党员亲切交谈

  【绽放吧,青春】(五)逐梦新时代 青年勇担当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将宣讲、歌唱和快板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快闪理论宣讲新模式。

  从社区出发,颂幸福生活

  7月12日,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国梦”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来到阜新市玉都社区,围绕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快板、歌唱等形式与社区党员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社区党员赵曙光等同志带来了诗朗诵《祖国 我爱你》、《红岩魂》,朗诵者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激情飞扬,用优美的词句、动听的声音抒发着矢志不渝的红色情怀,用心讴歌伟大的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爱党、爱国情怀。刚刚结束朗诵表演的社区党员刘淑云兴奋地说:“为了这次诗朗诵,我们排练了好多遍,因为白天都要上班,只有晚上下了班才能聚在一起排练。我觉得特高兴,又找到了二十年前刚入党那会儿的感觉。”最后,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领唱《我和我的祖国》,随着音乐进入高潮,社区所有党员、文化志愿者共同唱响同一首歌,共同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到 大连聚首,访红色记忆

  7月19日,“大学生中国梦”社会实践团队24名成员乘车前往辽宁省大连市。驻足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州向应广场,一个威严挺拔的雕塑赫然伫立在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面前,他就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英雄人物——关向应。毛泽东同志曾为关向应同志写下“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的挽词。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向应将军的雕塑前开展快闪理论宣讲,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在春柳河河畔,实践团队成员与“加速度乐队”配合,先后开展了“十九大精神‘八个明确’”快闪理论宣讲、《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歌唱宣讲。快板声声入耳,合唱句句动听,展现了青年大学生与群众们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向工匠致敬,奏时代号角

  7月21日,实践团队来到大连市耀巨通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大连市开发区供热有限公司。大家深入企业活动室和生产车间,在企业职工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一名工人在采访时表示:“听完宣讲后感觉干劲儿更足了。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标准,但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成就梦想。现在明显能感觉到国家在社会保障和民生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作为一名制造工人,虽然岗位平凡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后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发扬现代工匠精神,严把质量关,提升产品可靠性,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

  感社会进步,传敬老美德

  7月22日上午,“大学生中国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大连市金州区天泽老年公寓,为公寓的老人们带去了他们精心准备的宣讲。老人们搬着凳子坐在敬老院的休息大厅门口津津有味地看着同学们的表演,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地表达着内心的感受,坐在社会实践成员们身边的一位老人感慨地说:“宣讲里的很多内容都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以后国家还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更多支持养老项目建设的政策,着力改善和提高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宣讲结束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与老人们亲热地唠起了家常,围坐在老人的周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欢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党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当代青年,重任在肩,探索学习,他们将永远在路上。

  

  在阜新市玉都社区进行理论宣讲

  

  与社区成员共唱《我和我的祖国》

  

  在大连金州向应广场开展快闪宣讲

  

  深入生产一线为企业员工进行快闪宣讲

  【绽放吧,青春】(六)知识入乡村,书香进白塔

  7月19日,土木工程学院“光未南下”大学生支教团一行20人,在校团委副书记林媛媛、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卢嘉鑫、副院长狄军贞、给排水专业李喜林等老师带领下,历经40分钟车程,重回让支教团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社会实践大本营——阜蒙县新民镇白塔沟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土木送教稚心,续梦白塔之约”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充分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利用所学知识送教下乡,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支教团成为小朋友们的期盼

  白塔沟村为辽宁省重度贫困村,常年缺水,并且缺乏支柱型产业,当地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全村现有建档立卡户 71 户(其中低保户25户)。白塔沟村留守家庭、贫困家庭和低保家庭较多,这三类家庭的孩子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关注与关爱的教育帮扶对象。驻村第一书记张梦舟(土木工程学院原办公室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孩子的童年本应在充满爱与关怀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可这里的孩子却缺少陪伴与关爱。暑假来临,孩子们更是每日奔跑在田间地头消磨时光。2018 年时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甲老师爱心书屋”在村部挂牌。从此,支教团便成为了白塔沟村小朋友们夏日里受教育的唯一希望与期盼。

  “哥哥姐姐们能来,真的是夏天最开心的事儿了!”周柏玲小朋友天真地笑着说。

  本次支教团对白塔沟村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受教程度及理解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帮扶计划。五天内先后开设基础课堂、文艺课堂、体育课堂、土木特色课堂、物理化学实验课堂,建筑抗震模拟实验等27节特色课程,聘请心理教育指导专家开展心理辅导,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村民和孩子们的肯定。此外,支教团为“甲老师爱心书屋”捐赠113本适龄书籍,为“一对一,手牵手”帮扶的小朋友购买了必要的学习用品。

  文艺汇演 依依惜别

  冉冉夏日迎来了绵绵细雨,亦迎来“白塔沟村三下乡”文艺汇演。经过精心的准备,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在舞台上展现自我。志愿者和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在大合唱《歌唱祖国》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你陪我步入蝉夏,越过城市喧嚣”一首《纸短情长》将大家的思绪凝结在了一起。在歌声与舞姿的电光火石间,迎来了白塔沟村第一届“土木杯”书法大赛颁奖典礼,一撇一捺间,彰显的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感谢大学生支教团的爱心奉献”,乡亲们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这简单朴实的话语却触动了每一名志愿者的内心。

  孩子们精彩的演出,让乡亲们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小雨淅沥,雨中撑起的一把把小伞宛若百芳争艳。临近尾声,志愿者们一首《童年》献给白塔沟村最可爱的孩子们。在共同学习和排练的日子里,志愿者与小朋友们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虽然志愿者们走了,却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正如韩佳琪小朋友在开班仪式发言中所讲:“长大了也要向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传递友爱,关爱他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小朋友会以最大的善意来回报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支教过程中,市政水利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狄军贞教授及给排水专业李喜林副教授带领同学们,对当地的水质进行了调查,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老师与学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学以致用,服务为民,共建美丽乡村。

  对于支教团的大学生而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生中最珍贵的难忘回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用7200分钟的时间和真挚的自己进行碰撞与知遇,懂得了幸福不易、知识可贵、责任重大、心怀感恩。谢谢你,孩子们!再见了,白塔沟村!让我们,明年再见!

  

  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课

  

  认真听讲的小朋友

  

  一对一帮扶指导

  

  在白塔沟村村部合影

  【绽放吧,青春】(七)贵州推普行 脱贫攻基层

  同祖同根,同声同心,同讲普通话,同传中国韵。在祖国金鸡版图的西南角上有一座大山,那里不仅有着悠久的红色印记,还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底色,但是由于一直使用地区方言,严重制约了与外界的交流。7月,传媒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推广普通话的形式,构建地方百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贵州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经过一周时间的筹备,“普”传四方推普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分别前往了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纸房村、花茂村、枫元村、恒天酒厂、母氏土陶馆、麦酱农家乐等6个具有地区特色的村落和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推普政策宣讲、普通话教学、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说好普通话很重要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们驱车到达了位于枫香镇的恒天酒厂。

  一位酒厂工人在用普通话向成员介绍酿酒过程时,由于发音不准,引得大伙在一旁呵呵笑,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呀,是不经常说普通话的,也就是偶尔在外地客人来了时我才会说几句,你们可别笑我了。”成员随即对工人进行指导,鼓励大家说:“普通话不难学的,现在说得不好没关系,咱慢慢学,就会越来越流利的。”临走时罗厂长告诉成员们说,希望能把推普脱贫攻坚这个活动好好办下去。

  做文化教育 要 慢慢蕴出来

  下午1时,实践团队成员们来到了枫香镇纸房村,拜访了文创企业花茂人家的创始人张胜迪,学习了当地的古法造纸技术和纸上压花工艺,并在造纸师傅的指导下,和师傅共同完成了一幅纸上压花画。张女士对成员们说:“普通话和脱贫是绑在一起的,特别是基于当前的地区发展,外来的游客是越来越多了,只有说好了普通话,才能把我们特色的东西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到我们这来投资,但是做文化教育可不能图快,得慢慢蕴出来。”

  通过对当地扶贫政策和文化工艺的了解,成员们组织了近40名村民,聚集在晾纸的山洞边上,给上至花甲之年的老人,下至总角之年的孩童,用普通话讲授了一堂关于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课。在学习过程当中,村民与实践团队成员们积极互动,一个看上去只有6岁左右的小朋友红着小脸问到:“姐姐,我说的普通话好吗?”村民们都被这个可爱的小朋友逗笑了。“你说得很好,只要你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也可以去教别人说普通话。”

  土陶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藏

  成员们继续前往位于枫香镇花茂村的母氏土陶馆,这是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小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馆中进行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更是为当地土陶文化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赏和亲手制作土陶瓷器。

  母先才是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土陶瓷器,他说:“是得好好学说普通话啊,来我这的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我说方言他们基本听不懂,大家都来我这,我说话得让别人能听懂才行啊。”在母师傅和他的徒弟的指导下,成员们开始学习制作土陶瓷器,整个交流过程中统一使用普通话,成员在认真听取师傅教授制作土陶瓷器的基础上,收集他们使用不当的普通话用语,在制作完成之后,针对发音以及方言代入等问题,对师傅们进行了一对一的普通话教学。

  这种双向授课的方式,不仅有效地纠正了师傅们在与客人交流时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更流畅地与客人进行对话,同时也让实践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师傅们对于土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制作技艺的严谨。在教成员们和泥时,母师傅一脸认真地说:“我用心做了一辈子的土陶,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土陶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啊。”师傅的这一席话,让成员们心中的敬佩之意更重了,正是因为像他们这样的工匠人对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才有了今天多彩文化百花齐放的盛局。

  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7月25日上午10时,实践团队来到了枫香镇枫元村精准扶贫的一户农户家中,家里老老少少共8人,由于地处通往旅游景区的必经之路,许多游客会到农户家中购买新鲜的绿色蔬菜,为他们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在了解到实践团队成员此行的目的之后,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陈先生满脸期待地说:“那你们可得好好教我们说普通话呀,现在这个普通话,是越来越重要了,那些外地人来买东西,我们沟通都成问题啊。”对此,成员向他们教授了一些简单的普通话用语,比如:“我家的玉米很甜,才一块五一斤”、“您还要点其他的吗,我们家还有很多蔬果种类呢!”等诸如此类的交流用语。大伙一字一句的跟着成员大声地读,有人时不时读走了音,旁人还会给他及时纠正,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大伙都忽略了时间的悄然流逝。

  下午1时,实践团队前往了推普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站,枫香镇麦酱农家乐。成员们到达时,老板正在用蹩脚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成员们不禁再一次感慨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南腔北调难达意,同声同音传真情,只有先实现了流畅沟通,才能拉近你我间的距离。

  饭点过后,大家都空闲了下来,成员们将店里共12名工作人员聚集到了用葡萄藤搭建的小院子里,和大家坐在一起用普通话玩起了“角色扮演”的小游戏,一人扮演游客,一人扮演工作人员,进行自然的交谈,成员再针对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语言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短暂的学习过后,一名工作人员自告奋勇地站起来,用普通话向成员们介绍了店里的招牌菜,老板随即表示:“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周都要组织一次普通话的自我学习活动,时代在进步,我们可不能拖后腿啊。”这让成员们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动,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大家紧跟时代的步伐,向着致富道路前进,这就是我们出发的意义。

  传媒与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从北到南,他们不仅是社会实践者,是国家推普脱贫工作的宣传者,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带动老百姓们用心学习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他们还将继续扛起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把推普脱贫攻坚的脚印散布到金鸡版图上的每一方土地。

  

  向村民们发放普通话学习资料

  

  与造纸师傅共同制作纸上压花画

  

  对农家乐员工进行普通话辅导

  

  在晾纸山洞口与村民合影

  【绽放吧,青春】(八)探索多元化产业,擦亮沉寂的“工业锈带”

  工业为强国之根,科技为强国之路,人才为强国之魂。工业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水平的有力展现,多元化企业更是推动工业进步的一大模块。应用技术与经济管理学院“探索多元化产业”实践团队一行19人在学院团委指导下,前往各大工业园区,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小东北,寻找舌尖上的独特美味

  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阜新小东北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监控室,杨经理为成员们讲解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产品类型、产品加工过程以及销售模式等。在与杨经理的交流中,他特别强调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和防护措施,他微皱着眉头严肃地说:“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的根本,是我们食品厂最核心的重点。”杨经理说过的一字一句,实践团队成员们铭记在心,也会向杨经理一样永远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鉴铸业知识,品专业精髓

  7月21日,实践团队来到阜新万达铸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和调研。该企业的负责人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热情地带领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到生产车间实地参观。参观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对该企业的铸业产品、所需材料与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实践团队成员们亲眼目睹了该公司的优质铸件产品制造过程。工人们目光专注,熟练操作着机器,即使有汗水从脸颊滑过,也丝毫不受影响。工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制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产品。据了解,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企业员工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给实践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认真思考自身专业的内涵和精髓。

  访 达德利化工 , 探 索 医药文明

  7月22日,实践团队到阜新市达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接受了安全教育培训后,大家进入一座座巨大的蓝色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们正认真地校对数据、做实验、加工产品。一位工人说到:“虽然每天的工作都一样,但是我并不觉得枯燥和累,反而觉得心里很有力量!”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让同学们肃然起敬,日复一日,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从未懈怠和抱怨,这饱含着对工作的极大热情。低头千锤百炼,抬头弯弓射雕,只有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练,最终才能拥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人生的追求!

  走进力达,赏工业火花

  7月23日,实践团队前往力达钢铁铸造公司进行参观调研。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首先对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参观。一排排流水线工人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背,坚毅的脸庞被炽热的空气烤得通红,渗出豆大的汗珠。四溅的火星像是烟花一般绚丽,旋即黯淡下来,在地上留下滚烫的铁渣,隔着20米都能感受到一股股热浪。以前是从课本里学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刻而真实地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参观完生产车间后,成员们来到会议室,召开交流学习座谈会。会上同学们积极提问,负责人杨经理一一耐心解答。在会上,杨经理说:“每一名大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前,一定要到生产一线中去学习和成长,将在学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与理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这番话得到在场所有成员们一致的赞同。

  东北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是中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这几天的实践,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认知,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增强了同学们为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系统化、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

  

  在阜新小东北食品有限公司合影

  

  在阜新达得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调研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厂区

  【绽放吧,青春】(九)心向祖国,手绘家乡

  丹青呈异彩,妙手绘家乡。建筑与交通学院“手绘家乡”团队的八名成员积极响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将专业特色与“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实践主题充分结合,通过手绘家乡的方式,全面展示祖国各地建设新貌、历史文化内涵、山水风光画卷,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

  家乡变化何处寻

  实践之前,团队成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互相展示自己家乡的变化。在讨论过程中,有的队员说:“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碳。而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各种家电应有尽有。我要画家乡的建筑变化,因为建筑最能体现我家乡的变化。”还有的队员说:“30年前,大部分家庭收入不高,出行只能靠两条腿,个别家境好的才能用自行车代步。现在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公交车、私家车、火车、高铁、飞机、轮船等等可随意挑选组合,使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交通的方便快捷。我认为交通是城市发展最显著、也是备受瞩目的因素。”

  队员们各有各的想法,讨论十分热烈,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服装、交通工具、道路,到通讯方式、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标志性 建筑 展现家乡魅力

  悠久的建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在更迭,建筑物也逐渐褪去旧衣,与时俱进地换上“新”外套。来自辽宁锦州的队员选择了云飞大桥一景,她走访云飞大桥周边居民,听他们讲述河两岸发生的故事,在居民的心中,城市的变化更像是祖国用画笔绘出的优美画卷。于是便以大桥为媒介,两端绘出锦州的过去与现在。渔家木板茅草屋,为锦州遮蔽过几十年的风雨,华盖高楼房,给人们打造更好的生活空间。

  选择上海外滩的队员认为这里象征着上海的繁华与震撼。他的作品以水面为界,建筑物与水中的倒影分别照应着现在与过去。无论是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还是财富聚集地的金融中心……都凝聚着时代的进步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回顾过往,水中模糊的倒影是这个城市艰难岁月的写照。如今鳞次栉比的建筑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向它汇聚,使之成为中国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这座魔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同时也让人们懂得,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记住艰苦的发展历史,珍惜现在的繁荣时光。

  交通发展引领祖国的未来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家住本溪市的队员选择了将交通发展的变化绘入画中。当队员实地取景作画时,吸引了一位老爷爷的注意,他看着队员的画作感慨道:“这画让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时代,这些年过去了,变化的不仅仅有火车站啊,自从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不仅吃得好,穿的暖,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各种文化、娱乐设施越开越多,越办越红火,这都是改革开放的好成果,你们年轻人也要努力啊!”

  大连是中国内地唯一未曾中断过有轨电车历史的城市。这些丈量过大连土地的有轨电车,丰富了几代大连人的记忆。家住大连的队员将有轨电车绘入了画卷当中,它们从过去驶向未来,将一个个大连人送达梦中的诗和远方。

  绘岁月变迁、画时代繁华,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了队员们绘画的灵感。通过“手绘家乡观新貌”的视角同学们发现了家乡的真善美,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有利于同学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队员们集体讨论手绘作品体裁

  

  实践团队队员在认真地作画

  

  手绘作品——锦州云飞大桥

  

  手绘作品——大连有轨电车

  

  手绘作品——本溪站

  【绽放吧,青春】(十)服务夏日海会 共建美丽兴城

  七月,兴城市政府举办夏日海会活动,软件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与兴城市投资集团合作,选拔招募服务海会志愿者,确保夏日海会活动顺利的开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

  7月16日,软件学院活力夏日实践团队经过半个月的筹备正式出征,志愿者们被分成马戏表演组、财务组、海滨组等8个小组,在经过专业的培训后正式上岗,他们各司其职,海会活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志愿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负责海滨组的志愿者史巍声说:“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成功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不要慌,切身体会到了工作的不容易以及团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团结的力量才更强大,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努力前行。”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8月3日,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家每天在海滩工作八个小时,一天的服务下来每个人都已经汗流浃背了,但志愿者们还是执着地坚持着,无一人退出。工作结束后大家感叹道,虽然身体感到十分的疲惫,但是想想做出的贡献和回报,总会感到很值得,心情格外愉悦。“帮助别人的时候,收获了一个个微笑,那是广大游客对我们工作态度的肯定与鼓励,能够帮忙他们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乐趣,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每天都从早上辛苦地工作到晚上,感觉每天都特别充实,看着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获得回报,心里非常开心。”

  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小时候大家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长大后大家又被学校这个大保护伞所保护,只有真正的步入了社会,大家才意识到社会的现实及残酷。美食组的负责同学说:“我管理的事情是啤酒美食广场的啤酒销售,因为涉及到钱财,所以容不下半点马虎。这回不像是在学校里,有人照顾你、教你、怕你做错事。只是冷冷的一句话‘钱财丢失或者账目不符,后果自负。’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做志愿者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感悟,当感悟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产生质的变化,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做志愿者可以学会如何去与人进行沟通,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也会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此次服务海会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明白了工作的整体流程,了解了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否则便会出错,必须讲究计划性与严格性。

  长达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结束了,虽然很累,但是收获满满。同学们不仅保障了海会的顺利开展,还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彰显了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

  

  服务海会志愿者合影

  【绽放吧,青春】(十一)调查分析煤矿沉陷区治理状况

  矿业学院团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三省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结合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对阜新市海州露天矿、阜新市弘霖煤矿、阜新市恒大煤矿、抚顺市老虎台矿和抚顺市西露天矿开展了“沉陷区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升级”的实地调查。此次社会实践以实地矿山调研为主,并结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无人机航拍影像、沉陷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等方式来调查分析煤矿沉陷区的治理状况。

  悠悠海州行,勘探沉陷区

  7月14日,实践团队一行12人来到阜新海州露天矿,团队成员利用无人机对海州矿全貌进行航拍,通过航拍影像观察矿坑内及周边地区的沉陷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观察到海州露天矿纪念碑下面的部分台阶出现了明显的塌陷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海州矿的边坡滑移导致的台阶表面塌陷。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州露天矿沉陷区状况,与相关负责人员沟通后前往观景台实地观测。随后,实践团队成员针对海州露天矿的现状,对周边居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居民对已经治理的沉陷区现状比较满意,并对未来的治理很有信心。

  塌陷早预防,弘霖 做的实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队行车10公里,到达阜新市弘霖矿业集团。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成员们了解有关煤矿沉陷的问题,弘霖煤矿总工程师王立强召集了各科室的工作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会。

  会上,王总及在场技术人员耐心地为团队成员介绍了有关沉陷区的问题,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让成员们了解到治理沉陷区普遍采用的措施是“似膏体充填”的方法,即用类似的具有很大强度以及一定塑性的膏体来代替煤去支撑顶板。王总说:“一直以来,集团都很重视社会效应,会根据自然情况、当地居民意愿等因素,在理论、实践及经验的基础上提前采取预充填等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塌陷情况。而且,为控制塌陷区的形成,还会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如:控制采煤工作面的长度,控制采高等方法。”

  恒大治沉陷,安全最为大

  7月20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阜矿集团恒大煤矿,见到了恒大煤矿技术科赵学伟科长。赵科长给团队成员介绍了恒大煤矿开采沉陷情况以及矿区沉陷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恒大煤矿集团对沉陷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与我校矿业学院合作开展勘测和治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矿区周边居民所受困扰,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

  探煤都之矿,学沉陷之理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抚顺老虎台煤矿。总工程师盛继权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表示:“十分欢迎大学生到老虎台矿学习,这可以让大家更多、更实际地了解矿山、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老虎台矿两防办主任孙磊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老虎台矿的纪念馆。通过纪念馆内留有的日伪时期矿用物品和资料,团队成员了解了老虎台矿从日伪时期的筚路蓝缕,到解放战争三一五时期的辉煌,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状况。看着如今的老虎台矿,成员们不禁感慨道:“老虎台矿真得是历经了世纪的沧桑啊!”

  7月24日上午,团队成员在赵忠华主任的带领下到矿区微震室进行学习。赵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引进于波兰的微震监测系统,其主要负责监测整个矿区的振动情况。赵主任介绍说:“微震监测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为矿区的安全保驾护航。”此外,成员们到还到矿山周围的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与居民讨论了有关矿山采煤以及沉陷区的问题。调查结束之后,在办公室里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关于矿山沉陷区的相关问题以及沉陷区的一些治理措施。

  观第一大坑,究沉陷之因

  7月26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此次实践中的最后一站——抚顺西露天矿。团队成员在得到相关负责人的允许后,调试无人机进行航测工作,新奇的无人机航测引来了不少群众的围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抚顺西露天矿沉陷区带来的影响,团队成员走访了矿区附近居民。据了解,大部分居民都是在职或退休的矿山员工,在此地居住生活多年的居民反映,2015年以前,房子东倒西歪,不敢在屋内停留,而现在迁移沉陷区后,居住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半个月的时间里,实践团队行程数百公里,充满了辛劳与疲倦,但收获更多的是兴奋和感动。作为新时代的矿业学子,通过实地调查增进了日后学习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无人机实际操作,充分了解了沉陷区的特征。治理沉陷区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矿业学子积极投身其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煤矿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解恒大煤矿情况

  

  参观老虎台矿纪念馆

  

  学习微震监测系统

  【绽放吧,青春】(十二)弘扬法治精神 志愿温暖边疆

  为发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宣传法律知识,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为梦行走”团队,深入西藏开展法治宣讲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活动,“为梦行走”团队于7月9日至7月15日进行了业务培训和试讲活动。10名成员秉承“学法以明,普法以诚,公法学子,为梦行走”的态度,对宣传材料进行了十余次的修改,最终带着一篇“汉藏”双语的宣讲材料踏上了开往西藏的绿皮火车。团队在西藏措美县哲古镇扎扎小学、扎扎村等地,深入农户和牧区,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三场主题宣讲和十场进户宣讲。

  宣传法制从孩子们抓起

  西藏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农牧区学生在全体在校学生中占很大比例,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西藏每年都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中途辍学,因此他们受到的法治教育少之又少。基于此现状,“为梦行走”团队决定把第一场宣讲定在西藏的扎扎小学。

  7月26日,踏着蒙蒙朝雾,团队成员成功抵达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扎小学。本场宣讲的对象是平均年龄不到12岁的学生,团队成员们通过讲解具体事例,向孩子们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了解。随后播放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熊出没》,并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在“法律知识快抢答”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熊大、熊二偷光头强的食物是偷盗行为,这是犯罪!”“光头强太可怜了,每次都被熊大、熊二欺负!”……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环节让实践团队成员们的心中倍感欣慰。

  “ 西藏有了你们会变得更好 ”

  7月28日团队成员到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扎村开展主题宣讲。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团队成员围绕“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村民们进行宣讲,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团队成员决定用“藏语”进行宣讲,以此提高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聆听宣讲后,一位老爷爷紧紧拉住团队成员的手说:“谢谢孩子们,西藏有了你们,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的!”本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却如暖流一般温暖了成员们的心,也让成员们更加坚定了持续推进藏区普法宣传的决心。

  7月29日团队成员在牧区开展第三场宣讲。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人们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是人心所向,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牧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居住地,更应该重视对牧民的法治教育。由于牧区内各信息不太通达,人们对各种文件缺少认识,因此团队首先讲述了十九大依法治国的内容,其次,针对牧民的各种提问,团队成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一一解答。

  法制 宣传走进 农户 家中

  在扎扎村贫困户扎西的家中,有户主扎西、妻子梅朵以及两个孩子,但是家里的劳动力只有扎西一人,姐姐刚上大学,妹妹在上高一。由于家里的经济拮据,父母打算把妹妹留在家里,帮他们干活,只让大女儿一个人完成学业。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团队成员多布杰激动地对户主扎西说,“叔叔,您可千万不能这么想啊,让妹妹们上学才是家里的真正出路。”多布杰从各项国家资助政策、学校优惠政策、受教育的重要性、上大学的好处等方面告诉叔叔让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在团队成员们真挚地劝说下,扎西表示无论自己多苦多累,也要让两个女儿都完成学业。

  学以致用 感恩家乡

  7月31日,团队成员对宣讲期间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统计有效问卷249份,形成调研报告一份。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艰辛,但团队成员们却很欢喜。通过这样的活动,使队员们所学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对其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大有裨益。

  

  实践团队在措美县扎扎村进行宣讲

  

  实践团队深入牧区进行宣讲

  【绽放吧,青春】(十三)“互联网+农业”的可行性探索

  “互联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返乡创业发展,工商管理学院聚龙小分队以自主创业为视角,对兴城市钓鱼台村946户、四家村830户人家开展了“互联网+农村”的实地调研。

  “ 互联网 +农村 ” 得民心

  7月20日,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四家村。团队成员首先向村民介绍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在获得村民的同意后进行个别访谈。一位老人说:“前些年,村里的农作物不能及时向外面运输,又不能有效储存,白白地糟蹋了。这几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和互联网联系到一起,能让农作物及时地运输出去,让我们看见了新希望啊。”言谈中流露出这位老人对“互联网+农村”运营方式的充分认可。“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村”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 互联网 +农业 ” 创财富

  7月21日,实践团队在第一天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调查模式。随着老师的步伐进入到钓鱼台村一位农户家中,询问农户关于“互联网+农业”的相关事项。

  通过与老伯的交流,团队了解到,老伯会通过手机来了解天气以及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虽然老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观察了解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但是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入应用,老伯却不会使用,甚至不敢使用。一是怕一不小心多花钱;二是老伯年纪较大,对具体使用方法也不甚了解。之后,团队又走访了其他的农户,通过交流,队员发现年纪较大的农户普遍存在这种问题。

  虽然“互联网+”对农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户缺少运用“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处理方式,来解决农业中的实际问题。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会为农民创造巨大的财富。

  “ 互联网+ 农民 ” 系民情

  7月23日,实践团队再次来到四家村进行深入调研。晌午时分,毒热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队员们在一家门口看见一个老人,老人是村里的老住户了。老人说孩子们渐渐地长大离开家去外地闯荡,老伴几年前去世了,因为留恋这个曾经带给她美好回忆的地方,独自生活在这里。奶奶也非常想念孩子们,尤其是自己的小孙子。但儿子不在省内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一次,老人和儿孙的沟通方式只有一部老年机。面对这一情景,队员们很想帮助老人,让她通过手机看一看儿孙。当视频电话拨通时,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看着老人和家人开心的样子队员们也感到十分的欣慰。

  通过走访发现,村里还有跟她情况一样的留守老年人,不会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深入农村仍需不断跟进,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一路行走,记录了兴城市钓鱼台村,四家村的故事,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了解到农村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状况,加深了对如何发展农村互联网以及实现农村创业等问题的思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益的经验。

  

  队员在为调查认真做记录

  

  队员在认真聆听受访农民心声

  【绽放吧,青春】(十四)助东北振兴 尽青年之力

  习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中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更好的践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面貌。按照校团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学院团委书记周筱淋的指导下,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印象新东北”实践调查团,一行12人奔赴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抚顺市,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观东北变迁,树远大理想

  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沈阳市,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多所见证东北发展变迁的展览馆。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沈阳市城市规划馆”。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队员们先后参观了铸造馆、汽车馆、铁西馆、冶金馆等多个场馆,深刻体会到中国工业的发展变革,感慨于铁西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为老一辈人自主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所深深感染。通过近距离与中国工业技术接触,队员们更深刻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奇妙以及工业技术为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纷纷探讨与自身学科相关的科技变化和发展,毕业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对家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更看到了大学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与就业前景,了解了如何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东北振兴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载,砥砺奋进几代人

  7月的大连,天高海阔,作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有优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作为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举办地,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带给队员们的是一种蓬勃发展的朝气和充满青春活力的热情。在现代博物馆,队员们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参观了“近代大连”主题展区,了解了大连从无名小渔村到一线城市的发展变迁。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是时代的造物,亦是人民智慧与劳动的体现。

  调研期间,队员们还前往星海滩周边的不同地点分发调查问卷,地铁站、展览馆、街边……都能看到实践队员们的身影。在星海广场,队员们与机关退休干部张建军老先生亲切的探讨了东北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变迁,在得知队员们还将前往抚顺市调研时,老先生拉住我们的手激动的说:“学生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咯,这种实践在我们那个年代是没有的,你们要抓住机会,多走一走、看一看。青年嘛,就要有那股子干劲,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你们。”老先生的话给队员们带来了巨大鼓舞与激励。队员们纷纷向老先生致谢,并表示会牢记先生嘱托做对祖国有用的青年。

  传承雷锋精神, 助力东北振兴

  为更好的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早早在来到沈阳站集合,迎着朝阳,乘坐见证着中国铁路半个世纪发展变迁的“k7425次火车”,共同前往雷锋精神发源地——抚顺,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之旅。在雷锋纪念碑前,伴随着广场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队员们在纪念碑前行礼默哀。并在写有“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青年”的展板上郑重的签下自己的名字。沿着廊道,队员们看到的一件件与雷锋精神有关的展品,这让实践团的队员深受感染,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领悟到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坚持不懈地向雷锋同志学习,践唤自己心中的雷锋,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扬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

  7月26日,是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一大早队员们在驻地广场集合,汇总了实践期间收集的材料,交流了一周的实践感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大家在学校太阳石精神的基础上,又深刻领悟了雷锋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积极帮助同学,在科研领域多多实践,争做一颗闪耀的太阳石,为东北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团队在雷锋纪念碑前留念

  

  参观雷锋纪念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直在这等你

  权威发布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暑期录取工作通报(5~10)

  权威发布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暑期录取工作通报(4)

  【最新进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暑期录取工作通报(3)

  【最新进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暑期录取工作通报(2)

  【最新进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暑期录取工作通报(1)

  来源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闻网

  编辑排版 | 张子阳

  校对 | 李 彦

  校长邮箱

  lngdxzxx@vip.163.com

上一篇:小学作文、看图写话之结尾篇
下一篇:2020最新疫情手抄报设计大全简单寓意深刻手抄报设计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