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诗》全文深度讲解,替父从军,谁说女子不如男?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南北朝划江而治,把当时的中国一分为二。与行政区划相一致的是,南北朝的文化差别也很明显。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致使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乘机侵入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西晋皇室率领着一些名门望族为了避难,大规模渡过长江迁入江南地区,史称“衣冠南渡”。

  当时文化界的翘楚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些名门望族里,也就是说,当时有分量的文化人基本都集中到江南地区。这就导致南朝文化兴盛,而北朝文化的发展远逊于南朝。这种现象在诗歌方面非常明显,尤其是文人诗这一领域,北朝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品都远不及南朝。

  在民歌领域,北朝民歌仅存六十几首,而南朝民歌近五百首,二者相差甚远。虽说艺术和文化不以数量取胜,但差别如此之大,足以说明北朝文化的繁荣程度是低于南朝的。之前的文章说过,南朝的老百姓似乎天天都在谈恋爱,南朝民歌几乎都是情歌。

  北朝则不同,北朝的老百姓脑子里基本上都是战争,就算是与婚恋有关,也是嘎巴溜脆敢爱敢恨,不像南朝民歌那样你侬我侬、情软意绵。北朝由少数民族统治,按照现代人形容俄罗斯人的一句话:他们都是战斗民族。

  北朝百姓天生就是战士: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真是好男儿,一股悍勇之气直冲云霄。

  “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牌子铁裲裆,冱鉾鸐尾条。”(企喻歌)

  “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前头看后头,齐著铁冱鉾。”(企喻歌)

  裲裆(liǎng dāng):背心。

  冱(hù):寒冷。

  鉾(máo):矛。

  鸐(dí):山鸡。

  北朝战士身穿铁背心,手持冰冷的长矛,戴着野鸡尾巴的毛。他们的装束威武雄壮,具有充满力量的野性美。

  他们军容严整纪律严明,“前行看后行”、“前头看后头”。

  唐朝诗人柳中庸有诗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形”容边关战士,放到北朝百姓身上也很贴切。

  他们的生活中同样离不开烈马与快刀。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

  烈马配英雄,北朝汉子直来直去,想要见高低:马上见!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

  爱宝刀胜过了十五岁的美女,这就是北朝的民风,在他们的心中铁血大于柔情。

  在北朝,不仅男人个个都是铁血战士,就是女人也不遑多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暂且不提,这一位女战士也是相当了得: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李波小妹歌)

  褰(qiān):撩起、拉起。

  李波的小妹字雍容,撩起裙子策马如飞,就像风卷起的蓬草;她左右开弓一箭双雕,李波的军队里女子尚且如此,男子哪有人敢匹敌?李波是当时一支民间武装的领袖,他的妹妹勇悍绝伦骑射无双: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啊,北朝民歌也不只是豪气冲天,也有悲凉入骨。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歌)

  孤零零的战士漂泊无依。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歌)

  北方冷啊,舌头都缩进了喉咙里。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陇头歌)

  勇悍如此的战士也深深地念着家乡,肝肠寸断。

  以上还是情况比较好的一种情况,还有那客死他乡的,更加悲惨: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

  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创伤,最直接的就是男人纷纷战死,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琅琊王歌)

  公:老公、丈夫、男人。

  姥:老婆,女人。

  男人战死妻子改嫁,留下孤儿悲惨度日,可怜可叹。

  “战争甚至改变了老百姓的婚姻观: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紫骝马歌)

  在一般的婚姻观里,少男少女是比较合适的婚配对象。而这里却是“童男”放着年龄相当的“壮女”不要,娶了寡妇做老婆。

  事出反常必有缘故。原来那时候战争频繁,男人大多战死,留下了很多丧偶的女性。虽说是丧偶,但她们的年龄未必很大,而且由于结过婚,手头一般都有一些积蓄,一头牛二亩地三间房之类的。而“壮女”们还都生活在娘家,基本上不会有钱财傍身。论年龄“壮女”不占优势,轮身家“壮女”明显处于劣势。综合评价下来,“童男娶寡妇”这种看似奇怪的社会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壮女”比“寡妇”难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在北朝,男人们都上了战场,是否战死姑且不论,家里的劳动一定是无法参与了。因此,母亲迟迟不嫁女,也是让“壮女”给家里干活,为了自己私利只得暂且放弃女儿的幸福了。

  这可不是我瞎掰,有诗歌为证: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地驱乐歌)

  看看这闺女都急成啥样了,“踏地呼天”。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这个姑娘比上一位聪明些,她没有激烈的对抗,而是对母亲晓之以理:不把我嫁出去,你哪有孙子抱啊?

  以上几首是关于婚姻的诗歌。北朝民歌其实也有情歌,只不过他们的情歌也是那么直白豪迈:

  “谁家女子能行走,反着裌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

  男人和女人天生就该在一块,希望你们两个称为两口子,直白又明了,这种情歌也很有味道,是不是?

  再来看一首北朝情歌,与南朝情歌绝对不一样: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折杨柳歌)

  擐(huàn):系、挂着。

  蹀(dié):徘徊左右。

  看看北朝的女子,跟情郎海誓山盟的内容居然是变成马鞭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陪伴在情郎左右。

  北朝的男人们,不只宝刀赛过美女,连马鞭子也赛过美女。

  北朝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最能代表北朝民歌苍茫悲壮的风格。

  关于《敕勒歌》,元代大诗人元好问的评价最精当:“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两首诗互相参看,最能体会出《敕勒歌》的格调和神韵。

  北朝民歌存世仅六十几首,相对于近三百年的北朝历史,这个数量确实有点少。少是少了点,但是也有精品。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巅峰之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是整个中国诗词史上最杰出的两首民歌。

  

  下面我开始逐句解析《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拟声词,织布机转动时发出的声音。

  户:门;古代逻辑学不发达,专名多类名少,比如“门”、“户”都是现代意义的门,两扇对开的称作“门”,一扇单开的称为“户”。

  杼(zhù):织布梭子。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过了一会儿,织布机的声音停下来,只听到木兰在叹息。

  首四句引入本诗主人公——木兰。刚刚出场的木兰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她在做着当时所有女性都经常干的家务活——织布。此时的木兰,我们还无法把她与战场上的铁血将军联系到一起。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女儿啊,你为什么叹气啊?是琢磨啥呢?还是想起啥了?”“我啥也没想,啥也没琢磨!”

  木兰的叹息声引来父母,而木兰却不肯向父母透露心事。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游牧民族对部族首领的称号,这里指皇帝。

  爷:父亲。

  昨天晚上我看到征兵的文书,皇帝大举征兵。那一卷一卷的军书上,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这是木兰的心事:朝廷征兵,父亲在被征召之列。参军上战场九死一生,木兰心疼父亲所以不停地叹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阿爷:父亲。

  市:买。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我要去买战马和马鞍,替父亲参军出征。

  木兰心疼父亲,不想让父亲参军。可是朝廷的军令不是儿戏,木兰家必须派人参军。而木兰家除了父亲没有适龄男丁,于是,木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替父从军。

  以上是《木兰诗》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主人公以及故事背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电影蜜蜂

  鞯(jiān):马鞍下面的垫子。

  木兰走遍周围的市场,买齐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以后,便去采购配置从军所需的装备,逛遍周围的市场,才买全需要的东西。

  这几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互文就是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内容,实际上要结合到一起才能表达出完整准确的意思。

  比如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木兰走遍东西南北所有的市场,这才买齐了从军需要的装备,而不是只有东市才能买到骏马、只有西市才能买到鞍鞯。

  有的时候一句诗里也采用“互文”修辞,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李商隐《泊秦淮》)。

  这句诗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沙滩,月光也笼罩着寒水、沙滩。而不是烟雾只笼罩寒水,月光只笼罩沙滩。

  简单说,就是看上去是两套或者多套主谓宾结构,实际上是一套,多个主语共同对应多个宾语,而不是一个主语对应一个宾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

  溅溅(jiān jiān):流水的声音。

  但:只。

  木兰早上辞别爹娘,夜晚住宿在黄河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叫声,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音。

  木兰辞别父母远赴军营,此时她还没有到达前线。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

  木兰早上离开黄河,夜晚到达黑山;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叫声,只听见燕山胡人的骏马啾啾嘶鸣。

  木兰再次启程继续赶路。此时木兰已经到达前线,因为她已经听到了“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几句描写木兰行军的过程。两组“旦辞…暮…”结构的句子,突显出军情紧急、行军紧迫以及路途遥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关口、山脉。

  朔(shuò)气:北方的寒气。

  金柝(tuò):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木兰随着军队飞一般地越过一道道关隘、一座座山脉,转战万里;寒风中传来击打刁斗的声音,战士盔甲上闪烁着凛凛寒光;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木兰随军征战十余年卸甲归田。

  这几句高度概括木兰的军旅生涯。烽烟四起,木兰随军转战各地浴血疆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军队生存的环境极其恶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将士血染沙场,用生命换来胜利与和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征战多年,终于等到战争结束迎来了和平,等到了回归。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4%举报/反馈

上一篇:精美的客厅挂画 王建辉最新动物画 总有一款适合你
下一篇:被误解的“俄国名人”,竟都来自乌克兰?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