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成因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07
手机版

  家庭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第一环境,也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共筑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情感交流缺乏深度和广度

  事实上,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都不会与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传统文化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大多数的父母“刀子嘴豆腐心”,为孩子殚精竭虑却无法与孩子有更深入、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受此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缺乏主观能动性。

  当面对困惑和情感问题时很少能够主动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他电影蜜蜂们渴望独立、渴望感情。当他们无法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就会产生孤独感,便容易向外界寻找情感源。而情感源的性质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走向。

  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熏陶,父母在教育观念方面仍然表现出相对陈旧和保守的一面。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生涯中,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因而将学习成绩放在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并以此作为衡量子女“优秀”与否的标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相信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

  

  在“唯分数论”的长期影响下,父母习惯性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直到进入大学之后也将成绩挂在嘴边,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拿一个不错的分数。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以往中小学教育中,分数往往用以显示学生学到了多少,学校和家长也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

  而进入大学之后,学到多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以致用。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素养。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父母的传统和保守将子女保护在一个围城里,新的思想进不来,独立自主的大学生走不出去。

  长此以往,大学生很容易养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及生存能力差等不良习惯,缺乏社会竞争性,最终在激烈的社会选择中惨遭淘汰。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让子女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走得更好、更远。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我们的社会日渐显现出焦虑的态势。学校、父母常常把自身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所有人都在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却没有人站出来准确的说一句“要做什么”。

  充满自由选择的校园里不再有老师的耳提面命,他们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独自摸索迈向社会的道路。与以往任何阶段不同的是,他们面临着学业的重担、人际的困扰、恋爱的影响和就业的压力,他们迫切的需要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帮助。

  然而事实是,受文化水平的制约,父母往往无法给予大学生学业上的帮助;大部分的家长并不赞成大学阶段的恋爱行为,也很难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在父母看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他们的理想选择,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保守的态度。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教育方式不尽科学

  大学是子女独立性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家长用对待小学生的方式去教育大学生子女,或是“情感绑架”,或是棍棒相加,逼迫子女好好学习,考取一个好的分数;或是当孩子做出不合家长心意的事,便恶语相向,冷嘲热讽;或是习惯性的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是不能夸的,会骄傲。也正因如此,家长用强迫的方式、冷嘲热讽的方式、比较打压的方式来“激励”大学生继续努力。殊不知,这种行为会给大学生造成自卑、自信心匮乏的不良后果。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给家庭和谐带来隐患。

  对子女期望过高

  受传统文化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各方面成为人中翘楚,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给子女设立一个又一个前进的目标,鼓励孩子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学业要好,人际要好,要考研,要深造……无论家庭情况如何,也无论孩子自身条件怎样,培养目标千篇一律。

  

  父母用爱和希望把子女禁锢在自己理想的牢笼里,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用情绪的怒火烧毁他们的自尊,用现实的冷水浇灭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和幻想。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大学生承受巨大的思想压力,在一次次的否定中渐渐迷失自我,不再是思维活跃、青春洋溢的“天之骄子”。

  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短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有各自的问题。

  家庭对大学生教育问题重视不够

  不少父母对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子女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吃饭了没?”“课多么?”或是“钱够花么?”,似乎父母与子女能谈的话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是子女没得说么?还是子女不想说?我想并不是这样。

  

  父母是子女在世界上唯一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即使进入大学,即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但他们也一样想和父母交流、联系,得到父母的认同和鼓励。

  由于父母或是忙于工作,无暇花时间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或是不会鼓励、不善表达,用语言这把利剑伤害子女的自尊,最终,能谈的话题越来越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如此,父母对子女的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状况等缺乏了解,与子女也缺乏全面的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父母及家庭教育的作用便被淡化或失效。等到子女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则为时已晚。

  

  家长在知识、文化素养方面有欠缺

  大多数60后、70后出生的大学生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反观今天的大学生子女,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文史哲、理化生教育,接受着社会上来自国内、甚至国际各种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其眼界与思维方式早已与父母产生天壤之别。

  许多父母还比较传统和保守,惯用已形成的价值观来分析和评判,对新事物、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与大学生思维敏捷、极易获取信息形成鲜明的对比,差距和代沟随之越来越大。两者之间各执己见,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家长精力有限

  目前90后大学生父母大多人到中年,其自我目标、价值观、工作成就感、身份意识都呈下降趋势。有的父母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整天忙于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和子女保持联系;有的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子女。

  

  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几乎不会抽出时间与彼此交流和沟通,对如何教育子女没有统一的意见和方式。当子女出现问题或面临困惑时,父母产生分歧,甚至当着子女的面各执一词,导致出现“一人教育,一人袒护”的局面。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对父母威信提出了质疑。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家长难以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指导

  现阶段大学生父母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人际关系及婚姻、就业等方面都与当代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在个人实际生活能力、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正经历着父母想象不到的压力与竞争。在很多家长眼中,大学仍旧是一座宁静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可以在象牙塔里无忧无虑的谈人生、谈理想、谈感情;也有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前也以为高考结束后一切都会变好。

  

  然而事实上,进入大学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标准的大学生要协调好诸多事务,生活远比高考时忙碌。想要协调好学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体育运动、交友、恋爱及个人生活事务,每天从清晨到深夜是常见的。

  为了拥有一份含金量高的简历以获得心仪的工作,大学生们往往从大二后半年就开始有了压力,这种压力将一直持续到大学结束甚至继续。此外,无论在校园里和校园之外,急于证明自己实力和找工作的大学生们还会时时刻刻感受到竞争的存在,如奖学金评比、学生干部竞选及校外兼职等。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进入深圳新东方你要学会处理的几种关系 知道的越早越好
下一篇:防止校园踩踏事故 成都学校同上“安全”课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