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与《生命时报》的相知相“阅”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1-13
手机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进入倒计时。回首这一年,《生命时报》与读者们共同守护着平凡日子的安稳,经历了触动心灵的感动,走过了人生低谷的艰难,也共享过振奋人心的喜悦。

  如果把一期报纸看作一封家书,那是96次谆谆嘱托;如果把每个选题看作一次深度交流,那是编辑记者们与读者们每周2次的倾听与解答。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生命时报》的读者们年底也寄来了很多回信,讲述这一年“我与《生命时报》”的故事。摘录其中的点点滴滴,见证我们对生命的共同守护。

  

  辽宁省鞍山市读者马国祺:

  新年“追梦计划”

  在《生命时报》的陪伴下,马上就要挥别2022年,拥抱2023年了。年终岁尾,我和相濡以沫40载的老伴儿坐下来,认真商讨了新一年的“追梦计划”。

  第一,读上几本好书

  退休后,我们过的是慢生活,更要注重滋养精神,用知识营养生命。新一年一定要精选几本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好书,不贪多而注重质量,读后要写出心得体会并随时交流,让书籍引领我们,成为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反抗思维惯性,就像梁启超说的那样,“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在向前的岁月里,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二,注重健康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想追梦,没有健康的体魄是万万不行的,因此要注重平时的养生保健,始终如一地“聘请”《生命时报》等作为日常健康顾问。对自己的身体、疾病情况也要有一个明晰的记录,做到心里不惧怕,积极预防与应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以社区为家,当好一名志愿者

  社区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家园,趁我们俩时下身体还挺硬朗,争取当好一名监督员、志愿者,主动配合社区管理部门,做好宣传、治安、卫生、文化、防疫等方面的工作,在社区里起表率带头作用。

  第四,适度旅游

  旅游可以开眼界、扩心胸、长知识、慰心灵、富人生。若要活得多姿多彩,风景不可辜负。我俩已走过不少地方,新一年要精选几个名胜去游览,踏上新的旅途。

  新一年制订“追梦计划”固然可喜,关键在于落实与践行。以岁首为起点,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在《生命时报》的带领下,全力实现“一天更比一天好,一年更比一年强”。

  山东省临沂市读者王忠林:

  为糖友答疑很实用

  

  《生命时报》第1660期的整版策划《为“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答疑》很好,值得一读。贵报特邀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专家,针对广大糖友遇到的各类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通俗易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资料,值得珍存。

  笔者是一名老糖友,以“五驾马车”为武器,与糖魔博弈了17年之久,深知控糖不易。控糖是一个知识活儿、意志活儿,也是一个细致活儿,丝毫麻痹不得,否则并发症的后果不堪设想。文中各位糖友遇到的问题,比如周围神经性病变、脚麻、视力模糊等并发症,笔者也偶有感觉,读报后学到了不少新知。

  这版答疑为糖友排忧解难,送来了科学知识,送来了健康。可以说,读《生命时报》,保生命健康!

  辽宁省大连市读者刘海涛:

  给儿女定个健康规则

  读了《生命时报》12月2日刊登的《年轻人该来场“脑健康运动”》一文,我更认为我们家制订的“健康规则”是正确的。? 我和老伴儿有2个孩子,女儿结婚了,外孙6岁,儿子不到30岁。现在,我俩都退休了,很期待孩子们常回家看看,但他们回来了,我们又烦了。因为他们只顾玩手机,半夜不睡觉,早上不起床,有时早餐热两遍,他们也赶不上。回到他们的小家后,经常靠点外卖充饥,一个月也看不了一本书。

  

  我和老伴儿在部队工作了大半辈子。看到他们的生活,我们就担心他们的身心会出问题,于是给他们制订了“健康规则”:一是每日必须吃好3顿饭,少吃外卖;二是每日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中午有机会要闭眼休息30分钟;三是每日运动30分钟以上,注意春夏秋冬的运动项目和方法;四是每人每月读一本纸版书籍,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孩子们自律了,精气神也提高了,我和老伴儿终于不那么担心了。

  江西省南昌市读者邹琅:

  老话未必都对

  民间一直有个说法,“服用人参后不能吃萝卜”,或者说人参、萝卜“相克”。在不少人心里,这似乎已成颠扑不破的铁律。我和老伴眼下都在服用人参,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平时对萝卜忌口,生怕会降低人参的功效。但萝卜也是一种美味、有营养的蔬菜。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

  

  直到读了1638期《生命时报》的《萝卜人参“相恶”,不准确》一文后,我才顿悟。这篇文章引经据典,举出许多中医文献、中药古方和医家论述,无一不表明,人参和萝卜同用不但不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同用效果非常好”。

  还有这些八方留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王艳:看过《生命时报》近期制作的一些直播节目,策划好、主持好、平台好,内容也好。

  中华护理杂志社编辑郝淑龙:《生命时报》团队出品的内容总能在健康日诸多策划中吸引读者眼球,微信公众号在“世界骨质疏松日”发布的《身上这3种痛,可能是骨量悄悄“流失”的信号》图文并茂,更是为骨松人群做了全面指导。

  读者微信群“栾郁荣”:《“转脖子”其实是个危险动作,这3类人不建议做》这篇文章给很多老年人提了醒。我经常看到一些人把转脖子当成一项健身运动,左转转、右转转,殊不知这个动作多么危险。我得提醒一下周边晨练的老年人,赶紧纠正,以免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谢谢《生命时报》的提醒。

  每一期《生命时报》都关注读者需求,聚焦健康话题,采访权威专家,经过编辑记者精心策划,每周2期,每期24版,涵盖独家报道、民生热点、吃出健康、快乐养老、中医养生、家庭医生、保护心脑、控糖有道、健康大讲堂等,用心用情向老百姓全力奉献一份“读了能懂、懂了能用、用了有效”的大众健康报。

  一份《生命时报》

  预订2023年的“全年健康顾问”

上一篇:2017杨浦区初三物理一模试题及答案(图片版)
下一篇:2022年自考本科报名时间是什么?怎么报名?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